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霞
摘 要: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小学教育侧重内容逐渐丰富,即从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能力,转变为兼顾课程知识掌握与学科素养成长。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本学科,其学科素养培养工作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文章以习题为切入点,探究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设计途径,为相关教师强化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题;生活化
一、 引言
在时代推动下,小学阶段的学生平均素质水平逐渐提升,传统的知识灌输与习题训练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学习成长需要。受此影响,习题生活化作为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教学途径,逐渐进入教师教学视野当中。因此,在当下数学教学工作中,数学习题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而是构建起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内容的联系,为其数学素质发展保驾护航。因此习题生活化具体设计策略成为相关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 小学数学习题生活化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特点以及学习认知水平影响,其学习状态受学习兴趣影响较大。为此,针对学生该项特征,教师应积极利用习题生活化教学优势,在习题内容中渗入生活元素,提升习题训练环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习题生活化,教师可极大提升学生在习题训练中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使学生在高效、有趣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中,通过习题训练掌握课程知识,提升自身数学素养。
(二)完善知识体系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考试测验层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学知识内容与生活现实内容相脱节。而通过习题生活化,教师可帮助学生以数学知识点为核心,将其在生活中的各种体现形式串联起来,进而使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构建相对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其数学学习认知水平,摆脱传统数学教学中僵硬的习题训练内容为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习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促使学生结合问题条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使其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具体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而通过习题生活化,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习题信息内容,使其在习题训练中更加充分地锻炼自身题目信息处理能力,并根据教师设计的情境,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相较于以往的习题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方式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锻炼更为全面,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灵活的教学选择,避免学生在习题训练中思维固化,削弱该教学环节的实际作用。
三、 小学数学习题生活化策略
(一)创建生活情境
为提升習题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将习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入手,为学生创建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其情境中思考题目内容,并将其与具体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课程题目内容设计具体的情境:“一位富有的国王要用纯金铺设自己皇宫的地砖,但是又怕工匠偷工减料,已知整个皇宫地面可以看作长60米,宽30米的长方形,而地砖为边长为3米,为防止工匠偷盗黄金地砖,国王决定亲自清点地砖数量,那么国王应点出几块地砖,才能确保工匠没有偷盗?”通过该情境,教师首先将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与地砖铺设生活现象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意识到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具体联系。其次,通过夸张题目信息内容,教师可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意识数学知识的合理运用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该题目中通过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可避免工匠节省建筑材料,使得学生处理问题时,可在提升自身数学学习认知水平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责任感。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将题目信息转化为“多少个边长3米的正方形地砖能够正好铺满长60米,宽30米的长方形?”后,令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得出(60×30)÷(3×3)=200(块)的答案。同时,教师可在学生完成计算后,以鼓励学生回想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在自身生活中应用途径,及时延伸其数学思维,进一步强化习题生活化教学效果。
(二)合理设置习题难度层级
教师在推动习题生活化时,应综合分析学生生活阅历水平、题目信息处理能力、数学思维水平等因素,合理设置习题难度层级,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顺序引导学生进行习题训练,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在将题目生活化时,尽可能选用其日常生活中可接触到的事件或现象作为基本素材,使其能够快速进入习题学习状态。
其次,受学生自身生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影响,其在生活化习题训练教学中往往呈现一定的差异性。为此,教师在选用合适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应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合理构建习题难度层级,并通过划分各个学习小组,为其设置不同的习题训练任务,消除差异性为生活化习题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强化其实际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例如,在《乘法运算定律》的课时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具体的运算定律,为习题信息引入一定生活元素,使学生在生活化题目中,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基本运算定律。为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运算规律,理解以上运算定律的作用,教师首先可设置启发性生活化题目。如针对乘法交换律,教师可以班级值日为例:“两名学生可抬一桶扫除用水,班级扫除需要4桶水,一次打来扫除用水需要几名学生?”引导学生列出4×2=8或2×4=8的计算式,并引导其进行对比,感知2×4=4×2的运算规律,进而引伸出乘法结合律内容。在学生初步感知并认识到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师可将学生按照学习差异划分为各个学习小组,进一步应用生活化题目开展教学。针对学习基础较弱或思维能力一般的学习小组,教师可列举题目:“仿照刚才解决的题目内容,结合自身经验,再列举几个生活中相似的事件,并列出算式进行对比。”通过该题目,教师可将帮助学习基础一般的小组消化巩固知识,并在列举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交换律,巩固知识基础。而针对学习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设置题目内容“在刚才题目的条件下,若学校一共有15个班级,则学校整体大扫除一侧需要几名学生打水?你能发现算式中蕴藏的规律吗?”通过该题目内容,教师可引导其列出2×4×15=120的计算式,并通过要求其观察分析计算规律,使其在明确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计算顺序,对比运算结果与过程,意识到2×15×4的运算过程更加高效,便于教师后续引出乘法结合律数学知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主观察总结,在掌握旧知识点的同时,发现新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