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石涛《唐人诗意图》考

2021-04-15 05:42陈磊
中国书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全唐诗图册唐人

◇ 陈磊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设色山水图册,为清初著名画家石涛(1642—1708)所作。该山水图册八开,其中七开皆有唐诗跋文,故亦命名曰唐人诗意山水册。该册的真伪问题,基本没有争议。《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四僧绘画》较早收录了此作,释读题跋、钤印,并作了简单说明〔1〕。其后影印出版于多种图册中〔2〕。除相关图版影印和简单文字说明外,万德敬《明清唐诗诗意画的文献辑考与研究》有在涉及具体问题时以之举例说明,如列举李白《静夜思》诗意图上的题诗讨论唐诗异文问题〔3〕。

整体来看,关于《唐人诗意图》的创作年代、缘由、艺术风格等问题的探讨都尚未展开。本文正是基于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该图册作出的思考。

一、《唐人诗意图》的画面内容

《唐人诗意图》共计八开,皆横23.3cm,竖16.5cm,其装帧形式、装帧次序不得而知。暂依《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四僧绘画》《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石涛》所排列顺序依次说明,并对画面题跋重新释读、句读标点:

第一开(图1):

图1 [清]石涛 唐人诗意图册第一开 23.5cm×16.5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近景庭院错落,四角凉亭,房中坐一文士;院内外丛树杂植,树木参天;山体以墨线勾勒,上多点苔。远景青山为花青大笔没骨晕染。画面上部有隶书题诗:

绿树重阴盖四陵,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4〕。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今以周文矩瘦硬法得之。

钤白文印“前有龙眠济”。

第二开(图2):

图2 [清]石涛 唐人诗意图册第二开 23.5cm×16.5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堤墙横斜,一文士倚墙凭眺;小路拾级而上,将近景与中景分开。中景为辽阔的江面,江中帆船、孤舟若干。远处青山坡陀,杂木丛茂,房屋掩映其间。画角行书题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湘苦瓜老人济,以张志和烟波子法仿其意。

钤白文印“苦瓜”。

第三开(图3):

图3 [清]石涛 唐人诗意图册第三开 23.5cm×16.5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内容集中在下角:山间草木掩映庭院楼阁,一人凭窗而望;庭院之外山石以干淡墨皴擦,淡设色晕染,渐隐于画面之中。对角隶书竖长题诗:

床头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5〕。李白《静夜思》,用关仝法写出。

钤白文印:“苦瓜”“原济”。

第四开(图4):

图4 [清]石涛 唐人诗意图册第四开 23.5cm×16.5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巨石横陈,草叶生于上下;另有双树并植,枝叶飘零;邻水草亭,一文士倚栏而望;水中芦苇丛生,江面水纹荡漾。仅落穷款:“清湘大涤子极。”钤白方印“若极”。

第五开(图5):

图5 [清]石涛 唐人诗意图册第五开 23.5cm×16.5cm 故宫博物院藏

近景巨石山上杂木丰茂,山下临江小路,路上两纤夫正拖拽一只小舟,舟尾坐一文士。中景宽阔的江面上有一帆船,远处亦有帆船若干。远景青山层峦。行楷书题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6〕。李白《望天门山》。吾以张僧繇没骨法图此,清湘大涤子石涛济。

钤白文印“苦瓜”“原济”。

第六开(图6):

图6 [清]石涛 唐人诗意图册第六开 23.5cm×16.5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中河水曲折流远,拱桥连接两岸。近岸房屋丛树;另一岸亦有房屋庭院,内有一人屋内山墙凭窗而望,前泊舟楫。中景与远景为低矮坡陀。隶书题诗:

去国三巴远,登楼万里春。伤心江上客,不是故乡人。卢僎《南楼望》,余用李宗成破墨法图之。

钤印“元济”(白)、“苦瓜”(朱)、“清湘老人”(朱)。

第七开(图7):

图7 [清]石涛 唐人诗意图册第七开 23.5cm×16.5cm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下部高山巨石下有一城郭;中间过街高台,高台上有二层建筑;城外亦有丛树。中景大面积空白,远景山岭乍露。隶书题诗: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张说《送梁六》〔7〕,大涤子济今以李晋杰法写其旷远之思。

钤朱文印“瞎尊者”。

第八开(图8):

画面近景山石杂树丛生;房屋邻水而设,内坐二人。中景山石小路;远处层峦青山。一侧隶书、行书竖题长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日忆山中兄弟》〔8〕作,余以范宽笔意写之,清湘济。

钤白文印“老涛”“苦瓜”。

二、画面、画法、画跋之间的关系

(一)题跋诗作与通行诗作版本问题

上文注释中已提到题跋中诗作与通行版本诗作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开:

第一开“绿树重阴盖四陵”中“陵”本作“邻”,第三开“床头看月光……举头望明月”中“床头”本为“床前”、“明月”本为“山月”,第五开“碧水东流至北回”在石涛同时编纂的《全唐诗》中本就如此,第七开“张说《送梁六》”本为“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第八开“《九日忆山中兄弟》”本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些差异都是很小的差异。石涛题跋中诗作的问题,一在版本,二在省略,三在失误。唐诗在传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静夜思》诗,学者研究认为该诗现存最早版本为宋代,元代开始变化,明代有八种之多,清代再无变化〔9〕。在此作品的题跋中,完全不同的版本差异的只有“床头明月光”中的“床头”代替了“床前”,这种情况的出现或是石涛题跋的失误,也有可能是《静夜思》在清代的另一个版本,或可作为《静夜思》在清代康熙时期《全唐诗》编纂之前的第九个版本。

第七开“张说《送梁六》”当是“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的简写。第一开“绿树重阴盖四陵”中“陵”本作“邻”、第八开“《九日忆山中兄弟》”本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应是题跋中的失误。作为“唐人诗意山水图册”,其核心内容是“山水图册”,而“唐人诗意”中的唐诗大多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至于偶尔的、很小的失误,并不影响画意的整体。更何况对于大胆变革、富有创新精神的石涛而言,难免有顾此失彼的可能。“石涛引古诗常有误植。”〔10〕这种不拘细节的情况,在其他题跋中亦普遍存在。

(二)题跋中的画法与图册的画法问题

在该套山水图册中,除了第四开并没有提到采用哪家画法外,其他依次为“周文矩瘦硬法”“张志和烟波子法”“关仝法”“张僧繇墨骨法”“李宗成破墨法”“李晋杰法”“范宽笔意”。对于石涛题跋中的画法与图册中的画法,有观点认为:“是石涛开玩笑的话……石涛向来反对宗派论,此以幽默来嘲笑那些动辄在画上题曰‘法某家某派’的做法。不过,他这些别出心裁的题法也不是胡乱命名的。如第一开所谓‘瘦硬法’,其用笔勾勒,细劲有力。‘烟波子法’,其画黄鹤楼远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取其意。”〔11〕这种观点或值得商榷。

绘画中除对临、实临外,还有意临及变体创作。关于以某家法、某家意,大多是参以某家法、某家意,却多用画家自己的用笔方法表现出来,书画皆是如此。就石涛所用某家法、某家意而言,并不等同于清初“四王”所谓的仿、拟,石涛学古人而能化古人法为“我法”,其相关观点记录于《苦瓜和尚画语录》中。

第一开中石涛“以周文矩瘦硬法得之”。周文矩为南唐人,现有《重屏会棋图》《宫中图卷》等传为其作品。《宣和画谱》载:“周文矩,金陵句容人也。事伪主李煜为翰林待诏,善画,行笔痩硬战掣有煜书法。工道释人物、车服、楼观、山林、泉石,不堕吴曹之习而成一家之学。”〔12〕可知周文矩绘画用笔瘦硬,相较于周昉线条有“战掣”感。这种“战掣”手法仍属于铁线描的范畴,只是多了弯曲变化。观石涛所绘该王维诗意图,石法、屋法之线条勾勒,正是这种有“战掣”感的铁线描法,只是周文矩绘人物画,石涛为山水画。

第二开中石涛“以张志和烟波子法仿其意”。张志和为唐人,《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等皆有载,惜无画作传世。《历代名画记》载:“张志和,字子同,会稽人。性髙迈,不拘捡,自称烟波钓徒。着《玄真子》十卷,书迹狂逸,自为渔歌,便画之,甚有逸思。”〔13〕《唐朝名画录》亦记:“张志和或号曰烟波子,常渔钓于洞庭湖。初颜鲁公典吴兴,知其髙节,以渔歌五首赠之。张乃为卷轴随句赋象,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依其文,曲尽其妙,为世之雅律,深得其态。此三人(按:王墨、李灵省、张志和)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盖前古未之有也,故书之。”〔14〕石涛在第二开中所绘李白诗意,正是人物、舟船、鸟兽、烟波、风月皆具;而“烟波子法”或本指“烟波钓徒”张志和所用取景、构境法,正是石涛题跋所言的“仿其意”,而非指具体画法。

第三开中石涛“用关仝法写出”。关仝生活于五代末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等,《图画见闻志》曰:“画山水惟营丘李成、长安关同(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跱,百代标程……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悠闲者,关氏之风也。”〔15〕结合关仝的传世作品及文献记载,可知石涛在画法及取景内容上皆与关仝法有相似处。

第五开中石涛“以张僧繇没骨法图此”。张僧繇生活于南朝梁,其生平经历载于《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中。张僧繇的绘画方法,与“没骨法”最接近的或是所记载的“凹凸寺”“凹凸花”〔16〕。对此,童书业有解释说:“此种‘凹凸画’盖纯以色彩渲染而成,故为‘没骨花’之初祖也。”〔17〕后人或缘于此,多将以青绿设色之青绿山水题跋以“拟张僧繇笔意”,明清时期尤为普遍,如明蓝瑛《白云红树图》、清蓝深《仿张僧繇图》〔18〕等。石涛此开图中,近景之侧山、远景之青山皆采用没骨法晕染而成。

第六开中石涛“用李宗成破墨法图之”。李宗成为北宋时人,无作品传世。《图画见闻志》:“李宗成,鄜畤人。工画山水寒林,学李成,破墨润媚,取象幽奇,林麓江皋,尤为尽善。枢府东厅有大溅扑屏风,乃宗成所画。有《风雨江山》《拜月图》《四时山水》《松柏寒林》等图传于世。”〔19〕宋代“破墨”之法不同今时,宋《山水纯全集》:“夫画石者,贵要磊落雄壮,苍硬顽涩,矾头菱面,层迭厚薄,覆压重深,落墨坚实,凹深凸浅,皴拂阴阳,点均髙下,乃为破墨之功也。”〔20〕宋时破墨法本为画中石体劲硬、层次丰富之法。石涛此图既有“破墨”画石之法,亦重点表现了“林麓江皋”的取景。

第七开中石涛“以李晋杰法写其旷远之思”。有学者言:“李晋杰名昭,宋朝画家,长于墨竹。亦工山水,学范宽。”〔21〕清代《似山竹谱》言:“刘延世作竹喜疏淡,李晋杰则喜浓密。尝云:‘他人以萧疏为能,余以浓密为巧。’”〔22〕李晋杰相关文献鲜少,无作品传世,但石涛此画中近景浓密似亦符合文献所载李晋杰之“浓密”法。近景、中景、远景形成鲜明对比,“旷远之思”为石涛借鉴李晋杰构境之法。

第八开中石涛“以范宽笔意写之”。范宽为北宋著名山水画家,今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作品传世。《图画见闻志》载其风格特点:“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者,范氏之作也。”〔23〕石涛此开山水中笔法与范宽并无多少相似处,因此“以范宽笔意写之”中“笔意”当作他解:汲取其构图取景法。《山水纯全集》载:“次观范宽之作,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24〕《宣和画谱》言:“卜居于终南太华岩隈林麓之间,而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则千岩万壑恍然如行山阴道中。”〔25〕石涛言“以范宽之笔意”,实为借鉴范宽取景、构境之法。

总而言之,石涛所谓“取某家法”亦有“仿某家意”,涵盖了笔法、取景、构境三个方面。

三、年代及创作缘由侧论

(一)创作缘由及年代问题

该山水图册目前学者虽未明确断代,但基本将其归类于石涛晚期。朱良志将此归于大涤堂前期(1697冬到1702左右)〔26〕。《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凡例”提到所有作品大致按年代顺序排列,其前的作品《采石图轴》为石涛五十九至六十岁所作〔27〕,也就是认为《唐人诗意山水册》晚于《采石图轴》创作之后,即1702年之后。

石涛此册除了一开并未提及诗作外,其他七开所题跋的七首诗中有三首李白诗、两首王维诗、一首卢僎诗、一首张说诗。在石涛一生中,很少有如此大规模地涉及这么多诗人的创作。初步研究,石涛创作此山水册,或许与《全唐诗》的编纂有关,其创作年代亦与《全唐诗》的编纂年代相仿:

《全唐诗》于1706年编纂成书,最早版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扬州诗局刻本,共120册〔28〕。通过故宫博物院藏《对牛弹琴图》可知,在《全唐诗》编印期间(1705.3—1706.10),石涛跟曹寅及至少一名编纂人员杨中纳有交往〔29〕。基本可以确定石涛能够很快得知此书编纂、成书的信息(不确定石涛是否翻阅《全唐诗》)。而所创作的唐人诗意图最终汇总为一套,其时间应在《全唐诗》成书之后。该图册或是对《全唐诗》成书的纪念,抑或《全唐诗》的编纂为石涛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思路来源。该图册的八开作品应非同一时间完成。根据《全唐诗》成书时间而论,这八开作品应该在《全唐诗》成书之前或之后,而八开中的绝大多数作品亦应创作于《全唐诗》编纂到成书之间,个别绘于《全唐诗》成书之后。理由如下:

第一,在《全唐诗》成书之际创作的唐人诗意图册显然与《全唐诗》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常理推之,可能是石涛与杨中纳等人交好,得知《全唐诗》的编纂事宜,第一、三、六、七、八开应是缘于得知《全唐诗》编纂的创作。

第二,此图册中的第二、五开作品或为后补,但其创作亦应缘于《全唐诗》的编纂。二开画作在画法上与其他五开有差异,题跋书体也不同于其他五开,画法与书体更为潇洒自如,或与题跋中二诗的风格有关系。第二开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惜别之情,却豪迈大气;第五开中《望天门山》亦意境开阔,气象雄伟。二诗相较于其他五诗之未仕隐居、低头思乡、去国怀乡、宦游他乡、思亲异乡之沉郁多思风格不同。石涛以行书笔意的字体题写二诗,或别有深意。

第三,此图册中的第四开或被理解为凑数之作。中国古人向来讲究双数,尤其喜欢“八”的数字组合。就画法来说,该开与其他数开区分不明显。就钤印时间而言,此开所钤“若极”印最早出现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30〕,该开当在此之后。未题诗,其一为寻找一幅先前写生或创作凑数而未能补全(该可能性较小),或另有他意。

(三)八开画作的排列次序与内部缘由蠡测

目前,我们并不知道这八开山水图的原有顺序。重新思考该问题,或可得出更多信息。暂抛开比较特殊的第四开不论。将另外七开的题跋之诗联系起来,似反映了石涛的生平与活动轨迹〔31〕。分析如下:

第一开《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原诗写作时间约为开元末至天宝初〔32〕,时崔处士兴宗隐居未仕;“白眼看他世上人”亦乃石涛幼年惨遭家国之变、避祸出家于广西全州湘山寺、冷眼面对世变而只能潜伏的写照。

第二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诗所写黄鹤楼地处今湖北武昌,为天下名楼。石涛将此放在第二,是说他人生中的第二段经历,即10岁前后石涛与喝涛(原为其仆臣)北游荆楚之地、居武昌的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石涛的艺术创作得到了广泛认可,其心态或亦与李白送孟浩然的心情相似:虽有依依惜别之情,却无苦闷萧索之意。

第三开《静夜思》原诗的创作地点尚有争议〔33〕,但表达的确是客居他处、思念故乡的情感。石涛的第三段人生经历即是二十三岁离开武昌后、居庐山开先寺一年、松江拜木陈派传人旅庵本月为师、在外漂泊游荡及与僧人交往的经历,唤起了石涛思念十数年前广西全州湘山寺生活十年的故地,相通于李白思念故乡的情感。

第五开《望天门山》原诗所写天门山地处安徽当涂,天门山雄奇壮阔,滚滚江水奔流浩荡,是安徽盛景。石涛的第四段经历是于距离当涂不远的宣城定居。石涛居住于宣城的十四年间(1666—1679),游览天门山的可能性极大;而李白诗作中的雄浑大气,可形诸石涛宣城居住期间广泛交游、结交梅清等著名画家、结伴游览黄山、艺术地位奠定的惬意经历。

第六开《南楼望》原诗所写亦是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其所对应、暗示的是石涛的第五阶段,动荡游历人生。1680年,石涛离开宣城前往南京,与长干寺寺僧迎驾康熙南巡。石涛在长干寺的经历又让他想到了避祸出家的广西全州湘山寺,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第七开《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原诗中有对君山的向往、未见君山神仙的惋惜与惆怅,所对应的是石涛第六个阶段的经历:前往北京不得志后返回。石涛于1689年前往北京。在北京期间,他虽然得到了博尔都、王骘等王公大臣的赏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官方认可,于1692年冬离开南京回到扬州。康熙就是石涛的“君山”、君山上的“神仙”,离开北京的惆怅、惋惜涌上心头。

第八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所写的亦是思乡之情。石涛于1692年回到扬州后,随后再次游历黄山、真州等地。这段时间亦有四年之久,在外漂泊日久,难免想起故乡,以及亲朋好友。

1696年冬,石涛在扬州建成大涤草堂,定居于此,直至去世。晚年的生活应是充满了对人生的不尽思考,但却无法用什么诗作可以表达。大胆推测,未题跋诗作的第四开,恰恰是这段时间的写照。在画作上,树石、江水、草亭、芦竹,人物视野所指向的唯有望不尽的空白(这样大面积的空白在其他七开中是唯一的),正是石涛“涤除玄鉴”,重新回归到一个画家的生活中来。该开山水创作完成之后,石涛尚有十几年的晚年生活,自然也无法预知这十几年将会发生什么,无题诗与此有关。这一年的十月是《全唐诗》成书的时间,年冬回到扬州并建成大涤堂的石涛创作此开山水,也符合逻辑、吻合时间节点。

石涛作为一个经历丰富、艺术水平颇高的艺术家,借《全唐诗》编纂与成书之际,以唐诗作为主题来源,通过八开山水基本展现了自己七十余年的人生,其中自是充满了不尽思考。

另,第四开本应置于最后,是这套山水图册的最后一开。但此开与其他七开差异颇大,石涛也许怕后世流传中被割裂、丢弃,故将其放入中间。

结语

唐诗作为绘画的主题创作来源,在绘画史中并不鲜见。文学与绘画的关联古已有之。石涛所创作的唐诗主题画亦颇多,而此套《唐人诗意图》较具代表性。八开山水画既反映了石涛的艺术高度,又凝聚了石涛化诸家法为自家法的创造能力。其背后的多重含义,是石涛人生经历的艺术呈现。

注释:

* 本文为2020 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彬县大佛寺石窟题刻研究”(立项号:2020J026)阶段性成果。

〔1〕杨新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四僧绘画》,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250—252 页;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香港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简体字版,内容及页码与繁体字版一致。此书对题跋个别字的释读有误。

〔2〕〔清〕石涛绘:《中国古代名家作品选粹·石涛》,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版,第55—61 页;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石涛》,北京:故宫出版社2017 年版,第406—413 页(图版)、580 页(题跋)。

〔3〕万德敬:《明清唐诗诗意画的文献辑考与研究》,西北大学2013 届博士学位论文,第33 页、184—186 页等。

〔4〕该题跋“绿树重阴盖四陵”的“陵”在原诗中本为“邻”。“邻”与“尘”“人”为同一韵脚,“陵”错误明显。原诗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版,第1307 页。

〔5〕大概与石涛同时期编纂的《全唐诗》辑录《静夜思》诗与该题跋略有不同:“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见前引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二册)》,第1711 页。

〔6〕有文章认为该题跋“碧水东流至北回”中的“此”误为“北”。实际上,石涛时代所编纂的《全唐诗》中即是“碧水东流至北回”,见前引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三册),第1846 页。

〔7〕《送梁六》诗全名为《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见前引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二册),第978 页。

〔8〕《九日忆山中兄弟》原名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见前引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二册),第1305 页。

〔9〕袁茹:《李白〈静夜思〉版本嬗变及其诗学思想阐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2 期,第62—63 页。

〔10〕朱良志著:《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5 页。

〔11〕前引杨新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四僧绘画》,第250 页。

〔12〕收录于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版,第80 页。标点为笔者所加,下引文标点皆为笔者所加。

〔13〕〔唐〕张彦远撰:《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年版,第203 页。标点为笔者所加,下引同。

〔14〕收录于前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169 页。

〔15〕〔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版,第20—21 页。标点为笔者所加,下引同。

〔16〕〔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建康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686 页。

〔17〕童书业:《没骨花图考》,收录于童书业著、童教英编校《童书业美术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第124 页。

〔18〕图版见郭贵兴编:《中国历代绘画经典系列丛书·青绿山水》,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0 年版,第20、27 页。

〔20〕收录于前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356 页。

〔21〕于建华、于津:《梅景书屋门人黄隽之〈山水图〉二十四开册页》,收录于于建华、于津著《丹青遗痕弥足珍》,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年版,第230 页。

〔22〕〔清〕李景黄撰:《似山竹谱》,转引自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下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年第二版,第1199 页。

〔23〕前引〔宋〕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第21 页。

〔24〕收录于前引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359 页。

〔25〕同〔24〕,第92 页。

〔26〕前引朱良志著:《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第1050 页。按:此处所列尺寸与本文所引尺寸略有不同,或是测量方法不一所导致的。

〔27〕前引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石涛》中“凡例”、王亦旻《脱尽牢笼归自然—从故宫藏石涛作品看其诗画人生》,第8 页、27 页。

〔28〕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网址:https://www.dpm.org.cn/ancient/hall/149459.html?hl=%E5%85%A8%E5%94%90%E8%AF%97。

〔29〕〔30〕参阅〔美〕乔迅著,邱士华、刘宇珍等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10 年版,第419 页。

〔30〕前引〔美〕乔迅著,邱士华、刘宇珍等译:《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第419 页。

〔31〕本部分所对照使用的石涛生平经历简况参阅前引王亦旻《脱尽牢笼归自然—从故宫藏石涛作品看其诗画人生》,收录于前引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四僧书画全集·石涛》,第11—18 页。

〔32〕王辉斌:《王维诗歌系年考辨(二)》,《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2 期,第72 页。

〔33〕按,今人考证有湖北安陆,江苏扬州、金陵等地。胥洪泉:《李白〈静夜思〉研究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05 年7 期,第47—48 页。

猜你喜欢
全唐诗图册唐人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地图册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基于CFRP上边梁的纯电动汽车顶部抗压性能研究
溪南八景图册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唐人神股价腰斩波及股权质押
游乐园智能开发游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