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龙,宋晓宇,李永诚
(1.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2.湖北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经过多年的创新积累,我国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也必须看到,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我国目前还不是创新强国,创新质量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创新发展正经历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重要机遇期,原有的创新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新变化[1]。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创新的有力驱动。企业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体支撑,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是提升我国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推动创新发展方式从数量积累向质量升级转变,真正将创新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当前高质量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需求,高质量创新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创新?该如何测度评价企业和区域高质量创新?这需要在明确高质量创新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加以反映。就目前而言,高质量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基于此,本文的创新点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探索提出高质量创新的内涵、特征;二是以培育高质量创新企业和区域经济体为目标,尝试构建一套科学的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满足我国企业、科研院所、区域经济体等进行高质量创新的实践需求;三是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质量创新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于创新质量内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索。创新质量体现了创新与企业、产业或区域发展的适应程度[2]。从以往学者对创新质量的内涵定义角度进行的研究来看,Haner(2002)较早提到创新质量,认为创新质量并不等同于质量创新,实际上是所有创新总的结果,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过程质量以及企业管理质量[3];Prajogo 等(2006)认为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能提高创新质量[4];杨立国等(2007)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质量,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作为主体,将创新质量定义为企业经营绩效在每个子领域的总和,包含了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企业运作的过程质量以及企业经营质量三个方面[5],该定义与Haner 大体一致;杨幽红(2015)从顾客满意和成本两个维度将创新质量定义为创新所提供的产品、服务、过程,同时也提出创新质量是一种大质量观念[6],据此袁航等(2019)将创新质量定义为,被应用于生产能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而且该产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刘伟丽等(2018)认为创新质量应表现为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率以及创新成本收入的效益[7]。姜博等(2019)将创新质量定义为一种衡量评判创新价值的标准,体现出创新价值实现过程的总和,并基于高技术产业创新角度,将创新质量分为创新生成质量、创新扩散质量和创新转化质量[2]。
从上述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于创新质量的内涵界定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十分接近,认为创新质量不单单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而是囊括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不过也是由于尚未形成统一的关于创新质量的内涵定义,创新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也并不统一。
部分国内学者基于企业层面对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如杨立国(2007)分别从产品服务创新、过程创新、经营创新三个类别,构建包括企业研发能力、市场信息把握、生产技术水平、过程管理能力、企业创新文化与领导者参与的测度因子表来评价企业的创新质量[5];陆国庆(2011)指出将利润作为研究创新绩效和创新效率的代理指标[8];刘伟丽等(2018)认为创新质量主要是通过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和创新成本收入效益来阐述创新的品质和水平[7];李长英等(2020)使用企业当年申请成功的专利自其申请之日起4 年内的前向引用次数衡量创新质量;郑婷婷等(2020)将反映实质性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反映负向专利价值的发明专利撤回和驳回数以及评价企业综合创新实力的有效专利数纳入创新质量评价指标框架。
有国内学者基于产业领域对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如姜博等(2019)在创建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从创新生成质量、创新应用质量、创新扩散质量和创新转化质量四个维度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
还有部分国内学者基于区域层面对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如张古鹏等(2011)在探讨中国地区创新质量差异时认为,专利的授权率和专利长度可作为创新质量的衡量指标[9];任强等(2019)将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扩散与创新支持四个子系统作为区域创新绩效评价的框架[10];袁航等(2019)采取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创新质量。
国外对创新评估也建立了相应体系。例如,美国在《硅谷指数报告》中用人力资源、社会、经济、地点和治理五个指标对硅谷地区进行创新评估;用投资能力、组织能力、回报能力三个部分评估企业创新。欧盟在《欧洲创新联盟记分牌》中从27 个维度——包括专利申请、大学毕业生、科学出版物、新增工作、新产品发布等评估欧盟高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从上述国内外创新质量的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基础,但针对创新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仍然较少。而且从评价体系内容上看,几乎没有明确针对高质量创新提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指标选取上看,指标的类型还不够具有统一性,无法科学衡量我国区域和企业的高质量创新;从研究对象看,我国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技术与工业企业,研究对象不够全面,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够具有普适性。虽然上述学者们关于创新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有特色,但随着在传统创新过程中我国出现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产出质量不高、企业创新不普遍等问题,原有的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创新发展新态势,我们要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高质量创新上来,聚焦于高质量创新的内涵、特征以及评价体系的讨论。
这里说的构建思路是指,构建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技术路线,主要由明确高质量创新内涵及特征、确定高质量创新的评价方法、厘清评价指标层次和确定权重四大部分组成。
从目前来看,探讨高质量创新的文献并不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创新的原创性、应用性与颠覆性,提高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思想;从化解高质量发展可能带来高成本风险的角度,刘尚希等(2018)认为要将创新与降成本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提升企业的附加值[11];从产业高质量发展角度,辜胜阻等(2018)认为要实现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进行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突破[12];从高质量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原动力角度,周阳敏和桑乾坤(2019)认为高质量创新是创新速度快、创新主体包容性强、自主性高等特征的创新,是抢占世界自主创新制高点的重要抓手[13]。
一方面,从目前文献来看,学术界尚未形成关于高质量创新明确的内涵定义与特征;另一方面,对任何一种创新范式进行研究都必须结合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战略发展等不同环境,这样分析才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重要论断与政策。基于此,本文综合已有文献与现实环境来研究中国情境下高质量创新的内涵与特征。高质量创新不同于以往的创新范式,将会显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特征属性。本文将聚焦“自主性”“颠覆性”“应用性”“协同性”“开放性”“持续性”等六大视角来研究构建高质量创新的内涵与特征体系。
①自主性:高质量创新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显著提升,主要依靠自主科研攻关能力进行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同时对已有的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兴前沿性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迅速流动,使未来创新的首创性、突破性、集成性更强。
②颠覆性:高质量创新颠覆性主要体现在全产业全行业的颠覆性创新能力、探索开发能力及基础工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能够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超前研究,能够解决好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运用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实现创新变革。同时顺应未来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实现创新以“智”提“质”,企业抵御各项风险的能力与创新竞争力更强。
③应用性:高质量创新追求更高经济社会效益,能够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科技成果等价值市场化的创新,将创新成果实实在在地应用于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成果由全产业全社会共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发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企业转化能力不强。长远来看,通过高质量创新提“质”,能够有效降低创新成果闲置和创新资源浪费,破解“创新假象”,走出创新困境。
④协同性:高质量创新参与主体广泛,其协同性:一是体现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市场等多元主体建立起系统性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合作机制,能够集聚整合社会多方面资源要素,参与高质量创新,为多元层次的创新研究平台和产业集群的高度集中带来产业集聚效应;二是体现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以及传统产业创新升级、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与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三是体现于城乡高质量创新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社会公平。
⑤开放性:高质量创新是能够主动融入地区和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加快技术、人才、知识等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在全球产业链上流动,能够高效利用全世界的创新资源拓展我国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渠道和空间,同时能够推动我国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国际合作平台,提升高质量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⑥持续性:高质量创新持续性:一是体现在创新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是“高增长”“低能耗”的创新,能够实现创新的绿色可持续,有效应对当前和未来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深度融合;二是体现在能够紧盯创新内外部环境变化,把握未来创新趋势,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等,不断实现经济社会效益。
基于对上述视角的高质量特征属性分析,本文认为高质量创新是自主创新与颠覆性创新相结合,协同创新与开放创新相结合,不同层次科技创新相结合,创新成果转化率全面提高,各领域和各要素创新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的持续性、系统性的创新,是驱动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
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变量、指标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一般情况下目标层是对研究问题目标的全局性描述;变量层是归属于不同范畴并为实现目标层而聚集在一起的众多构成要素的集结层,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所在;指标层是对构成变量层的诸多要素的细化描述[15]。研究者既可以综合主观判断融入高质量创新评价体系,又可以通过合理分层总目标对各项具体指标进行重要性比较,来最终获得每一项指标的权重[16],最后可以按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对高质量创新进行定量评价。因此,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来测评高质量创新。需要说明的是,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选择是灵活的,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客观条件来选择。
3.3.1 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与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综合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的内容,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表1)和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图1),包括6个变量层和18个评价指标。
表1 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3.3.2 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的验证分析。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依照“AHP 评价尺度(表2)”对A-B 层指标和B-C 层指标列出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
图1 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表2 AHP评价尺度
根据图1的层次分析模型,结合评价尺度,得出指标排列矩阵如下。
表3 针对A层目标的变量层(B层)排列矩阵
表4 针对变量层(B层)“自主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5 针对变量层(B层)“颠覆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6 针对变量层(B层)“应用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7 针对变量层(B层)“协同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其中,表3是针对A层目标的变量层(C层)排列矩阵,表4、表5、表6、表7、表8和表9是针对变量层(B层)“自主性”“颠覆性”“应用性”“协同性”“开放性”和“持续性”六大变量的指标排列矩阵。
表8 针对变量层(B层)“开放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9 针对变量层(B层)“持续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依据表3 至表9 判断矩阵,运用AHP 中的权重计算方法,求出各判断矩阵变量权重和CR值,在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A-B 层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R=0.079 8<0.1,B-C 层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依次为0.033 6,0.027 9,0.082 5,0.0516,0.090 4,0.005 3,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本研究的判断矩阵可靠度是令人满意的,见表10。
3.4.1 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与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综合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的内容,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表11)和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图2),包括6个变量层和24个评价指标。
3.4.2 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的验证分析。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数值,依照“AHP 评价尺度(表2)”对D-E层指标和E-F 层指标列出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标定值矩阵。
根据图2的层次分析模型,结合评价尺度,得出指标排列矩阵如下。
其中,表12 是针对D 层目标的变量层(F 层)排列矩阵,表13、表14、表15、表16、表17 和表18是针对变量层(E层)“自主性”“颠覆性”“应用性”“协同性”“开放性”和“持续性”六大变量的指标排列矩阵。
依据表12 至表18 判断矩阵,运用AHP 中的权重计算方法,求出各判断矩阵变量权重和CR值,在企业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D-E 层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R=0.070 6<0.1,E-F 层的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依次为0.063 9,0.028 1,0.087 8,0.082 4,0.032 8,0.077 6,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本研究的判断矩阵可靠度是令人满意的,见表19。
表11 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图2 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表12 针对D层目标的变量层(E层)排列矩阵
表13 针对变量层(E层)“自主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14 针对变量层(E层)“颠覆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15 针对变量层(E层)“应用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16 针对变量层(E层)“协同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17 针对变量层(E层)“开放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表18 针对变量层(E层)“持续性”变量指标排列矩阵
实现高质量创新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科学构建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明晰企业和各地区高质量创新的现状以及变化趋势,对创新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估,而且有助于揭示影响高质量创新的内在决定因素[17](陈劲,2020)。本文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当前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背景,在深刻剖析高质量创新的内涵属性与特征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了企业和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确定了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为企业和区域高质量创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表19 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赋值
目前,国内对于高质量创新的评价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本文提出了企业和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但没有进行实证分析。未来还可以通过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和各省市统计年鉴等相关渠道收集评价指标所需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了解我国企业和区域高质量创新的现状,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创新情况,找出其存在的差异,从而不断推动实现我国企业和区域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同时,本文所设计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由于所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企业发展阶段、行业领域等不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对企业和区域的高质量创新进行评判,同时也存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赋权主观随意性、因素分析单向性等不足,因而在后续研究中要进一步丰富高质量创新的内涵,能够更加明确企业和区域创新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优化各项评价指标和权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我国企业和区域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