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华 祝 华 张延星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2501)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中重点阐述了新时代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三个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倡导诚信规范。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创新性、群众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农村要脱贫、农业要兴旺、农民要全面发展,而农村脱贫、农业兴旺、农民发展的建设者、实施者、依靠着、享有者均是农民,而“思想是行动先导和指南”,因此,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2018年5月29日,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根据云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措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乡村振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不仅需要加强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而思想道德建设对于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想道德建设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原动力和智力支持。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是农民,农民的思想水平、道德境界决定了乡村振兴能否顺利实施和实施的效果,因此,在农村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一方面,可以让农民意识到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农民,建设也必须依靠农民,激发农民建设家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原始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开阔农民的眼界和心界,给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和思想道德建设互为条件、相互支持,思想道德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反过来乡村振兴也会反推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和境界。“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乡村振兴能给农村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度能得到大的攀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会对精神文明和道德水平产生更大的需求,这就会间接反推促进农村整体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和境界。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笔者所在团队采访了谷川村具有代表性的几十家农户,在对享受了国家扶贫政策的村民进行采访时,问及他们都享受到了哪些优惠政策时,村民对危房改造、养老保障、医疗优惠、子女教育等方面了解较多,但对这四个方面政策了解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存在一知半解状态。在问及针对本村的扶贫措施时,部分村民对因地制宜进行的产业扶贫(种植花椒树、核桃树,家畜养殖等)、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社会扶贫中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对转移就业脱贫、社会扶贫中的企业帮扶、军队帮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扶不大了解。在问及国家精准扶贫的对象有哪些时,被采访的部分村民认为自己家庭年收入低、劳动力少,就能成为被帮扶对象,享受扶贫待遇。实际情况是,某些农户不满足被列为贫困户的条件,这部分未被认定为“特困户”、“低保户”或“建档立卡户”的村民,由于对政策理解得不透彻,对村干部的工作不能理解,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未被认定,是因为未送礼给村干部等原因造成的,存在将怨气撒在村干部身上,不配合他们的工作的现象。
村民“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部分村民参加村民会议等集体活动不积极。有的村民隐瞒收入,争当贫困户;有些贫困户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也不愿脱、不想脱,希望继续打着“贫困户”的幌子得到政府的补助;有些村民也不愿意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饲养能带动自己致富的牲畜,而是等着政府给或家里其他劳动力做;有的村民学习和做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较差,对一些能提高自己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会议等不积极主动参加,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眼前利益,对一些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不关心、不过问、不感兴趣,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钱袋子,不关心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脑袋;部分村民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意识淡漠,想要权利不要义务,对集体事业(如打扫公共道路卫生、修公路等)不愿付出劳动、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个人品德高尚,家庭才有美德,社会才有公德,国家才能祥和安康。在谷川村,我们看到部分村民还存在随手丢垃圾、随地吸烟、吐痰的现象,部分村民认为自家院子才是自己家的事,公共区域不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缺乏社会公德的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在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方面也存在美德缺失的现象,特别是村里青壮年为增加家庭收入,多选择离开大山到外地务工,在空间上的隔离,在时间上的分离,使成年子女一代与老年父母一代,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相互之间难以沟通,难以站在一条线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导致“老、中、幼”农村村民层次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情况,缺乏道德形成的主心骨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村民是农村的主人,村庄富裕、乡村振兴应该是生活在该村每一个村民的愿望,但是谷川村还存在部分村民的责任意识不强,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淡薄的情况。谷川村部分村民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意识不高,对于村居环境,大多村民的想法是“各扫门前雪”,对于一些公共场所(比如公共道路)只管排放、乱丢,不管清理、打扫,而对于自家门前的院落,大都能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对于无外人问津的室内,“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石登乡(包括谷川村)在“兰坪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20年7月上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榜”考评结果的通报中”进入“黑榜”。主要是因为:村内垃圾乱堆乱放,陈年垃圾未得到及时清理,有的家庭房前屋后柴草、农具随意堆放,家禽散养,家禽粪便未及时清理等,而乡村振兴需要村民树立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意识,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这段精简了部分内容)
1)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兴农战略,在这项战略中包括多项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具体措施等,基层工作人员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一些困难和阻碍,部分原因就在于村民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和不准确,这就需要我们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大力宣传和具体解读,特别是对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来说,更需要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解读,让村民真正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制定的背景、初衷、具体方案、存在的困难等等。
谷川村深处高山峡谷,自然条件和教育水平都相对落后,一些老一辈的村民不识字,理解能力也不够高,更需要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给他们讲国家的发展、政策的背景和内容,在谷川弘扬爱国主义感情和热情,提高村民对国家、国家政策的理解力和认同感。
2)培育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其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弘扬爱乡建乡之情。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农村,主要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村民,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和致富的信心决心直接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程度。从目前全国各地乡村振兴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和谷川村的情况来看,部分村民的等、靠、要的思想还存在,欠缺脱贫致富的主人翁意识,有些村民想要改变现状,但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和行动。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还需要改变村民的等、靠、要意识,帮助他们从内心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谷川村的现状是截止2020年6月底,1523名劳动力中有856人选择了外出务工,也就是说大部分劳动力内心有致富的想法和行动,但谷川欠缺产业致富的机会,村民缺乏致富的知识和能力。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在帮扶单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支持和技术指导下,继续根据谷川村实际,开发出可行的产业振兴项目和方案,让留在谷川的劳动力有脱贫致富的方向和能力,增强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家乡建设好了,受益最大最多的就是村民。
1)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强化村民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来促进村民公德意识的提高。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乡村建设也必须依靠村规民约,尤其是对于村内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的是全村村民的参与和努力。谷川村在制定村民公约时应该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村实际,在维护本村的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制定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些规章制度。在制定村规民约时可以多吸取其他村的有益经验,同时也要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和细化村规民约的内容,也可通过褒奖和惩治典型的方式,来增强村民的公德意识。
通过整理家规家训来提高村民的家庭美德观念。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整村的风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同理,一个村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一个家庭也不能掉队。在谷川村,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和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和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中的优秀内容来带动一个家庭的美德水平。可以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模范家庭的评选来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力度。
通过学习培训、奖惩结合来提高村民个人品德水平。村民个人品德提高了,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遵守程度也会相应的提高,因此,对村民个人品德的建设尤为重要。个人品德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实践两种方式来实现,对于谷川村来说,需要大力倡导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开展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和推广,培育和弘扬诚信文化,通过村干部、教师、学生等群体的带头示范和推广,带动更多村民加入道德践履的队伍,同时,还需完善守信奖励失信惩罚的机制,奖惩分明,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发挥农村道德模范的带头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辐射更多村民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径上不能忽视道德模范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村民道德模范对于村民来说看得见、摸得着,更具有亲和力和真实性,让村民有真实的榜样、努力的方向,效果事半功倍。对于谷川村的村民来说,这样的道德榜样有很多,比如老党员和梅松一家,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严于律己,自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院子里牲畜圈养、瓜果飘香,谈到自己的党员身份也是充满了自豪感,并且认为作为一名老党员就要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好表率,这样的榜样还有很多。作为村干部应该积极的发挥这些老党员、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
1)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内容和创新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型发展。谷川村地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石登乡,以白族人口为主,还有少量的彝族、傈僳族混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各民族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民居、节日、风情和习俗,给谷川增加了神秘又绚烂的色彩,也给谷川增加了产业振兴的机会。比如,少数民族民居+旅游、少数民族服饰+电商、少数民族风情+音乐等等,把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盘活,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能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2)摒弃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减少糟粕文化对村民的影响。传统文化向来都是应该辩证地对待,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理应继承和发扬,而对于不合时宜的文化糟粕,必须摒弃。谷川地处深山峡谷,小农思想、封建残余和旧风陋习还有存在的土壤,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教育村民反对大操大办各种婚丧嫁娶活动,破除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在村里的土壤,建立起适合谷川的新的乡风村风。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导者和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当前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思想和观念跟不上形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够、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个别党员存在作风建设问题等,谷川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上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1)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基层党员的党性修养。基层党员的思想、观念、修养直接影响整个党组织的形象和凝聚力,更新基层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提高基层党员的党性修养刻不容缓。对谷川村的党员队伍来说,帮扶单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可以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组织学院专业教师团队对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提高党员党性修养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教育,做到思想建党。在平时的工作中,党员同志要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根据乡村实际,切忌速度太快、步子过大,工作不能脱离村情、脱离群众。
2)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班子还不够强、队伍不优化、年龄结构偏大的、能力不足的问题,谷川村党组织也是如此。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优先培养回村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作为党员干部的人选,重视道德品质高尚和能力突出的人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争取打造出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责任担当强的党组织队伍。
3)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基层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共产党员,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讲究实事求是,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讲究办事公正,追求清正廉洁,强化责任担当。一方面加强对党员同志的教育学习,一方面加强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打造拥有良好工作作风的党员队伍。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平台,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通过提升农村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可以不断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
谷川村自2015年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帮扶以来,教学硬件条件得到的大幅度的改善,如今崭新的教学楼、明亮的教室、整齐的桌椅、干净卫生的学生食堂已经足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谷川村的教师队伍在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帮助下实现了全覆盖轮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种奖助学金也让谷川的孩子不用为学费发愁。下一步需要做的是继续目前的教育扶贫政策,加大对教育软件条件的改善,着重培养现任职教师,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回村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招聘、大学生村官选拔等,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村发光发热,为乡村振兴贡献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是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一环,也是最难的一环,乡村能否振兴,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的发展,齐头并进,在这些众多因素中,农村、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