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木吉拉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神话是语言的产物,语言产生不久,作为人类初始文化的神话便产生,语言和神话前后相随,关系密切,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说:“语言和神话乃是近亲,在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它们二者的联系是如此密切,它们的协作是如此明显,以致于几乎不可能把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们乃是同根而生的两股分枝”。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186页。语言是神话产生的前提,有何语言就有何神话,语言也是神话的载体,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推进,氏族部落裂变逐渐发展成为民族,氏族部落语言也随之发展成为诸民族的语言,在此过程中语言依然承载氏族部落时期的神话,分配扩散到同语系或同源的诸民族当中。虽然诸民族先民从氏族部落分道扬镳,走向各自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主要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神话也发生演化,但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仍旧保持不变,成为诸民族神话的主体成分。所以同语系或同源民族神话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从而最终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神话文化圈。
其次,操相同或相近语言的诸民族,一般聚居在同一个地区或相邻地区,因此,民族的分布与语言文化的分布大致相重叠。因此,根据民族语言分布的地理特点来划分神话文化圈,也能兼顾地域神话文化的板块。比如,中国北方神话与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相重叠;南方神话与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相重叠,以此类推,可能更多地发现地域神话和民族神话相重叠的现象。因此,根据语言的属性划分神话文化板块,并在文化板块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的学理基础。
按照上述语言与神话关系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文化进行分类,大致得出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和南岛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等三大神话文化圈,并运用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这三大文化圈之间进行比较,能够探讨诸民族神话的各自的特点和总体特点,追寻诸民族神话文化的发生、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的轨迹。
阿尔泰语系,以中亚阿尔泰山脉为地域标志命名的一族语群,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三个语族,共60多种语言。主要分布在西起土耳其和部分东欧地区,东到太平洋西部鄂霍次克海的亚欧大陆,实际人口共约2.5亿。中国有18个阿尔泰语系民族,分20种语言。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有突厥语族的民族有哈萨克、撒拉尔、乌孜别克、维吾尔、柯尔克孜和塔塔尔族;蒙古语族民族有蒙古、达斡尔、土、东乡、裕固和保安族;满——通古斯语族民族有满、锡伯、鄂温克、鄂伦春和赫哲族。东北朝鲜语也属阿尔泰语系,所以,朝鲜族也是阿尔泰语系民族。中国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中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蒙古、赫哲、鄂温克和朝鲜等民族为跨国民族。此外,蒙古族中的图瓦人操突厥语族语言;裕固族分东部裕固和西部裕固,前者操蒙古语,后者操突厥语族语言。
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诸语言具有共性,“语音方面,阿尔泰语系各语言的语音系统都比较简单,音阶通常为一个辅音加一个元音构成的开音节。辅音连缀现象很少见,主要特点如下,一,有元音和谐现象,即元音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类,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都属于黏着语,后加成分是词的派生和词形变化的主要手段。语法方面,动词和名词间以及形容词和名词间的语法性一致关系很少见,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动词(COV)。几乎不会出现类似疑问词前移等移位现象。词汇方面,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很多常用词汇互为通行常用词。”①梅德明主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217页。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证明,阿尔泰语系三大语族民族语言来自同一个地区的氏族或部族语言,假设操该语言的原始氏族部落以共同的语言为基础,创造了许多共同的初始文化,其中包括神话文化,随着氏族部落发展壮大成为民族的过程中这些原始神话又发散到各个民族中,成为现今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的核心部分。
其次,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蒙古语族民族和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其分布的地域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以及森林地带,诸民族所处自然环境虽有变化,但在各自然板块之间的过度性和连接性较强,对于诸民族神话文化的相同性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其三,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先民不仅居地相连,自然环境、经济类型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相似,而且诸民族先民虽然从氏族部落走向民族的过程中选择了各自不同发展道路,但是诸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过,对于已经形成的共同神话文化的继续培育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在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先民“祖语”的基础上,产生共同神话,并且神话在诸民族语言的分离、发展过程中一直被承载于语言,留存于诸民族的记忆,成为共同神话文化的基础,因此将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视为一个稳定的文化圈的观点是成立的。
现有诸民族神话的统一特色也能够支撑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文化圈的假设。古代及近现代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中传承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图腾神话、天体神话、动植物神话和文化起源神话等主要的神话类型都表现出诸多一致性。比如,诸民族普遍信仰天神,在突厥语族民族和蒙古语族民族中天神统称为腾格里(Tengri),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中统称天神为恩都里(Enduri),阿尔泰等突厥语族民族中称天神为于尔根(Ulgen),诸民族中普遍传承情节母题相近的天神神话,神话中的天神是创世主,创造了人类及世界万物①那木吉拉:《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年,第215—257页。。其次,狼图腾神话、熊图腾神话在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流传,而狼图腾神话主要是在古代突厥语族民族和蒙古语族民族中传承,而且各民族狼图腾神话的核心母题基本相同②那木吉拉:《额尔古涅—昆传说的神话原型——蒙古、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熊图腾神话主要是在满——通古斯语族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和朝鲜族中传承。当然在突厥语族民族和蒙古语族民族中也传承熊图腾神话,满——通古斯民族中也有狼图腾神话流传,但是传承的程度有所不同。这些统一的神话事例都能说明以共同语言为基础的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的假设是成立的。
汉藏语系少数民族是指分布于中国南方和西北地区、操汉藏语系语言的诸民族。中国汉藏语系少数民族有藏缅语族民族、苗瑶语族民族和壮侗语族民族,包括门巴、景颇、彝、哈尼、纳西、傈僳、拉祜、基诺、阿昌、白、羌、普米、珞巴、独龙、土家、怒、苗、畲、壮、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民族和语支未定的仫佬族。过去大陆对台湾的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其中分泰雅、曹、赛夏、布农、排湾、阿美、雅美、卑南、鲁凯、平埔“人”③陈永龄主编:《民族词典》(“高山族”词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946页。。目前,台湾认定的有14个少数民族,包括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邹、赛夏、雅美、邵、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民族,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证明,包括汉语在内的汉藏语系诸民族语言来自一个祖语,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诸民族语言之间产生了诸多差异,但是根基于原始祖语产生的神话文化表现出很多相同性。
属于汉藏语系诸语言之间存在共性,语言学家据其共性,提出了汉藏语系这一语言谱系的分类概念。汉藏语系的四个语族不仅在现状上有诸多共同特点,而且在发生学上也存在很多关联,且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汉藏语系诸语言有如下共性:“(1)在语音上,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且声调能区别词汇意义。(2)在语法上,词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比较稳定,虚词种类较多,在语句中表示各种语法意义。词类上有量词。其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事物的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3)在词汇上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嘉绒语、景颇语等),有较多的多音节单纯词外,汉藏语系大多数语言的词主要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节的符合词组成。”①梅德明主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第1253页。
总之,汉藏语系各语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均存在共性,证明这些语言在发生学上有联系。汉藏语系诸民族先民操同一种“祖语”,这个祖语学者们称“汉藏祖语”。远古时期汉藏语系诸民族先民分布于特定的区域,操共同的语言,具有共同的产生生活、经济基础、心理素质以及共同的思想感情,共同创造了神话文化在内的原初文化。在当时社会的情况下神话主要是用语言来表达,所有操这种“祖语”的人们拥有这些神话。神话是初民对于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汉藏语系诸民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推进,原有氏族内部力量的爆发,旧的氏族不断裂变,产生出新的氏族,新的氏族成员继承氏族部落时期神话的同时,又以共同语言为基础,创造新的神话,使神话更加完善和丰富,形成具有人类早期文化特色的神话文化。后来,先民人口彭涨,居地相应缩小,大小氏族成员各奔东西,原始氏族化整为零,逐渐分化成很多部落以及部落联盟,最终形成诸民族,他们各自“携带”原始氏族部落时期的神话文化,使之成为新形成民族神话的核心。汉藏语系诸民族先民的氏族部落在各自形成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从不停顿,不断巩固共同文化的根基,诸民族的这种亲缘关系密切的语言和文化造就一个先天有联,后天又补的共同神话文化圈。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苗瑶语族民族和壮侗语族民族居地集中在中国南部地区,经济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相近,而且诸民族居地相连,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原有的共同语言文化传统。因此,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之说能够成立。而且该假设中的神话文化圈的年代越古老,圈内的原始文化内核越紧密。对此,可用诸民族共同神话资料来加以证实。例如,在中国东南地区壮族、毛南族、仫佬族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民族,这些民族均为古代骆越的后裔,他们的文化中积淀古老的骆越文化因素,神话文化亦然。首先,这些民族中均传承“婆王”或称“花婆”的神话。此外,湖南侗、苗、瑶、土家等民族中同样传承“婆王”或“花婆”神话。应当说,“婆王”或“花婆”神话是上述民族先民拥有同一种语言文化时代的产物。
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类型至今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共同特征,比如,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竹生人神话最早记载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有竹王者,兴于遯水(今北盘江,在古夜郎国境内)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②狄,按狄为北方民族,与此无关,这里只是连带而言,《水经注·温水》暗用此文作“遂雄夷濮”,较准确。见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新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86页注②。。氏以竹为姓。”③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新校注》,第186页。该神话又被《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记录,称竹生的男儿长大成人,“自立为夜郎侯”④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44页。。神话中的“夷狄”或夜郎当为现今彝族、布依族、仡佬族、傈僳族先民或其先民建立的国家雏形。所以上述两部史籍记载的竹生人神话在近现代彝族各支系、布依族、仡佬族以及四川的藏族中流传。而且这些民族神话与上述文献神话之间多数母题相同或相近。说明这些古今搜集的竹生人神话出自一个母体。而且该神话及其变体的持有者古代夷濮或夜郎国的居民以及近现代彝族等民族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民族。说明在汉藏语系少数民族中很早产生和传承竹生人神话,该神话类型是在汉藏语系诸民族先民共同的竹崇拜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其次,抟土造人神话是世界上普遍流传的著名神话类型,而中国汉藏语系诸民族几乎都拥有抟土造人神话,而且主要以女娲造人神话为主线多角度辐射,传遍整个中国汉藏语系诸民族。还有,伏羲、女娲兄妹洪水后成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母题,在汉族和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中普遍存在。其中壮、布依、瑶、毛南、水等民族的神话中兄妹的名字就叫伏羲、女娲,侗族的长诗《繁衍人类》则称为伏羲女娲姐妹,西南彝、纳西、普米、土家、傈僳、哈尼及华中、华东苗、瑶、畲各民族洪水神话中的兄妹虽然没有直接称为伏羲、女娲,但其情节与壮、布依族神话很相近①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页。。可见,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遍及湘、桂、滇、黔、川诸省的汉藏语系少数民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神话文化圈。
以上神话的实例也能够证明,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文化圈之说成立。母题是神话构成的最小的情节要素,在汉藏语族少数民族的神话的一些母题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比如,神话中关于宇宙之初状态的认识,南方汉藏语系民族神话中,普遍认为天地原本为气态,如壮族神话《姆六甲》、傣族神话《英叭开天辟地》、侗族创世歌《开天辟地》以及苗族神话、瑶族神话、畲族神话、藏族神话、彝族神话和纳西族神话中的世界原始形态无不是气态。
台湾现有14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南岛语系的语言属粘着型语言,主要通过在词根上添加附加成分和采取词根的重叠或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构词。常用词大多为双音节,音节构造较简单。大多数词根能兼作名词和动词,人名、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分别用不同的冠词。动词有式、时、态的范畴。代词第一人称有“我们”和“咱们”的区别。数词有十进位、五进位和四进位。词序方面往往随谓语的性质而变动,有的语言动词出现在主语之后,有的语言动词出现在句首。”②梅德明主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第1275—1276页。
一般认为,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分排湾、泰耶尔、邹三种语支。排湾语支分布台湾东南部的高雄、屏东、台东、花莲、南头等地,包括排湾、阿眉斯、鲁凯、萨斯特、卑南、邵等语言,泰耶尔语支分布于台湾北部的南投、台中、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等地,包括泰耶尔、赛德等语言,邹语族分布于台湾中部的嘉义、高雄接壤处,包括邹、沙、卡等语言。另一支为兰屿岛的耶眉语③陈永龄主编:《民族词典》(“高山族”词条),第950页。。也有些学者认为台湾少数民族语单独成为南岛语系一个语族,叫做“台湾原住民语族”,有22种语言,语支与上述同④梅德明主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第1275页。。
到目前,台湾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还保留着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的基本结构。由于诸民族的语言相同,神话文化也表现出诸多一致性。就以人类起源神话为例,台湾少数民族拥有的人类起源神话有石生人神话、树叶变人神话、树生人神话、竹生人神话、葫芦生人神话、陶壶生人神话、卵生人神话、粪生人神话和再造人神话等①[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2—108页。。石生人神话在台湾少数民族中普遍传承,如泰雅族10多个部落都有这个类型的神话,排湾族的4个部落和4个社都有石生人神话;鲁凯、卑南、阿美、达悟及布农族都有石生人神话流传②鹿忆鹿:《台湾民间文学》,台北:里仁书局,2009年,第3页。。
其次,台湾少数民族中树生人神话比较流行。阿美、太鲁阁、赛德克、太鲁阁族中都有树生人神话流传。其三,石生人神话在台湾卑南族中流传,而且和竹生人神话连接在一起,阿美族中传承竹生人神话;阿美族的分支加礼宛族流传祖先是出于竹子的神话观念。排湾族中传承竹生人神话,并与卵生神话复合在一起,泰雅人中也流传石生人神话,而赛德克人中却主要流传树生人神话,而太鲁阁人中同样流传树生人神话,因为赛德克人是太鲁阁的一个分支,语言相同,赛德克人和泰雅人也接近,是一个民族的亚族,所以,常常将人类起源神话(或信仰)中树生人神话说法与石生人说法混在一起③[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第80—81页。。除此之外,台湾少数民族中邹族的神话观与其他少数民族神话有差异,是因为这个民族的语言来源与其他少数民族稍有不同。所以,语言相同,神话相近,语言不同,神话也不同。但台湾诸少数民族神话的同大于异,因为台湾少数民族语言之间有所差异,但其语系相同,同根同源。
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也具有整体的特色,其同类型神话的母题与众不同,以射日神话为例,英雄射日之路途非常遥远,英雄出发前种的树苗,凯旋而归时,已经长成大树开花结果,或称,年轻力壮的射日英雄带其婴儿出发,他们射日回来时当年的婴儿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④鹿忆鹿:《台湾民间文学》,第24页。。再如,台湾少数民族人类起源神话的一些类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如陶壶生人神话和粪生人神话。这些只有台湾少数民族所拥有的神话故事是由他们先民的独特语言为基础产生的。
总之,在台湾少数民族共同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共同神话,这些神话具备了只有台湾少数民族才有的特色,所以,台湾南岛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的设想也能够成立。
本文根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属以及语言和神话的特殊关系,划分出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和南岛语系少数民族,即台湾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并以此为基础,在三者间进行比较,探讨诸民族神话各自的特点和整体的特质,相信这种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根据上述文化圈之说,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产生于中国东南、正南、西南以及西北地区;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则产生于中国北方地区;台湾南岛语系少数民族神话产生于宝岛台湾。三者不但有地域差异,更重要的是有语言和文化的落差。语言以及文化的差异兆示神话的差异,有差别就有可比性,三者间的这种先天的不同给我们提供比较研究的空间和前景。
其次,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台湾南岛语系少数民族先民虽然居地间隔甚远,自然环境不一,经济类型及生产、生活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同样经历氏族制社会以及之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当诸民族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思维模式、心理感应相同,本来平行发生的神话出现趋同。于是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的方法,在诸民族神话文化圈之间进行比较,探讨神话与语言、神话与思维方式、神话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其三,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与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之间也存在可比性。南北少数民族居地虽然间隔万水千山,但是在历史上都有过直接或间接文化交流的机会。在历史上北方民族数次入驻中原,统一中国,为南北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十三世纪中叶,来自北方蒙古高原的忽必烈(1215—1294元世祖)大军攻入云南大理国,后又直入越南,揭开中国南北民族乃至全国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或和平的方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序幕。有元一世,各民族都在中国这个家庭里相处,处于日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态当中,其中包括神话文化的交流,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元代藏、蒙古等民族中传承的大黑天(Mahakala)神话传说在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中的传承①那木吉拉:《元代蒙古人摩诃葛剌神崇拜及相关文学作品研究》,《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元朝之后作为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的满族联合蒙古等民族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清朝政权,为国内诸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创造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那些多民族融汇交流的大环境中作为特殊文化事象的神话也融入到各民族文化交流当中。因此可以通过神话的历史比较,建构各民族在历史上文化交流的轨迹,探讨南北各民族神话文化交流及彼此的影响以及接受影响之后发生的变化。
其四,共同的宗教信仰将南北少数民族之间架起了间接文化交流的桥梁。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较早地接受了早期佛教;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先民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西域各民族接受了佛教。同样的佛教文化在南北诸民族中传承,佛教文化中必然蕴含着佛教的或古代印度的神话文化,相同神话文化通过不同的时空,影响了南北诸民族神话,因而在南北诸民族神话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同的要素。如印度著名的《搅拌乳海》神话在北方信仰佛教的蒙古等民族中出现,而汉藏语系的珞巴族、傣族等信仰佛教民族中同样在传承;同类神话在泰国、柬埔寨等信仰佛教的国家或民族中流传。而且在蒙古族、傣族、珞巴族以及泰国和柬埔寨流传的该神话之间呈现极为相似情景。这一切证明中国南北少数民族及其周边同语系民族神话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同性。也说明中国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和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比性。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两者神话的关系,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五,台湾少数民族神话和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板块之间的比较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的研究的有益尝试。台湾少数民族先民和中国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先民之间,在神话产生的时期由于水陆交通等各种原因交往较少,而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大陆居民包括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入驻台湾,两者间终于产生联系,神话文化的交流包括在内。两者间也可以运用平行研究或影响研究的方法,以及母题类型比较的方法进行神话的比较研究。在历史上台湾少数民族与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之间少有经济文化联系,两者的神话表现出各自的特色,主要运用平行研究或类型、母题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两者神话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综上所述,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以及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之间,在历史上均存在直接的或间接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二者间也存在直接的或间接的神话文化交流,适宜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台渡少数民族和大陆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北方阿尔泰系诸民族神话文化之间联系较少,尤其是台湾少数民族与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之间几乎没有更多的联系,所以,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的方法研究大陆少数民族两大神话文化圈与台湾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之间的关系是可行的。通过比较最终建构中国多民族神话文化的统一特征和相异特征,探讨诸民族先民各自的以神话表现的世界观和聪明智慧以及各民族先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