躺平之维:躺平文化的话语表征与省思辩证*

2021-04-15 02:57徐振华
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躺平群体文化

徐振华

内容提要:“躺平”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它从网络空间到现实空间的生成与传播实践构成了话语意义上的躺平文化。躺平文化镜像了当代青年的心态症候与现实社会的问题语境。从语图象征到话题狂欢、由社会语境至群体认同的表现形态与叙事脉络是躺平话语实践的两条主线。躺平文化是青年群体表达焦虑和宣泄情绪的重要指归。然而,躺平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其消极影响的蔓延将不利于构建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文化环境与社会秩序,辩证视野下的策略性中和与疏导是提升其逆势赋能效应、降低负值影响的有效手段。

近来,“躺平”一词风靡社交网络。网络平台涌现的“躺平”话题讨论,如“年轻人选择躺平可耻吗”、“躺平是毒鸡汤吗”、“你如何看待躺平”、“躺平吧”等话题的点击量动辄百万甚至数亿,着实让“躺平”成为时下当红的网络文化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相继刊文予以置评,如新华社、《光明日报》均以科学理性的立场与态度呼吁“‘未富先躺’须警惕”,倡导“‘躺平族’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地方新闻媒体的态度并不一致,他们或直斥“躺平就是毒鸡汤,不仅不正义,而且可耻”,或倡导“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一代”,抑或强调“关注‘躺平’更应托举梦想”。名校学者、商界巨贾、网络大V竞相各抒己见。关于“躺平”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迥异的观点更是促使“躺平”论争前波未息后波又起。

从早年的非主流、杀马特、粉丝文化、丧文化到佛系青年、凡尔赛文学及当下的“躺平”,中国青年群体文化形态层出不穷,形态更迭的背后并非文化符号的简单迭代,而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见诸于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文化表征。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我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青年群体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所致社会问题的反应也往往最为敏感和迅速。在当前社会语境下,走红网络的“躺平”是青年群体社会心态与精神状态的重要表征。社会心态作为衡量“人们幸福感、社会感、社会问题、对现实社会的满意度等”指数的晴雨表,对于维系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所以,辩证考察“躺平”符号的文化隐喻、社会表征、形态表达、话语叙事及应对策略等,有利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建和谐稳定的精神文明格局与社会文化环境。

一、躺平文化的符号编码及意义表征

(一)文化符码视域下的躺平文化

“躺平”之所以流行网络,起源于“好心的旅行家”(又称“忠哥”)在贴吧发表的数篇帖文,例如,“躺平即是正义”、“躺平是智者运动”、“我选择躺平,我不再恐惧”等,讲述自己的“躺平生活”。作者两年未曾工作,并以月均200元的消费水准维持“自由”生活。这种非同寻常的生活方式与话语论调,很快便在多种社交平台激起了波澜。青年网民拥趸者甚多,言必“躺平”,如“我躺平,你随意”、“只要我躺得够平,你们就割不到我”、“你卷你的,我躺我的”、“躺平就是躺赢,坚持就是胜利”等躺平金句层出不穷,“躺平哲学”横空出世。

那么,何为“躺平”呢?“躺”乃动词,指身体或器物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平”作动词指表面无高低起伏;作形容词则指两相比较无差距;另有公正、安定、寻常等义。(2)参阅《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75、1005页。“躺平”则是指代身体姿势的使役动词,是参照“直立”而言的相对概念。在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双重空间语境中,当“躺平”以一种蕴含社会心态的生活方式出现之时,它已然通过“躺”与“平”的符号重组及能指编码,拒斥了现代汉语中原先用于指代身体或器物姿态的惯常所指。“躺平”表意的“僭越”与所指功能的附加,“产生了相当强大的挑衅和扰乱的力量”。恰如迪克·赫伯迪格所言,“关于语言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与社会秩序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3)〔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2页。。作为流行语符号的“躺平”冲击了传统语言代码背后独立而稳定的话语规则及社会秩序,从而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

“躺平”的出现与其时的“内卷”热有关。关于内卷的经典阐释案例是“影院效应”。即前排站立的观众阻碍了后排观众的视线时,后排观众只能效仿式的站立观影,最后全体观众均以站姿观影。然而,全体站姿或坐姿对于个体来说其观感并无区别,因此造成了一场无意义的竞争。“躺平”即非站立,意味着拒斥竞争,是对内卷的文化解构。青年群体追崇的是被赋予了全新意涵的躺平文化。躺平文化是青年群体以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心理情绪与价值心态“作为符号资源和原始材料,并在这些资源和材料的基础上去生产意义”(4)Willis,P. with Jones,S.,Canaan,J. and Hurd,G.,Common Culture:Symbolic Work at Play in the Everyday Cultures of the Young,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0,p.10.的过程。换言之,躺平文化是当代青年群体依托网络媒介,通过“躺平”语言符号摄取、编码(意义生产)、传播(交换)、解码(共享与消费),试图表达妥协颓丧思想倾向、呈现淡然的心理状态,进而解构主流价值观念规训,对抗社会问题惩罚的文化表意实践。因而,躺平文化既是青年群体对抗性话语建构的文化言说,也是其精神心态的意义表征。囿于时代所限,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局限于现实空间青年群体,躺平文化尽管发端于网络空间,但其同样具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风格。

(二)躺平文化的意义表征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指出,表征具有两种意涵:一种符号或意象;呈现给眼睛和大脑的过程。(5)〔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409—410页。躺平文化的意义表征是指躺平话语实践镜像的社会现实,即躺平文化意指的社会意义。“躺平”是青年之忧,也是时代之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增速放缓趋稳,阶层流动渐趋稳定。青年群体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实现层级跨越的难度加大,美好期待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鸿沟更是加深了心理落差。躺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旋即引发了青年群体的强烈共鸣。因此,躺平文化可谓是当下青年社会心态的集中表达及社会问题的文化映射。

早前,娱乐圈爆出明星郑爽的代孕、税务等问题让网民们大跌眼镜。时隔三年,继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严查并整顿影视业“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款”等行业弊病之后,明星税务信任危机再次引发公众对公平正义的关注。广大普通青年视“爽”为薪金单位,“日进几爽”的问候与调侃背后,流露着青年群体对于财富分配悬殊的愤慨与无奈之情。近年来,网红经济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个别网红的炫富行为、媒体的过度包装与炒作甚至非法宣传代言等行为极易导致部分青年价值观迷失。当普通青年下意识地将他们与同龄人身份的明星或网红进行对比时,相差悬殊的薪金、名誉及社会地位,往往难以避免地产生自我价值怀疑的情感体验。他们忿詈网红的光环,却又渴望成为网红。据中国青年报“高中生理想问卷”调查显示,以网红为理想职业的比例高达三成;新华社《95后迷之就业观》显示,其中以主播、网红为理想职业的比例高达五成。该现象彰显的不只是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错乱,更有他们对于教育意义与价值的质疑。教育作为维系阶层流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受教育者在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提升是其应有之义。青少年因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受网红经济影响极易产生矛盾心理与消极情绪。“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是想让你躺得更深沉”等拼贴式话语呈现了他们的忿懑与不满,既彰显了他们对既定不合理规则与不均衡现象的戏谑和调侃,也显现了对社会非公平正义现象的控诉与抵触。

躺平文化是当代青年群体焦虑、颓丧等社会心态的重要表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网络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网民,他们绝大多数具有独立自主的奋斗意识,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家庭与社会的认可。然而,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他们不得不面临着来自学业、事业等多重挫败的洗礼。广大普通青年奋战在“工作996,生病ICU”的边缘线,饱受着来自房贷、车贷、医疗、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等多方面的压力。“躺平”之风在网络社交圈倏然而至,令他们感同身受,因而“我选择躺平,我不再焦虑”。在此意义上,躺平文化可谓是青年群体聊以自慰的后现代“精神胜利法”。当然,与百年前鲁迅先生针对国民性批判所鞭挞的身陷囹圄而不自知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不同,躺平文化是当代青年自省并自觉排忧解惑、释放压力的“精神灵药”。“此身不向躺平度,更待何时度此身”,“踏破铁鞋无觅处,躺平全不费工夫”,“我躺平,我骄傲”等琅琅上口的自嘲式黑色幽默,不仅是其无奈、颓丧心绪的自然流露,更是其苦中作乐、解构压力的精神自慰法。他们主动降低心理期待值,以期通过“希望越小,失望越小”的防御性话语策略建构心理情感防御及补偿机制,从而更加平和达观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在躺平文化肆虐社交圈的时候,躺平青年积极融入躺平文化圈并不意味着他们已切实将“躺平哲学”确立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少个体唯恐成为青年群体视野中的“他者”,因而有意隐瞒或遮蔽自在的、个体性的真实本我,呈现群体性的自我。相当一部分“伪躺平”青年们迅速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躺平就是躺赢,集体就是力量”,竭力呈现他我视野下青年群体的社会性特征。由此,躺平文化成为“伪躺平”青年群体掀起的一场即兴式文化表演。在此文化表演中,躺平不仅是一种谈资,还是“入圈”的法门。他们为了避免陷入边缘化、孤立化的泥淖,不得不高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躺平”等自黑、自嘲、自我污名化的躺平语录。“伪躺平”青年希望通过个体对于群体文化的认可,获得群体对于自身的文化认同,从而在群体的力量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消解普泛价值期待带来的生存焦虑。“在这个狂欢的网络世界里,人们不必承受种种现实压力,可以随时随地和有共同爱好、共同思想倾向的人交流,对事物进行‘吐槽’和‘恶搞’,获得现实世界里可能很难得到的自信与满足。”(6)李壮、郑玥莹:《网络话语的修辞及其意义——从“凡尔赛文学”谈起》,《文艺报》2021年3月31日第5版。所以,部分青年在自我与群体的情感同构中,掀起了具有娱情化特征的网络亚文化狂欢。

二、躺平文化的形态表达及叙事建构

(一)从语图象征到话题狂欢的形态呈现

青年群体是躺平文化话语实践的主体,集创造者与受众于一身。躺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语言符号化身为一种话语方式,转而成为爆红全网的群体文化,与其生动形象、活泼俏皮的语图形态密切相关。

表情包是数字媒体时代网络社交平台衍生的重要文化产品,以其简洁的图文与丰富的内涵赢得了网络青年的青睐。那些红极一时的表情包往往是网民们心理状态的集中表达,也是一个时代人们社会心态的缩影。躺平文化的语图形态与近年流行的青年网络文化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在丧文化流行初期,电视剧《我爱我家》的经典剧照“葛优躺”被制成表情包,用以表达自在悠然、泼皮滑稽的情绪状态。在躺平文化中,“葛优躺”被赋予了新的意味,成为传递“躺平式”社会心态的经典表情包之一。同样,“悲伤蛙PePe”、“咸鱼”等丧文化表情包也成为躺平文化形态表达的重要元素。当前我国即时通信用户使用率高达99.2%。(7)中共中央网信办等:《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年2月,第20页。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得益于如此之高的即时通讯渗透率,躺平表情包雨后春笋般冒出社交平台,诸如“躺平猫”、“躺平鸭(呀)”、“躺平蛙(哇)”、“躺平的咸鱼”、“躺平的韭菜不好割”等怪诞新奇的表情包在网络青年交际圈传播甚广。躺平类表情包的迅速传播,既是躺平文化大流行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向升温了躺平文化热。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的工作及生活节奏愈来愈快,压力也越来越大。尽管娱乐解压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但大多数青年“打工人”的休息时间却不充裕且较为碎片化。各大自媒体平台依托高带宽、高速率、低延时的流媒体技术,推出了大量记录各式生活及表现各地风情的直播、短视频与vlog。其诙谐幽默、新奇夺目的内容,让青年足不出户就能感知世界。网络空间以其低廉的时间与资金成本,成为青年群体日常休闲与精神娱乐的重要场所。平台主播凭借对青年文化特有的敏感,纷纷就躺平话题跟风讨论,诸如“躺平的姿势”、“躺平可耻吗”、“躺平,你配么”等颇具个性化色彩的“躺平学”解读。此外,媒介平台各式各样的“躺平之歌”、“躺平青年专属rap”、“躺平主题手机壳”,甚至“轻卡躺平餐”等“躺平文化”载体的副产品的出现,也拓宽了躺平文化的边界和阵地,并成为躺平文化愈演愈烈的表达形态之一。

如果说自媒体平台的“躺平”话题点燃了躺平青年情感共鸣的星星之火,那么,新浪微博、百度、腾讯、今日头条等新闻热搜榜则直接促使“躺平”成为了公众关注的文化焦点。继“好心的旅行家”在百度贴吧的躺平言论登榜微博热搜之后,学界、商界与新闻界人士也陆续就“躺平”阐发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清华大学某教授怒斥“躺平态度极不负责”、北大某教授称“躺平可以理解,但需要超越”、俞敏洪称“年轻人不能躺平”、丁磊称“给我100亿,也不会躺平”。诸言论藉名校光环或名人效应加持,迅速在新闻热搜榜引起轩然大波。网民们或宣扬“奋斗无望,躺平无罪”、抑或表示“不要讨伐躺平,因为我们无处可躺”,正反双方针锋相对,经典语录层见叠出,掀起了躺平话题的论争盛宴。躺平文化以表情包、短视频、创意产品及相关热议话题、经典语录为传播载体,经由社交媒介、自媒体、新闻热搜榜等网络平台持续发酵,构成了躺平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

(二)由社会语境至群体认同的叙事生成

躺平文化作为肇始并风靡于虚拟网络的群体叙事,却是现实青年群体精神文化风貌的客观反映。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青年群体创造的躺平文化不是无本之木,它的生成与传播过程离不开当前适宜其滋生繁育的社会语境。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尤其是自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以来,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稳健态势令世界瞩目。然而,新常态带来的不只是发展机遇,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其中,社会分层渐趋稳定、阶层流动趋缓、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竞争加剧等问题尤为突出。广大青年正处于人生事业的起步期,面对来自学业、职业、情感、购房、医疗、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等各方面的压力常常感到局促不已,接连不断的挫败致使部分青年堕入“习得性无助”的颓丧之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好躺平静静地看着”、“万事开头难,中间难,最后更难”等无厘头的躺平语录契合了青年面对现实境遇的情绪表达与群体认同。

躺平文化叙事旨在建立青年群体情感防御机制,寻求群体性的情绪共鸣与情感认同。躺平文化不只是青年抗争策略的情感文化共同体,更是青年群体文化抵抗的仪式表达。“借助仪式,人们能够克服社会存在的差异,建构社会秩序和共同的归属感。仪式使人们有可能在共同的行动中邂逅、相知并相互融合。”(9)〔德〕洛蕾利斯·辛格霍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刘永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交圈凭借仪式的力量构筑集体性的仪式狂欢,意在淡化并消弭自我与他者的隔阂,进而获得情感与身份的集体认同。“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中介,发挥了尤其显著的作用,通过这个中介,青年人既能够建构又能够集体展示他们自反性理解的‘亚文化’身份。”(10)〔英〕安迪·班尼特、吉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孟登迎校,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第206页。作为群体仪式的躺平文化以网络媒介为载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与缓解压力的精神港湾。躺平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文化态度,更是一种话语仪式。躺平话语叙事与媒介的相关报道、话题讨论构成互文,共同催生了躺平文化之滥觞。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当代青年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显著增强。然而,人生阅历及生活经验不足、心理承受及情绪调控能力尚弱是青年阶段的典型特征。青年来自学业或事业的畏怯与焦虑情绪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宣泄。美好的心理期待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落差使他们遭受着来自心理与身体的双重压力。猎奇盲从、标榜个性及追求风尚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难以挣脱突入袭来的躺平浪潮诱惑,遂成为躺平文化的参与者和主力军。“躺平人,躺平魂,躺平都是人上人”、“躺平的自我,是不一样的烟火”、“躺平,是另一种活法”等,表现了他们彰显自我、走在流行前线的情感诉求。商业资本以其敏锐的市场触角迅速捕捉到了躺平文化流行的讯息,并通过躺平周边创意产品输出行之有效地介入了躺平文化。譬如印有“很想躺平,不你没钱”、“韭菜,生而被割,生生不息”等语录文案的躺平文化衫,有意迎合了躺平青年的话语表达与泛娱乐化倾向。也有品牌商通过社交或自媒体平台参与躺平话题讨论,肆意炒作吸引流量并借机推广商品。消费市场利用大数据及AI算法捕捉用户喜好,精准投放相关创意产品文案,致使不少辨识能力与自控力不足的青年产生躺平文化认同心理,进而沉浸在躺平创意产品所营造的泥淖式氛围中,构成了群体认同的躺平文化叙事脉络。

三、躺平文化的现实性辩证及策略化省思

(一)现实表达的可能与表达现实的局限

据封面新闻创建的共计24.1万人参与的“你如何看待躺平”话题投票显示,其中,选择“我累了,坚决躺平”与“偶尔躺躺也好”的人数达18.1万人,选择“想躺,但没那个条件”及“冲!决不能躺”的人数达6万人,由此可见选择躺平的人数比例不可小觑。网络民族志调查显示,在躺平话题跟帖讨论中绝大多数评论倾向于支持躺平。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的躺平话语与生活中的躺平现实是否完全或基本吻合呢?如安迪·班尼特所言,“关于青年与互联网关系的研究常常忽略年轻人在线互动与离线互动之间的连续性。”(11)〔英〕安迪·班尼特、吉思·哈恩-哈里斯:《亚文化之后: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文化译介小组译,孟登迎校,第206页。以往研究常常忽视“在线”与“离线”之间的关系,混淆网络与现实之间的边界。本土原生的躺平文化是对青年群体精神风貌的现实表达,然而其表达现实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网络投票、跟帖讨论中的躺平支持者并不代表他们在现实中就是真正的躺平践行者。不少青年表示“躺平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对于绝大多数躺平青年来说,躺平并非生活实践的行为指南,选择躺平也并不意味着选择沉寂、堕落抑或放弃一切。相反,躺平意味着不为外力所左右的自由理想状态,意味着适当降低期待值、不盲目攀比,不做无效努力的理性思维。“低欲望”(12)张颐武:《“躺平”可以理解,但需要超越》,《环球时报》2021年5月28日第 15 版。的躺平表象之下恰恰是青年上下求索而不得的无奈与妥协。实际上,躺平青年无时不在渴望着甚至没有人比他们更加渴望个体发展转机的莅临与青年发展环境的改善。

就现实境况而言,躺平文化的兴起时隔较短,尚不足以有效地考察其现实转换程度及社会影响的深刻度、持久性等因素。倘若从与其症候相像且也曾喧嚣于网络的佛系文化视之,佛系青年并没有在现实社会的湖面中泛起大的涟漪。当新冠疫情风暴突入袭来时,大批80后、90后甚至00后主动担起了社会赋予的时代重任,成为了抗疫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各行各业,那些曾为人们所忧虑或诟病的青年一代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早已默默地担负起了新时代的重托与使命。就网络空间而言,在躺平文化热潮降温之后,相当一部分青年又将重整行囊、负重前行。因为他们发现,原来“躺平,你我都没有资格”、原来“躺平,竟如此可望而不可及”、原来“躺平,只是胜利者的游戏”。所以,对绝大多数青年来说,躺平是他们宣泄情绪与表达焦虑的一种文化言说,而不是一种常态化的现实生活方式,更不是人生的目的和归宿。

此外,躺平文化的“表演”成分是其表达现实之局限的重要体现。戈夫曼认为,“表演”是“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参与者的所有活动”(13)〔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195—201页。。青年时期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情绪波动大且易受圈际感染的年龄阶段。在躺平文化的传播实践中,相当一部分青年受身边躺平拥趸者影响,进而自我降格、矮化以迎合原本不反感也并非完全认同的躺平文化,以期建立自我防护屏障,免于陷入孤立化的处境。显然,服从于躺平文化的成本要比冒犯以致引发不必要的争执低得多,由此,部分躺平青年上演了一场言语与行为异化的躺平表演。(14)〔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195—201页。

(二)辩证视野下的策略探究

躺平文化是青年群体因共情共鸣而共同构筑的一道心理情感防御屏障,绝大多数躺平青年藉此获得情感慰藉的同时,仍能以理性的态度妥善处理文化选择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躺平青年以情感动机为导向掀起的群体文化狂欢,不仅有助于缓释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还有利于排解个体社会心态方面的消极情绪。“负性情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和释放,便会对个体带来极大的伤害。”(15)刘涛:《情感抗争:表演式抗争的情感框架与道德语法》,《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5期。躺平文化逆势赋能青年群体的情绪调控与抗压能力,对于调节社会心态、稳定社会秩序有所裨益。当然,躺平文化持续蔓延,将不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态。因此,要秉持科学辩证的理性思维,审慎研判躺平文化的内在机制与实时动向,适当尊重、合理引导而非盲目抵制当代青年的文化选择。当然,尊重并不代表放任自流,尤其是对于躺平文化中的极端倾向应及时予以纠正。企图彻底消除躺平文化的努力无异于“抱薪救焚”,简单粗暴的挞伐策略无益于问题的厘清与解决,甚至会适得其反。躺平文化显现之初,媒体的群起笔伐反而催生了躺平文化的热议与盛行便是明证,相对而言,策略性的中和与疏导则是应对躺平式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有效手段。

躺平文化生成实践的主要场域、话语建构与意义共享的载体均为网络媒介。所以,网络媒介是疏导躺平文化极端倾向的重要抓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媒介具有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常常在捕捉到市场讯息后轰然而上,甚至不惜歪曲事实而达到吸睛增流的目的,极易加大躺平文化的负值效应。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鉴于此,立法执法机关应完善网络媒介法律法规,合理引导、规范网络媒介的市场行为,有效规避和净化躺平文化中的恶趣化、低俗化与极端化倾向。“媒体文化也许就是我们在走向未来时的命运和文化氛围,因而,我们必须勾勒这一新的领域,同时认清,我们怎么才能使媒体文化为提升那些我们希望保护与改进的自由、幸福、民主以及其他价值等目标而发挥作用。”(1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576页。媒体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善于利用媒介平台准确研判舆情形势,以媒介话语加强舆论导向,有效控制并扭转躺平文化狂欢的绝望、愤世等偏激情绪的蔓延趋势。此外,还应利用媒体加强学校与社会联动,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培育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当代青年文化。

经济社会转型语境下的社会问题是躺平文化滋生蔓延的温床。倘若相关社会问题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有效的解决,那么网络青年亚文化必将以其他语言符号或文化形态重现于网络媒介。削弱躺平文化乃至未来网络青年亚文化负值影响的关键途径,在于解决其话语指征的社会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关注躺平文化舆论动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一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进一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疏通阶层流通渠道,重点关注并解决涉及青年群体切身利益的学业、就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创建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与经济生态,“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强化对青年群体正面行为的曝光,提升青年的自我效能感,塑造积极的情感认同。避免媒体报道对物质的过度渲染所形成的拟态环境困扰青年群体。”(18)吴茜:《“佛系青年”的身份实践——兼具“阶层”与“个体”的话语表达》,《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7期。号召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风尚。

躺平文化是青年时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与社会语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年群体应理性看待人生该阶段的心态焦虑与文化现象,躺平文化究竟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青年自身的意志品质。“当个人能够面对焦虑经验,并进而成功的走出来时,他自我人格中的正向层面也随之成长。”(19)〔美〕罗洛·梅:《焦虑的意义》,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6页。当代青年要善于寻求多种途径化躺平文化为动力,做自我情绪调控的主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生活。同时,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主动担负时代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指引,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认知水平、独立思考及辩证思维能力,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解包容的心态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20)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人民日报》2020年3月15日。,在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展现当代青年的青春风采。

猜你喜欢
躺平群体文化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躺平 花香自来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谁远谁近?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