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美

2021-04-14 11:29张向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境界美的

美:《说文》解释为“甘也,从羊从大”。美字的甲骨文其实是站立的人,头戴羽毛的头饰的形状,为象形字,人高举羊头或者牛头。美字描述的可能是戴着羊头面具或牛头面具的祭师正在跳舞,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美字宛如一羊头人在舞动。美,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较高追求。

沉思美,沉思语文教学的美,美语文的沉思,约略想见那魅惑力就“流动”在美中。

一、沉思美

美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正因为美重视的是情感接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古典文学强调得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与满足。

美在艺术上追求真实,对人生则超然独立,是灵魂自我寻找的历程。一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素心人”陶渊明,“心远”而达“真意”。自然可爱的美,清新清真,平和淡然。充实的生活经验,丰富的情感,沉痛超迈深邃热烈的人生情调,方能构成健全的人生之美。

美是谐和的。天地之序曰礼,天地之和曰乐,真与美,既真又美。真,生命的节奏,直探生命的本原。既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得庄子的超旷空灵,既一往情深,又无迹可寻。精神美的意义,生命的境界,人生美,生命美的所在。

美的沉思,美的文明。

因为“美”,我们的生命丰饶与深厚,我们的梦想便可以自由继续前行,我们的生命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人生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生命记忆将长存,那“美”便是生命的唯一目的和意义吧。

美的语文教学,以稳定的人伦秩序与人情之常去调整人间万象,实践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人生美育理想。

二、沉思语文之美

语文之美,究其实质乃是文学之美。文学美融合了自然与人性之美。文学作品以抒情性与特定的想象相结合统一,表现了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君的多愁?恰似东流的一江春水。望相似的江月,无穷已的人生。美的文学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一)文学之美一:自然形式美

文学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自然的活力;自然之真。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美的真泉仍在自然)。

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交融无间,特别突出了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美,它实际上并不以文学内容而是以艺术形式取胜,也就是以美取胜,形成了美的精华。

文学作品以“童心——真心“作为创作基础和方法,表达自己的真实,以心灵觉醒为基础,真实的提倡以自己的”本心为主。“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而深深感伤的人格价值,通过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感受,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它们成为唤起审美感情的“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传流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人性”吧?人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这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二)文学之美二:和谐人性美

1.文学是表现“美”的: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形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表现了人性美。

2.文学是创造“美”的: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齐飞的落霞与孤鹜,一色的秋水共长天,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情感中寓于理性的美,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文学作品中更多对内心本质的感叹,更多对人特殊心情的哀怜。“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中国人的生活旅程,是一个永恒不断的伤逝过程,然而伤逝中又有向前的期勉与鼓励。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中感觉着那亘古无限的宇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开一片辽阔奇绝的宇宙山川,使个人的生命借此扩大提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对客观对象,从外在追逐到内在静观的过程。生命逐渐从激流回荡静定为澄明的潭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如同中国哲学中的“空”“虚”“无”,引领人的精神进入更为深沉的静观的境界。

3.文学是实现“美”的:表现人生,流露着情感个性和人格的博大境界,文学映现世界,创造圆满的形相,是美的。文学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畏美。”潆洄委曲,绸缪往复,《诗经·蒹葭》为此境界之形象,亦如王维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那藏在内里的对生命真挚的爱,是令人惊动的笑容,知道无论是什么阻难,这生命都要往光明、善良、美好的世界升去。这可以安慰和鼓舞苦难中的生灵。平衡了理想与世俗的两极,达到最完美的和谐状态。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

三、美语文之沉思

(一)语言之美

语言艺术中的“言不尽意”具有风神之美。语言、篇章组织与生命情绪的交融织就的境界幻现于景物中。这里的美学含义仍在于,要求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的言语形象,传达出、表现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常人不可得不能至的“圣人”的内在神情,亦即通过同于常人的五情哀乐去表达出那超乎常人的神明茂如,要求树立一种表现为静(性、本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格理想,其中蕴涵着动的(情、现象、功能)多样现实性。一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黄鹤楼;或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锦瑟;亦如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的长安春望;还似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即或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精神之美

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成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才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在这些文学图景中,去感受那通过美学形式积淀着的历史和人生。

(三)自由之美

语文教育应该是帮助我们去寻求人生自由美的境界。从感官的刺激升高為对感官的反省与沉思,使心灵步向更为哲学的境地。人类一切的努力,并不在于呈现自我完成的部分,而是连贯卑微的自我完成的部分,去显现那生发一切,在万有之上的自由。自由之美一种心境,是人在在其生命流转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各种对应生命情态的美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人生在世,如泛扁舟,俯仰天地,极目悠悠,心向往之,渴望自由宁静。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陶渊明)。自然的风致,生命不为着将来或过去,不拘泥于目的,寄兴趣于生活过程,体味创造唯美生活,那就是:真、神、美。

依于仁,游于艺,乐山水,赏自然,浴乎沂,风舞雩,咏而归,潇洒胸襟,恢廓态度,历落举止,超迈神情,洋溢生命,浸润于美。让我们一起徜徉于美的语文之中,与之做伴,相依相惜。

参考文献:

[1]蒋勋.美的沉思[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3]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

张向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境界美的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好美的雾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