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021-04-14 12:05赵超越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小说创作

传统文学从作者落笔成文到与读者见面,要经过投稿、选稿、编辑、出版等流程,过程漫长复杂而又严谨。有限的版面资源让专业编辑或书商的择稿态度慎之又慎。更高的门槛也意味着对文本质量更高的要求。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小说从完篇到与读者见面,其过程是“一键式”的。作者完成文本后,只需在相应平台点击“发布”键,各地读者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到新鲜发布的作品。原本的“门槛筛选”完全消失。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各类新奇文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与之相应的,网络小说文本质量也出现了总体不高的问题。

一、难以超出大众审美期待的网络小说

在“读者订阅——作者获益”的迅捷模式中,网络小说的商业属性格外突出。为了获得更多读者,网络小说作者会刻意拉近“写”和“读”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的缩小现象,包括作者迎合读者的阅读偏好,选择当下更受读者群喜爱的故事类型进行创作。更为直接的还有作者与读者点对点交流,按照某个或某些消费意愿更高的读者的喜好修改或创作自己的故事情节。于是,网络小说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不仅可以发生在读者的“阅读”后,甚至可以产生在作者的“创作”前。

这就使得网络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观念中的“文学引导生活”不同,是网络小说的读者在引导情节的走向。“文学”难以位于“生活”之前。创作者向读者无限靠近。二者的先后之分被打破,创作与阅读成为了双方的“共识”产物。因此网络小说出现了两大明显特征,文本狂欢化以及文学社会功能的衰退。

(一)文本狂欢化

网络创作环境中更为宽松的审核方式、更易集群的创作阅读环境,使得一些早先不被主流社会关注、认可的小众、三俗爱好也逐渐在公共交流空间找到了一席之地。文学的游戏性质也在网络小说中变得突出,作者和读者的身份模糊化。读者不仅可以影响小说情节走向,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续写、改写文本,参与文本故事在传播中的再构建。在网络小说中,所有的悲情和遗憾都可以通过评论区交流和二次同人创作发泄出来。尤其是在社会伦理监控更弱的网络世界,网络小说的阅读与创作更能创造出可迅速获得的快意。这种狂肆的文字活动更便于宣泄现代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愁绪与苦痛,让个体在创作和阅读中尽情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正是网络小说吸引人所在,却也是网络小说诸多弊端产生的原因。

(二)文学社会功能衰退

为了追逐读者流量,网络小说作者更偏向于创作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这就使得网络小说难以避开同质化、浅表化的问题。汉斯·尧斯认为“期待视野是一定历史时期下,读者自身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在阅读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体现,每一个读者都带着自己的期待视野来参与阅读,而这个视野又带有时代与社会环境的烙印。”[1]与绝大多数读者的期待视野差不多就属于通俗作品。能超出绝大多数读者的期待视野,带来全新审美体验和感知的作品才是完备了社会功能的作品。前者属于消遣范畴,能很大程度上娱乐读者。后者才是对读者审美阅读能力的磨炼。阅读后者,也许过程并不轻松,但的确对人大有裨益。网络小说即是典型的没有超出绝大多数读者期待视野的作品。在商品属性更突出的网络小说身上,网络小说“逐流性”更强,取悦读者的意图更为明显。这就导致了网络小说娱乐特征明显,社会功能衰退的问题。哪怕是看似新颖的网络小说类型,也只是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口味选择而已,其取悦读者的目的不会改变。青少年群体乃至所谓成年读者大量滑向网络小说等其余娱乐方式是无法避免的问题。“禁止”不能使人冲出困境。让学生在青少年阶段便熟悉写作法则、提高审美能力才是避免集体内卷化现象出现的有效方法。

二、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一)结合时事新闻

网文创作圈的新闻也可以适当加入课堂。例如2019年7月晋江文学网要求作者修改文章需要付费、2020年6月阅文集团“枪手”合同等事件,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实例。生动的时事新闻能让学生更贴切的理解网络小说创作圈生态情况,对教学亦能产生良好的辅助作用。得益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网文创作环境自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本人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加入网络小说作者交流群,直接与网络小说作者交流,再将交流心得在课堂上分享,做到与研习对象近距离接触。这对提高课堂趣味性,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大有裨益。

(二)立足学生学情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向下迁移。与必修课程不同,对待校本选修课程学生能投入的学习精力极为有限,且中学生文学理论批评储备本就薄弱。因此教学设计中不宜将过于专业化、学术化的概念引入课堂。因此,在课程设计阶段,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下放、难易度的阶梯形设计。可在同单元课程开始之初,先开设后期文学批评过程中会使用到的一些专有名词的简单介绍环节,做到让学生后期的学习有阶可循。

(三)对比经典文本

在对网络小说的赏析过程中,应当常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参照物。中学生审美能力较弱,与成年读者相比,更容易迷恋猎奇、刺激、令人歡愉的作品。常提经典作品,将二者进行比较,才能让学生对二者产生更为直观的区分。例如,网络小说中的主角们常有“金手指”,或各种被调侃为“主角光环”的超过寻常人的技能或经历。这些特质让主角们即便频繁经历死境,也总能迅速脱困。故事的情节常是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得更强”固定套路。这类叙述模式中,矛盾往往来自外界,拥有“金手指”的主角几乎不会观照自身。但经典作品的叙事思路是多样的。以《围城》《罪与罚》为例,小说主角需面对的是存在和“自我”本身。主角遇到的问题常常并没有答案。小说情节更像是对普通人生活的某种投射。经典文本的读者是在新视角中重新体验不同的人生。这样的情节常常不会让人感到欢愉,甚至反而是令人苦恼,但这种苦恼和痛感却能让人变得更为睿智更为包容。

以上是为了迎合读者而创作的网络小说难以企及的。二者时常相比,才能让学生在文学作品地图中对网络小说有更好的定位。

三、校本教材体例大纲设计,以“耽美小说”板块为例

(一)专有名词预解读

1.耽美;2.亚文化;3.流行文化;4.女性主义;5.LGBTQ

(二)“耽美”圈的新奇读写体验

与传统情爱小说不同,耽美小说是女性视角下的男子间浪漫爱情小说。部分学者认为,耽美小说有助于中国女性文化健康发展。例如阮姚娜在《“同人女”群体的伦理困境研究》中提出,耽美迷有可能改造中国传统男性本位伦理观,耽美小说的流行与新时代崛起的女性意识直接相關。在耽美小说中,女性最大程度上从“他者”脱出。被看的不再只是身姿曼妙的女性,女性审美主导下的或阳刚或阴柔的男性形象也开始不断出现。

此外,耽美小说也反应了部分年轻女性读者对传统爱情小说中温柔驯顺女性形象的不满。“强受”形象的出现正是呼应了女性对投射一个更强的自我形象的渴望。

上述阅读体验是传统男女爱情小说无法给予的,亦是耽美小说在年轻女性群体中获得高人气的主要原因。

(三)作品主题“浅表化”、读者群体低龄化带来的问题

与“同性恋文学”如白先勇《孽子》相比,耽美小说对同性恋的描写几乎不涉及与该群体性别认同有关的现实问题。不回答同性恋身份带来的生存困境问题。耽美小说是女性视角下的浪漫爱情小说。她们笔下的同性恋与现实生活中的同性恋群体相距甚远。同性恋群体在耽美小说中更多是“被消费”而非“被重现”。缺乏对现实处境的思考是耽美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主要原因。

受众层面,耽美读者群体年龄大多分布在14~25岁之间。近几年随着智能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低龄耽美读者的比重仍在继续增大。许多低龄耽美读者对同性恋者、同妻群体存在极大误解,甚至出现了提出诸如“同性才是真爱,异性恋是为了繁衍”等口号,给身边的异性恋男性“拉CP”,把他们想象成同性恋的“嗑CP”等令人担忧的行为。

(四)耽美小说的其余痼疾

1.套用异性恋模式,作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思考。例如传统男女爱情小说中的“灰姑娘”模式复生,只是在形式上变成“灰少爷”。

2.偏好男性角色,对女性形象保有耻感。耽美小说中,“女性几乎不构成任何话题”。

3.男男形象代替男女形象后,距离感增加、性耻感降低后泛滥的情色描写。

(五)讨论反思

1.为什么世纪初年的耽美小说会被部分学者寄予厚望?

2.结合先前课上所学,谈一谈为何耽美小说至今仍在文学殿堂外远远徘徊?

参考文献:

[1]阎嘉等《文学理论基础》【M】1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9:20.

[2]赵婷婷.《被想象的政治领域:网络耽美小说迷与女性主义、同性恋政治》【D】南京:南京大学,2014.

赵超越,江苏省海门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小说创作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影视改编看网络小说的人物形象重塑——以《花千骨》为例
网络小说与明清小说之比较
创作随笔
影响网络小说流行度的要素研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