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夏爽,赵玥莹,燕军阳,黄渝杰,张红英
1.成都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成都 610500);2.成都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李克强总理早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便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战略性行动计划,此后又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上更高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59次提及“创新”字眼,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中国落地生根,“互联网+医疗”也备受关注且逐渐发展。医学生具有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事科技含量高、前沿性较强等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质,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调查其创新创业意向,培养其创新创业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调查,分析医学院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意向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为增强医学生创新创业意向、扩展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路提供参考与借鉴。
运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四川地区某医学院校本科学生428名为研究对象,其涉及临床、麻醉、检验医学、卫生检验、预防医学等专业。纳入标准:1)四川地区某医学院校本科在读学生;2)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排除标准:1)受试者有严重认知障碍;2)受试者依从性差;3)受试者为非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4)受试者为非本科在读学生。根据是否曾经关注“互联网+”活动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99名,对照组129名,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信息收集,调查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向情况。发放428份问卷,回收42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100.00%。根据相关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通过线上、线下及电话问访等方式对相关涉及对象进行调查,学生皆在了解注意事项后自愿认真填写问卷,以不记名方式独立完成(表1)。
本调查问卷名称为 “医学生创新创业意向调查问卷”,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分为: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2)调查对象对“互联网+”政策的了解情况以及相关活动的参与情况;3)特定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意向的影响状况及其对创业的意向现状。本问卷参考李克特心理学量表[2 ]制定,问题均为单项选择封闭式问题。
原始资料使用Epidate 3.1进行录入,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表示,对是否关注“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与该校学生创新创业意向以及对各个单因素与该地学生创新创业意向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通过问卷调查,根据是否关注过“互联网+”活动将该医学院校的学生分为两组,再以其感兴趣程度将数据分为很感兴趣、感兴趣、一般、不太感兴趣和不感兴趣5种结果,进行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学生是否关注创新创业与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有相关性(表2)。
表2 两组学生关注“互联网+”活动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程度”的影响
关注“互联网+”活动与未关注“互联网+”活动的该医学院校学生中,更多的关注者认为“时间不足”和“没有渠道”对创新创业意向有影响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学生对影响创业因素的看法
关注“互联网+”活动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重要的构成比为30.23%,未关注“互联网+”活动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重要的构成比为13.04%,由此可知,关注“互联网+”活动对于培养该医学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存在促进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学生对创新创业重要性的看法[n(%)]
本研究显示,提高该校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该活动在其心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如何提升该校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通过动员宣传、教育培训、项目申报、基金资助以及学分奖励等手段进行;也可通过“专家讲座”形式对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全面介绍,加上系统教育培训,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比赛。如每年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和“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每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展示平台,解决了一些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困境,也间接促进了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信心,加上大部分医学院校内设有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或科技创新园,这为医学生接触创新创业信息和孵化落地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重要保证。简言之,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广泛动员宣传,结合全员动员与精准指导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完善创新创业活动表彰机制,让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及其重大意义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鼓励医学生根据专业、特长来参加“互联网+”活动,从事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增强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促使医学生将医学知识“学以致用”,提升其创新创业兴趣,克服部分学生“胆怯”、“担忧”等阻挠创新创业实施因素的主观心理因素,从而提高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意向。
“时间不够”、“资金不足”是影响医学生们创业意向的重要因素。医学类高校的学生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医学实验以及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等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余时间,再加之创新创业类活动流程长且前期准备复杂,让一些医学生们往往“望而却步”。如何合理规划时间,高效利用课后时间,让医学生能够有“充裕”时间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准备和开展是当前症结所在。另外,关于创新创业资金问题,国务院[2015]32号文件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财政要根据创业创新需要,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资金,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丰富完善创业担保贷款;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大众创业”[3],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重视和支持。这些政策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解决了后顾之忧,不仅可以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创业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还为创业项目的长久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大学生包括医学生在内的创业资金来源和渠道相对于社会型创业更加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申请“大创”训练项目、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以及大学生创业中心协助融资等,不仅有项目基金支持和资助,在项目落地推广阶段还有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帮扶,在项目“做大做强”路上有财税、融资等相关国家政策的扶持,确保资金来源,推动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渠道”和“竞争太大”也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意向有较大影响。其实,早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兴模式引领的创业新潮流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众多契机,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利用传统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线上大数据平台结合,使经营、管理等实现数据化,采用技术的手段简化创业流程与经营流程,从而降低创业资本与风险”[5]。近年来,在新兴模式带动下,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举行得如火如荼,出现了许多将医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如移动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医疗软件、医学交流平台、慢病管理平台、健康管理检测系统、互联网便捷服务等,有效解决了挂号、咨询等就医难题,使患者挂号、咨询等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同时,医学生跨专业选择创业项目也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创业范围,如医学生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开展“绿色助农”、“科技兴农”创新创业活动也较多,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奉献青春力量,助力精准脱贫。所以,部分医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没有渠道”和“竞争太大”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夸大因素,高校在鼓励医学生以兴趣、所学专业为支撑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启发学生利用新兴模式扩展创业范围,增强医学生创业意向。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中国”政策的提出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医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新的契机。良好的机遇、系统的培训引导、优越的政策扶持等都为医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更多机遇,因此,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意向、学会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扩展创业范围,深刻理解“互联网+”模式以及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便捷,是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