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汉翔 石火培
扬州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文件,聚焦聚力“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实新兴科创之城基础。扬州先进制造业正引领“扬州制造”向“扬州创造”转变、“扬州产品”向“扬州品牌”转变。
2020 年,扬州全部工业开票销售突破6000 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近50%,年均增幅达8.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年均增幅分别达9%、7.2%、5.4%和8%。2020 年扬州市全市先进制造业企业数1736 家,占规模以上(下文简称规上)工业企业数的61.7%,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7.7%,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8%,比上半年提升5.3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48.1%,比2015 年增加近7 个百分点,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30 家,为2015年的2.5 倍。
从规模体量看,2020 年汽车及零部件占全市规模总量的25.5%,比上年增长13.3%;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占4.3%,比上年增长9.8%;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占3.3%,比上年增长9.4%;高端装备占18.5%,比上年增长7.9%,电子信息占15.9%,比上年增长7.6%;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占全市规模总量的18.7%;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占9.7%;食品产业占3.7%。汽车及零配件占据绝对的优势,规模近千亿级,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和软件、电子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二梯队,其他5个产业则为第三梯队。
扬州市先进制造业的地区分布情况基本符合各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各县(市、区)中有6 个地区先进制造业企业数在百家以上:高邮384家,占其规上工业企业数(本句中简称占比)的68.9%;江都307 家,占比为52.8%;宝应295 家,占比为64%;邗江250 家,占比为65.3%;仪征240 家,占比为58.7%;广陵161 家,占比为70%。从县区分布来看,各地均有各自侧重发展的产业:宝应以新型电力装备和高端装备为主,两个产业企业数合计129 家,占其先进制造业企业数(本句中简称占比)的43.7%;高邮以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为主,合计企业数214 家,占比为55.7%;仪征以高端纺织服装和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合计企业数125 家,占比为52.1%;江都以高端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合计181家,占比为59%;邗江以高端装备和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合计131 家,占比为52.4%;广陵以新型电力装备和高端装备为主,合计79 家,占比为49.1%;开发区以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为主,合计52 家,占比为58.4%。
从创新平台载体看,高端装备和电子信息研发机构数量远超其他产业,创新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汽车及零部件和新型电力装备次之,高端纺织和食品行业相对不足,航空潜力最大,平均每家企业拥有2家研发机构。从关键核心技术及水平看,拥有发明专利数最能体现一家企业技术实力。高端装备产业期末有效发明专利1684 件,软件和电子信息业1251 件,新型电力装备拥有907 件,具有相对优势;从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看,航空产业最具潜力,达26.33 件/家。
从龙头企业看,汽车及零配件拥有上汽大众,亚普、潍柴、中集、江淮等知名企业,高端装备和软件电子信息均有过百家过亿企业。软件和电子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新型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配件等拥有上市企业。以上海大众、潍柴亚星、亚普汽车等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宝胜科创、晶澳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型电力装备产业,以牧羊集团、海信容声、迈安德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以扬杰电子、骏升科技、森萨塔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波司登、羽宝隆、亿泰纺织等为代表的高端纺织服装产业,以中远海运、中航鼎衡、中船澄西等为代表的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以方顺粮油、顶津食品、红太阳食品等为代表的食品产业,以联环药业、日兴生物、联博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
图1 先进制造业亿元以上企业数
扬州先进制造业集群拥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明星企业,但产业集群内有些核心配套企业缺失,导致一些关键零部件需要向境外采购,降低了集群的自主可控性,制约了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扬州多数产业还没有形成大企业带动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同类企业产品跟仿、重复建设、人才短缺的现象依然存在,“扬州加工”“扬州配套”“扬州组装”偏多。从产业链完整度看,高端纺织相对产业链较短,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更加齐全,具有相对优势,但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由于产业链长且复杂,尚未形成模块化、总成化供货能力。2020 年规上汽车零配件企业单位利润不足0.1 亿元,显著低于苏锡常及南京地区,与单位利润最高的无锡相比,相差0.27 亿元。从产业链配套看,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及新型电力装备具有相对优势,航空与海工处于产业集群集聚初期,产业链供应链需要进一步完善,航空相关企业仅有3 家,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仅有22 家,远低于其他产业集群集聚企业数量。
相比苏州纳米、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泰州生物医药等产业,扬州市的汽车、装备、船舶、电缆等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不够,缺乏“标识性”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能有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大集团还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重大设备成套能力不足,进而形成了高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大引领作用的生产能力不足与一般低端加工能力和普通机械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并存的局面。以扬州现有汽车及零配件企业分布看,零配件龙头企业品牌竞争力不强。扬州市内拥有核心技术的关键零部件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工艺较为落后。整车制造营收低于南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营收和利润显著低于常州、无锡、镇江、南京,其中同样具有4 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的常州,2020 年实现营收87.47 亿元,是扬州的19.31 倍。2019 年世界500强中国企业分布情况来看,122 家中国企业中江苏仅苏州、南京各有1家;从2019 年中国500 强企业分布来看,江苏共49 家企业入榜,扬州无企业入围。
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上仍显薄弱,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关键技术及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偏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渠道不宽,技术成果转化水平有待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渠道不宽,技术成果转化水平有待提高。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仍然没有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行业,根据国际经验,只有研发投入强度在5%以上才能保持竞争力。以323 第一产业汽车产业为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3%以下的占67%;扬州汽车产业研发项目主要聚焦于机械类零件,占60.7%,三电核心技术仅占2.1%;汽车产业研发人员不足,硕士以上占比仅为5.74%;核心自主产权和专利不足,最能代表企业创新实力的发明专利数,2019 年扬州汽车制造业平均每家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数只有0.73 件,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远低于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纺织业等其他7 个行业,与主导行业地位不相符。
先进制造业应重点突出“先进”二字,在全部企业中应处于最尖端的那一部分企业,因而企业数量占比不宜过高。而目前甄选出的全市先进制造业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高达62%,比例似乎过高。比如,所有纺织企业都被纳入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名单中,但其中有织棉的、有织纱的、有织布的,未能充分体现“高端”属性。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以产业链优化为着力点,对不同集群分类施策,形成扬州产业发展的非对称性竞争优势,控制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规模或者技术优势;以园区提升为落脚点,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重点园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创建和掌握一批产业创新载体,引入专业化招商、投资服务机构,进行精准的产业链拓展;以动能转换为重点,培育壮大主体动能、创新动能、政策动能、市场动能和“智能+”动能五大新动能,推动集群建设迈上新台阶。
政府以产业链优化为着力点,对不同集群分类施策,拉长增粗产业链,更好提升集群竞争力。一是设立全市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聚焦“扬州未来产业研究”,综合考虑国家发展需求,扬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提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中的未来方向(如高端装备中的基础装备方向、航空产业),加大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示范应用方面的支持;二是建立先进制造业联盟,全面梳理当前扬州9大先进制造业的创新链,不断按照优胜劣汰原则更新新进制造业目录,瞄准集群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以产业和产品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快新型创新载体建设,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重点把握关键技术领域的前沿发展,打破制造业有产业无技术的被动局面,不断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三是构建融入宁扬创新走廊,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集聚,充分利用南京高校资源促进扬州现有先进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发展。四是先进制造业创新资源交流E 平台,实现智能+产业,例如亚威机床建设亚威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荣获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扬力、丰尚、瑞云等3 家企业获批2020 年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列全省第4 位,累计建设省级智能工厂3 家,列全省第3 位。
一是按照“特色定位、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原则,避免市内同质化发展,重点支持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光电、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扬州高新区高端装备、生物健康产业;江都经开区高端装备和新材料、新型建材产业;高邮经开区新能源新光源(光储充)、电子信息产业;宝应经开区新型电力装备、电子信息产业;广陵经开区高端装备、新能源产业;维扬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仪征经开区(一区三园)汽车及零部件、大数据、高端新材料产业;高邮高新区电子信息(智慧照明)、高端装备产业;杭集高新区高端日化、高端装备产业。推动开发园区产业集聚特色发展,使园区发展成为创新型企业集聚、集团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区。二是构建园区联盟,实现市内跨区域同产业的联动良性竞争发展。三是创新园区政策,可以探索实验“一园一特”的政策试点,给予税收优惠、基金帮扶、产业资讯等服务。
一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集聚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引导建立主要面向集群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企业建设高水平的工业设计中心。支持集群发展金融租赁、融资性担保、商业保理等金融类企业。二是完善生产、检测、认证、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集群公共服务水平。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加快工艺美术、长毛绒玩具、高端日化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和高校平台改造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围绕打造高端展会平台,积极参与省内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等一批展会平台,着力办好世园会、“扬马”、工艺美术博览会、运博会、汽车轻量化大会等会展,加强行业和地区间深度交流,推动供需有效对接,提升扬州城市和集群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安排一定比例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土地专项指标,重点安排对工业结构调整、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有着重大影响的工业性投资项目和老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节约使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广有利于低污染、高产出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考核导向约束,将亩均回报率列入园区及地方考核指标,推动各地提升单位面积产出率。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高端地位,能够形成强大的市场势力,关键在于形成和把握了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一是弘扬品牌文化,聚焦行业领头打造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著名品牌,实施扬州本土品牌培育计划,遴选品牌培育库,以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双轮驱动,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品牌运作能力。提升品牌所内涵的文化性、包容性和流行性,鼓励自主品牌建设;二是弘扬企业家创新文化,实施本土企业家培育计划和全国企业家学院,厚植扬州本土创新创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