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1-04-15 18:13张明月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摘要】地震是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发生后不仅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还会因此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我国本科教育中开设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并通过研究分析提高建筑抗震破坏性能。当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必须展开改革创新,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法、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等,以此来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展开有效培养,促使其成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展开分析,探索新的教育思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基于SC教学理念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5-0181-02

作为土地面积相对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很多区域都在面临着地震灾害威胁,地震在发生时短时间内即可摧毁建筑物,强大的破坏力会带来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建设,就是为了研究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通过提高建筑抗震能力,避免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冲击。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必须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当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可以从课程内容入手,加强实践教学的融合,促使课程教学逐渐规范化,在传递理论的同时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与方向

目前来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改革目标,主要为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以及提高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拓宽知识面,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最终成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以往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解深度不足是主要缺陷,因此要借助教学改革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基础知识与设计知识解决问题。

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内容相对复杂,但学时安排与内容不匹配,在课时较少的条件下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地震反应分析、抗震验算以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等,想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些知识点,必须要有足够的课时作为支撑。另外该课程涉及面相对较广,因此与其他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因此需要对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分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2.理论知识多实践教学少。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看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由于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基础理论内容较多,教师不得不展开深入讲解,这也导致占用大量教学实践,而理论知识传递也成为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另外很多专业术语和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枯燥乏味,但又是知识点不得不掌握,而实践教学无疑是消化理论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晦涩的专业名词与公式。不过教学中实践课程安排明显不足,没能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这也是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重点,提高实践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同时改变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目标,因此要注重夯实学生基础,拓展知识面。在该课程中包括“工程抗震设计原理”等知识,尤其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烈度区划以及工程结构抗震思想与对策,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内容,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着深远影响。另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可以增加更多实践性内容,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等,教学过程中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帮助学生透彻了解工程结构抗震原理,夯实基础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标。其次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同时调整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偏重,确保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将以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能力。

2.融入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当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应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传统教学的缺陷就在于学生无法直接看到工程结构,即使教师利用模型进行教学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学生的理解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这样就能改善抽象性知识讲解不够透彻的弊端,比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建筑物倒塌时的动态模拟、场地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现象,这种具象化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果。目前来看传统板书教学只适合讲解简单的原理和应用,对于具体案例、模型都应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另外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由教师制作网络课件并上传,学生自主下载缓解课时不足的压力,并且教师也能适当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实一体化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成为改革创新方向,这样学生才能在接受理论知识后不断转化成实践能力,同时形成良好工程抗震意识。例如理论学习后带领学生深入工程现场,通过直接观察了解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核心要点,由于教材中大多以图片作为参考,学生很难理解工程结构抗震概念,通过实践还能缩短理论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组织学生展开抗震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够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深入理解结构特点,明确相应的知识概念。

4.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实践能力。由于工程抗震设计课程内容相对复杂,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方法单一,这样学生无法快速直观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加强使用真实案例,例如2008年汶川8.0級地震、2013年四川地震事件,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真实内容,像不同等级条件下地震所带来的破坏程度,或不同时期建筑抗震设计遭遇地震所造成的损坏程度等,促使学生总结经验、拓展视野。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专题讲座的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专题讲座包含结构抗震与防灾等内容,每次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或者选择国际地震工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合理安排作业形式,除了普通作业外增添大作业内容,大作业会以真实工程为案例,并在其中设置好问题3~4个为宜,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并解决,大作业以10天为完成限期。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合作模式,要求学生自由组队,共同查阅资料计算分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全面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5.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其本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实践经验,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目前来看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平衡,并且很多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过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没有太多帮助。由此可见,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其个人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尤其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其中涉及到结构动力学以及很多复杂的内容,在教学时需要清晰地表达,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因此当下要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或从事过相关工作,也可以通过自主培养的形式,让学校青年教师进入施工单位实习,亲身参与到设计工作中,这样教学时才能更快速地进入角色。

6.注重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以往会采取闭卷考试判断学生能力,这也对教学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例如考试前阶段学生才临时抱佛脚,虽然死记硬背下知识但理解不足。目前来看应将地震计算作业加入到考核评价内,同时基于传统考核体系进行优化,如教师提出应急避难所抗震主题,由学生自助完成论文撰写,促使学生自主查阅文献、独立思考,从而发挥出考核评价的育人作用。其次要注意增添考核评价内容,改变以往平时成绩+闭卷考试成绩的固定形式,如平时成绩占总体30%,并将内容划分为日常考勤、作业两个部分,论文成绩占20%,最后50%的避震考试成绩。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作为教学改革创新的指挥棒,为了能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并作为教学改革依据。

四、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属于大势所趋,尤其在结合本科教育办学规律与专业课程特点后,必须构建全新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另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本身就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重视实践环节,并对传统教学内容展开优化设计,通过改革创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由于现阶段倡导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应做好创新,不断增强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打造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与方法进行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彭亚萍,胡大柱.应用型高校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0):96-100.

[2]张香成,王自柯,赵军.在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0(11):2.

[3]唐月.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34):129-130.

[4]翟长海,李爽,徐龙军,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3):88-90.

[5]莫家骐.多措并举,推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教学改革[J].百科论坛电子雜志,2019.

[6]吴琛,王黎怡,张铮,麻胜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4.

作者简介:

张明月(1981年12月-),女,汉族,辽宁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