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贡献(1937—1941)

2021-04-15 02:15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报刊

(山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1]。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传播实践是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考察可以为今天的党史教育学习提供经验智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2]1937—1941年间,党中央在延安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十余所干部院校,意在提高党内干部和知识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抗日救国的新生革命力量。在这一教育政策下,延安干部院校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为必修课程。但是,延安地区的印刷条件十分有限,延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面临一系列困难,困难之一便是教学资料如教材讲义、参考图书以及学术刊物等的缺少,严重阻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重庆等地创办的多种报刊,如《解放》《群众》《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以及《中国青年》等红色刊物,在上述难题的解决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报刊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内容连载、教学方法讨论以及学术论文发表等实践层面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播与教学的重要媒介和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学界关于本课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既有成果更多是在考察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4]、青年干部培养[5]、思想政治教育[6]以及新闻出版史[7]等问题,专门聚焦于报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尚未出现。加之近年以《红藏》和《红色档案》为代表的党史资料整理影印了大批民国时期红色期刊,为本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基于此,笔者搜集了《解放》《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新中华报》《共产党人》《群众》等报刊文献,尝试运用报刊史和阅读史的研究视角[8],考察报刊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过程中的传播实践与历史贡献,并探求报刊传媒与学科教育发展互为影响的内在机制。

一、报刊与教材讲义连载

教材讲义是知识传播的有形载体,是学科教育的基本条件。但在抗战烽火四起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各大干部院校办学经费极为紧张,“任何教学方面之必需设备与购置,都找不着丝毫的(固定)经费来源”[9],购买教材图书成为奢侈的想象。加之延安地区的印刷条件十分落后,只有一个解放社和一个中央印刷厂,纸张供应严重不足,难以大量印刷出版教科书[10],延安许多学校缺少教材讲义。以抗日军政大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常遭遇教学资料短缺的问题,“没有课本,更没有参考书,仅有一些油印的讲义”[11],“教材不够分配”[12]。这一困难的存在,“不能不大大影响到教育的取效与深入”[13]。因此,延安院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过程中的教材短缺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刊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宽度不容忽视[14]。因此,利用报刊的传播平台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成为缓解教材短缺难题的一种有效选择,在这一方面贡献最大者当属《中国青年》与《八路军军政杂志》两大报刊。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青年》和《八路军军政杂志》邀请延安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学文,以连载的形式在两大刊物上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要点,开创了通过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讲义的先河,更是开辟了一条解决延安干部院校教材急剧短缺难题的可行之道。

《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致力于革命青年政治动员,办刊宗旨是“要以进步的社会科学来教育青年”[15],“多登些帮助学习的作品”[16]。为了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1939年8月至1940年3月,王学文在《中国青年》开办“政治经济学讲座”专栏,前后撰文9讲,简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其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核心知识点[17],勾画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整体轮廓。延安许多知识青年与干部院校学员借此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不足的难题,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八路军总政治部发行的刊物,办刊宗旨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鉴于当时八路军干部的主要缺点之一就是“若干工农出身的干部,还没有解决提高文化水准至必要程度的问题”[18],因此,八路军兴起在职干部教育,并创办八路军军政学院,邀请王学文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军队系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需要急剧增加,亟须编修适合八路军学员文化水平并能大量发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本。考虑到延安印刷条件落后,作为军队系统的机关报刊,《八路军军政杂志》从第3卷的第2期至第9期邀请了王学文等人编写《政治经济学课本》,前后编写9课,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商品货币、剩余价值、工资和资本积累,主要涵盖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问题,而这正是揭示资本主义存在剥削型生产关系的主要理论武器。《八路军军政杂志》在军队内部订阅发行量大,因此,王学文等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刊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讲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队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不足难题。

简言之,延安时期《中国青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等报刊以讲座或课本的形式,刊登王学文等人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讲义,利用报刊媒介具有的影响力大、流通范围广等特点,使得许多知识青年通过阅读报刊获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延安印刷条件差、纸张供给短缺所导致的教材不足难题。同时,报刊文稿强调行文的通俗化、浅显化,使得《中国青年》和《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明白易懂,较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更具可读性,更易被知识基础和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接受,无形之中提高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育成效。

二、报刊作为教学参考材料

延安时期,在各大干部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过程中,教学参考资料十分匮乏。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体现于对经济实践的解释力。因此,在延安干部院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最主要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多样,但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将报刊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便学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时政报道和经济新闻,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经济实践融会贯通,同时还可解决学习资料不足的难题。

陕北公学与各大报馆关系密切,获得许多报纸、期刊等学习资料。1938年4月13日,陕北公学教务主任邵式平在边区教育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指出:“向那些抗战的报馆致热烈的民族解放敬礼!因为他们都不断地给过我们许多消息、报纸、印刷品。这里我更代表陕公向各抗战书社及报馆要求,以后多多加以帮助与指示,同我们密切联合起来,使我们更能充实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抗战中活的知识和精神。”[19]可知,各大报馆给陕北公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报刊印刷品,此类报纸对陕北公学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颇有帮助,故而教务主任邵式平期待报馆将来给陕北公学赠送更多的报纸。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在教学过程中,“有组织的阅读和研究各种刊物,如《解放》、《新中华报》、《八路军军政杂志》等,在学校中这是使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最具体的最基本的方法”[20]。《解放》周刊创办于1937年,是党中央的机关刊物,专门开设“党内教育”专栏,多次刊发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文章。《新中华报》最初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后成为党中央机关报,1941年,《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为《解放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于1939年1月,是八路军总政治部机关刊物,发表了许多关于军队干部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等方面的文章,契合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军事院校的教学需求。

延安马列学院是延安第一所专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院校,常给学员发放马列原著、报刊等[21]。在教学过程中,延安马列学院尤其注重报刊的运用。首先,延安马列学院阅览室订了不少国统区的报刊,“为了让学员能够有比较和鉴别,学院的阅报室公开陈列包括国民党顽固派报刊在内的各种观点的刊物”[22]。其次,运用党报帮助学员了解社会现实。延安马列学院规定:“组长必须组织每期党报及时的轮流阅读的制度……保证每组均能时刻地接触国际国内的时局。”至于阅读内容,“不看《今日新闻》的同志必须看《新中华报》的新闻版,《新中华报》的社论等有关策略的文章,每个同志必须看”[23]。此外,延安马列学院制定了严格的检查制度,“《共产党人》一期一次,《解放报》、《新中华报》一月一次,三个月考试一次。每期的《共产党人》讨论或座谈了一次以上”[24]。通过阅读各种报刊,延安马列学院教学效果提升显著,“同学们有了实际的收获,使一般马列主义理论原则的学习充实了实际的生动的内容,保证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接触实际问题”[25]。

总之,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报刊和来自国统区持不同政论的报刊,均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弥补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不足,又引导了青年学员关注革命、关注现实,从而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思考的有机统一。可见,上述报刊为延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三、报刊与《资本论》研读方法讨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著作,《资本论》成为延安青年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参考书,“凡愿认真地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人,都应当认真地来研究马克思的这部名著”[26]。如延安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学员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研读《资本论》原著[27]。又如陕北公学高级班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指定教材是《资本论》第1卷。陕北公学毕业生田家英等选拔进入延安马列学院深造,校长成仿吾送别时嘱托他们“要坐得住,安下心来读好《资本论》”[28]。此外,党内高级干部如陈云、张闻天等组织《资本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每周集中研读《资本论》。可见,20世纪40年代前后,延安已经形成研读《资本论》的热潮。

但是,《资本论》作为篇幅长的理论学术性著作,向来以晦涩难读著称,许多学员甚至包括青年教员都对阅读《资本论》感到头疼。如何指导学员正确、高效地阅读《资本论》,成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1940年前后,针对《资本论》的研读方法问题,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延安报刊如《解放》《中国文化》和重庆报刊《群众》成为他们争鸣的主要阵地及平台,推动了这一讨论的持续深入,有助于解答延安时期《资本论》读者的疑难与困惑。

《群众》第2卷第19期刊登何思敬《〈资本论〉自修——列宁的指示(拾零)》一文。他根据列宁的哲学笔记,着重思考如何学习与运用《资本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辩证法和唯物论。他指出,“不研究黑格尔论理学全体,连黑格尔论理学全体也不理解,就没有办法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尤其是他的第一章”[29]。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经济关系——商品交换。“这分析在最单纯的现象中间,暴露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萌芽)。从这里在进一步的叙述,就把这矛盾的发展(生长和运动)、这社会的发展在它的各部分的综合上从开始到终末都给我们指示出来。”[30]他认为,这一分析过程体现出马克思《资本论》从具体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从一般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并以此为例,介绍如何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中国文化》第2卷第3期刊登张仲实《怎样研究〈资本论〉》一文[31]。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著名翻译家,张仲实以苏联《布尔塞维克》杂志“顾问栏”一篇详论《资本论》意义和方法的文章为基础,秉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对其进行改写。具体而言,阅读《资本论》的意义、读《资本论》前的准备工作、读《资本论》的次序、读《资本论》的方法和补充读物等,成为张仲实一文论述的核心要点。由于此文实属译文,故而带有浓厚的苏联色彩,这一点在参考读物推荐方面表现最为明显。纵观全文,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和斯大林的《论马列主义的基础》《论苏联土地政策问题》《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成为阅读马克思《资本论》的首选参考书目[32]。

《解放》第130期刊登王思华《怎样研究〈资本论〉》一文[33]。王思华是近代知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曾留学德国专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与侯外庐翻译出版《资本论》第1卷。王思华谈到个人对《资本论》研读方法的认识。首先,关于《资本论》的阅读次序,他简要介绍了苏联政治经济学家列昂节夫和罗森贝的见解,并反对采用“一刀切”的阅读次序,认为读者应该根据个人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顺序。其次,关于阅读《资本论》之前应该阅读何种入门读物,他反对世人推崇备至的几种《资本论》通俗化著作,如德威尔的《马克思的资本论》、考茨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和傅洽特的《通俗资本论》,而主张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等作为入门读物。最后,他对《资本论》的中心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帮助读者认识《资本论》,进而又对阅读《资本论》过程中的译本选择、理论与实践结合、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方式的选择等问题进行分析[34]。

简言之,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解放》《群众》和《中国文化》等报刊上展开的《资本论》研读方法的争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理论家第一次集中讨论《资本论》研读方法。这一讨论的展开,有助于帮助青年学员掌握正确的研读方法,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也就不会再视《资本论》的阅读为畏途。在这一讨论过程中,《群众》《解放》和《中国文化》等党内知名政治理论刊物,在延安、重庆甚至更辽阔的地域传播马克思《资本论》研读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四、报刊与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

延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干部院校均成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术研究。遗憾的是,延安并无专业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成果缺少发表平台,教研相长难以实现,学术研究难以推进,进而影响学科教育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共产党人》《八路军军政杂志》《群众》《解放》和《中国青年》等时政性、综合性报刊发表了不少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提供了传播媒介和学术平台。

(一)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

《共产党人》第7期和第8期刊登王学文《政治经济学研究大纲》一文的上篇和下篇。此文详细论及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及其特点、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经济、商品与货币等共11章内容,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以纲目形式罗列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要点,并附加了一定的参考书目,“供给有政治经济学初步知识而欲作进一步研究的同志自习之用”,其中第1章、第2章“所举参考书较多,为的这几章包括的问题比较多”[35]。作为党内主要政治理论刊物,《共产党人》刊登王学文的长篇论文,有助于初学者和研究者进一步提高政治经济学理论素养。

《中国文化》第1卷第2期刊登了王学文《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特点》一文。王学文认为,马克思和列宁的政治经济学具有以下特点: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历史性、发展性、远见性、阶级性、党派性、国际性、革命性、战斗性和实践性12个特点[36]。王学文早年留学日本,受到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影响,回国后成长为党内知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正是在深厚的理论素养基础上,他将马列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归纳为12点,较之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总结要更全面深刻[37]。《中国文化》刊登此文,有助于读者从整体角度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特点与内涵,从而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效。

(二)世界经济研究成果

《解放》第62期刊登了陕北公学徐冰的《世界经济的新危机》一文。徐冰在文中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世界的经济形势。他发现,1937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上次经济危机而元气待复的时候,又爆发了新的危机,为此剖析美国生产急剧下降的原因,并考察美国经济危机对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徐冰指出,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难逃此劫,“企图以进攻本国劳动阶级与进行侵略战争来逃脱这新的经济危机”,因此,“我们抗战愈持久、愈坚持,则愈能消耗法西斯国家的已趋于枯竭的经济,愈能削弱他们的战斗力”[38]。徐冰此文从世界各国经济形势角度考察中国抗战胜利的可能与策略。

(三)边区经济研究成果

《中国青年》第2卷第12期发表罗迈(李维汉)的《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是否是新民主主义的》一文,此文刊出之后,“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公营企业可否说是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问题,曾引起了不少的争论”[39]。为此,《中国青年》编辑部延请知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延安中央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思华撰文答复读者疑问。《中国青年》第3卷第5期刊登王思华的《关于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他认为,陕甘宁边区政权是各革命阶级政府的联合专政,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这里的生产关系便不能不具有或多或少的资本主义关系,也就是不能不具有或多或少的剥削关系”,因此,“陕甘宁边区的公营企业,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企业,可以说是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40]。可见,以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为平台,延安学界围绕陕甘宁边区经济性质展开热烈的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

(四)日本经济研究成果

《解放》第59期刊登王学文《对华侵略战争中日本经济的危机》一文,集中论述了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他认为,根据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日本国内军事工业与非军事工业的不平衡发展,带来产业发展的畸形与失衡,导致粮食等消费资料供给不足;同时,日本在对外贸易、对外汇兑、财政金融和物价等方面都存在经济危机的现象,最终会导致日本民众的贫穷化和生活艰难[41],这也是马克思论述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八路军军政杂志》刊发了王思华4篇关于日本经济的论文。第1卷第6期发表《战争两年后的日本政治经济》一文,认为自卢沟桥事变以来,日本虽在中国大肆攻占城市、抢夺土地和控制交通,但是日本自身财政问题、经济困难以及社会危机都会“是敌人走向崩溃的趋势”[42]。第1卷第9期刊发《粉碎日寇在华的货币政策》一文,认为日本在沦陷区推行货币政策,蓄谋破坏法币政策。在与日本货币政策对抗过程中,法币汇率下跌并非法币失败的表现,进而提出应对日本货币进攻的六点对策[43]。第1卷第10期刊发《论敌人“以战养战”的政策》一文,指出日军在中国秉持“开发重于封锁”“建设重于破坏”的政策,分析日军经济侵略的主要机构和方法,认为日军虽然攫取大量资源,但资本量的寡少限制了它的开发,因为大量军费开支消耗了投入到再生产领域的资本[44]。第2卷第1期发表《1940年将是日本更困难的一年》一文,指出伴随日本国内政治危机、生产萎缩和外贸衰退,以及战时军费导致巨额公债发行和通货膨胀出现,“敌人的财政经济日肇困难与枯竭”[45]。

总之,延安报刊《解放》《共产党人》《中国文化》《中国青年》以及重庆刊物《群众》,都是在延安和其他边区具有较高发行量的党办报刊。他们在突出时政新闻和革命宣传的同时,选择刊登延安干部院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论文。所刊论文或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或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内外经济现实,无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术意义和革命意义。这一系列论文的公开发表,有助于青年学员和党员干部据此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流布和传播。

五、结语

延安时期,《解放》《共产党人》等红色报刊发表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文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与报刊的合作,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贡献极大,提升了延安革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水平,有助于将党的革命队伍武装和组织起来。此外,报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之间形成互为影响的联动机制。一方面,报刊从教学和研究角度促进了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报刊传媒的进步。对报刊而言,编辑、出版和发行三个关键环节都无法忽视读者和受众的需要。报刊若能满足读者的理论学习需要和政治动员需求,对报刊的经营亦有很大帮助。如《中国青年》等报刊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座、课本等专栏,吸引一大批忠实的青年学员读者,进而吸引延安干部院校订阅报刊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从而推动报刊发行量的扩大和政治动员任务的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报刊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其自身发展同样意义重大,二者互为影响、相辅相成。从历史经验出发,我们当下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研读《解放》《共产党人》等红色报刊刊登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46],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报刊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