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清杰,王新颖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文化建设指的是文化体系的构建,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调整与塑造,关系到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仅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且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
历史是文化的血脉,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回顾。自1840年开始,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失去民族独立性的同时,也陷入了重重精神危机。先知先觉的仁人志士试图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工业文明来挽救民族危机,但由于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未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向,全世界无产者逐渐觉醒,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一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五四运动在中国爆发,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思想碰撞融合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正如杨铨所言,中国之近代社会思想几乎完全为中西文化接触之产物。 因此,任何个人或政党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都必须重视对文化问题的思考。自此以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基本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也由此开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继承者,坚定地将摆脱文化危机、复兴中华民族视为奋斗目标,“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1](P663)这一论述在中国共产党之后的历史实践中多次得到验证。
文化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党的精神面貌和旗帜方向,是保障党思想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是执政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在学习中进步、在发展中创新的无产阶级政党,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积极推进思想文化的进步。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P9)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化观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探索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早期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作改造社会的理论工具,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员大多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将民主、科学的价值观念融入中国文化的培育当中,革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生了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以文化力量为核心的软实力逐渐成为国家之间较量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树立起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进步的青年积极分子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上,将其与中国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同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开展论战,开启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探索之路。1923年,中共中央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旨在阐述对于中国文化问题的唯物主义理解,对其中的文化起源、中西文化比较以及社会主义文明等内容进行说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初对文化问题的看法,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延安时期,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应当服务于工农大众的方针,毛泽东提出要建立兼具民族性与科学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1](P708~709)强调了“革除反动的中华民族旧文化,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迫切性,并且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 “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1](P708)这一目标的提出,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激发了广大工农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国内形势发生剧变,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形成全新的文化理论以适应民族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1](P534)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经典篇章,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广泛传播,给人民群众极大鼓舞,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并将其与中国的文化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的形成。在领导抗日的大后方,以周恩来同志为主要领导的中共南方局,通过翻译、传阅马列著作,举办抗日讲座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抗战时期文化工作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的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保护、继承、扬弃的态度,注重总结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传统,兼顾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并根据史实改编了秧歌剧、音乐、舞蹈等多达几十部,文化社团也在全国遍地开花,不同地域的文艺工作者与知识分子都投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当中来。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革命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将反腐倡廉的思想纳入文化建设当中来,突出强调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此保障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新中国的成立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清理旧文化、改造旧思想的工作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知识分子服务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并依照1950年发出的《关于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整改党内存在的不良思想文化,对残余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思想的批判工作也在同时进行。“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3](P345)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已确立。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文化领域的连锁反应,但由于受到苏联教条主义的影响,文艺作品和科学实践的革命色彩浓厚,不能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内容,对此,毛泽东正式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4](P54)确定为指导我国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这一时期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创作出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学术界自由讨论的氛围空前浓厚,文学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传统与外来文化之争是中国文化界长期讨论的重要问题。1964年,毛泽东根据“符合中国当前实际需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所用”的原则,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重点在于“推陈出新”,同时强调要坚守本民族的特色,明确了吸收借鉴古代和西方文化的目的是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4](P82)这一方针为中国的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取精去糟,博采众长,为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重提“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党的正确的文化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系统阐述了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战略地位、指导方针等,并着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5](P4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6年9月,针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表明文化建设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并且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与文化建设相关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也是党第一次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达决议,初步解决了文化思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使我国的文化发展焕然一新。
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名词,党的十五大再次提高了对文化建设的认识高度,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之一确定下来。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其中包含了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阐释,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了党在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新飞跃。此外,江泽民还指出:“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6](P230~231)倡导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塑造人民群众的精神品格。同时,党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出发,致力于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并提出了科教兴国、以德治国等重要方略,逐步推进中国共产党特色文化体系的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以区分,再次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制定总体方案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我国将文化产业提升至战略性产业的高度,并出台了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全力贯彻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民族竞争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7](P21~23)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战略机遇期,“和谐文化”概念的提出,彰显了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与理论创新,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实际的把握,再度丰富了党的文化建设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也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之路有以下精辟描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8](P2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表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视和赞赏,他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8](P164 ~165)强调了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提出“增强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之后,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新概念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政党永葆活力更深沉、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第一次将文化自信列入党的纲领性文献中,将文化自信提升到社会主义建设新高度。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P27 ~28)重申了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兴文化”,即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同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此外,党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并出台《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大大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增速。同时,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文化惠民工程,精准扶贫既缓解了农村的经济压力,又切实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自十八大以来,党在文化发展方面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文艺创作欣欣向荣,文化事业和产业蓬勃发展,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品牌逐渐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以彰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向,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5条也明确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之后,文艺创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5](P212)明确了人民群众与艺术之间相互补充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11](P159)胡锦涛同志指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2](P17)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不单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并且在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逐步完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9亿册、新增藏量6725万册、总流通人次6.6亿次,较2011年分别增长40.8%、57.4%和73%。全国文化事业费也较2011年增长了96%,达到了770.69亿元。”[13]全国范围内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不仅要实现国富民强,为人民创造美好的文化生活同样重要,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需求,“从有到优”的追求还未完全实现,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品质、创意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14](P315)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进步,民族的发展,国家的昌盛都离不开创新,文化的兴衰同样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建党百年来,为适应经济变革,文化形态作出过多次调整,也包含着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理论思想的创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理论宣讲,促进了新思潮的萌芽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加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行列中,中国进入了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8年,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5](P122)
其次,科学技术创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基本论断,“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16](P402)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使我国的整体面貌得到快速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无论是现实中的文化交流还是网络空间上的文化传播,科学技术都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迅速成长的新媒体网络文化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科技强则文化强,文化强则国家强,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更是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是文化管理制度层面的内容,事关文化的长远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经济体制进行整顿,并制定了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文化体制改革随之拉开序幕,文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开始得到认可,并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市场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得以发挥。文化体制的创新性改革,实现了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转变,多年来的文化实践形成了文化体制中的新格局,是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文化成就。在巩固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产业做优做强,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倡导全民参与共享,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将我国的文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能不断繁荣进步,究其根本离不开党中央的文化领导力。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最有能力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直接继承者,坚定地将摆脱民族危机、复兴中华文化视为奋斗目标,“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17](P663)这一论述在中国共产党之后的历史实践中得到验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注重以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文化实践探索,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之后,中国共产党及时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发挥强大的文化领导力,整改党内的不良思想,纠正社会上残留的错误思潮,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不断创造出新文化、新精神,新时代的文化成果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信心实现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18](P13)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坚定党的文化领导力最重要的是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把握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与经济建设一样,意识形态建设同样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全党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执行力度和严肃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信息反应机制,引导正确的舆情方向,肃清不良的社会影响,在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赢得优势与主动。此外,互联网愈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网络安全建设刻不容缓,因此,提高网络技术防范,形成党管媒体,个人、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对可能危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进行有效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应继承和发扬党在文化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继续坚定党的文化领导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