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雯
香港尖沙咀,不仅是熙熙攘攘的都市繁华之地,更是高端文化活动的汇聚之所。最近,就有一场顶级文化盛宴在位于此区域的香港艺术馆举行。
这个展览名为“聚道传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所展示的300余件藏品同属于一个社团——敏求精舍。在中国文物收藏界,“敏求精舍”四个字可谓如雷贯耳,在国内外皆具有极高的声望。作为六十周年大展,“聚道传承”确如其名:展览从40多位会员的收藏中精选出300余件展品,涵盖历代青铜器、陶瓷、玉器、漆器、竹刻、木雕、纺织品及书画等诸多门类。明清时期的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王时敏等大家书画,宋元时期的青瓷、白瓷到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其藏品门类之丰富、品质之精良,绝不逊于一个大型博物馆的文物馆藏展。这些藏品展现着中国五千年文物的熠熠光辉,同时也述说着敏求精舍六十年的收藏历程与成就。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敏求精舍创造了华人收藏的奇迹。可以说,敏求精舍不仅是20世纪中后叶华人收藏的典范,其实也是中国民间收藏得以延续血脉的重要环节。历经六十载岁月沉浮,如今的敏求精舍依然保持住了其重要收藏团体的历史地位。这个初创时期只有15人,历经60年发展也只有40余人的社团,何以能够长盛不衰?
清雍正 珊瑚红地洋彩万寿五福大盘达文堂藏品
清雍正 粉彩福寿双全团花纹碗 达文堂藏品
北宋 汝窑青釉笔洗 罗桂祥藏品 香港艺术馆
明万历 青花百寿大罐 怀海堂藏
一句“好古,敏而求知”,当年让15位对文物艺术品有着真挚赤子之爱的收藏家走到一起。胡惠春、徐展堂、罗桂祥、叶义……敏求精舍的每一位成员在文物艺术品收藏界都是大名鼎鼎。在他们手中,文物艺术品从来不是赚钱的工具、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被保存、被呵护的对象。同时,他们对纳入怀中的“宝贝”一直是乐于与公众分享的。他们觉得,要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更多人,才是对藏品最真挚的爱。这种对文物的尊重,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必不可少的基因。
可以说,敏求精舍会员的收藏活动极大活跃了香港的艺术品交易。成立60年来,敏求精舍一直秉承着严谨研究的理念,并不断回馈社会举办精彩展览。每到逢五、逢十周年庆,敏求精舍都会组织会员拿出藏品进行公开展览,60年间从未间断的展览成为“敏求”精神的缩影。许多在博物馆中都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就这样近距离地呈现给公众,很多藏家千里迢迢赶赴香港,只为一饱眼福。
敏求精舍還不仅局限在促使香港成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在为诸多博物馆捐赠藏品以完善其收藏体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清雍正 斗彩岁寒三友壶 罗桂祥藏品 香港艺术馆
元 青花鱼藻纹大罐 天民楼藏品
元 釉里红斑玉壶春瓶 长青馆藏品
明 沈周《莲塘洛凫图》 水墨设色 纸本立轴 乐常在轩藏品
明崇祯 御用监制铜鎏金龙女立像 世德堂藏品
张大千《花开十丈影参差》水墨设色 金笺对屏陆率斋藏品
比如社团创始元老、首届主席胡惠春曾在解放初期协助内地大量回购战乱散佚在香港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古籍善本、清宫佚失书画等,其中最著名的有《四部丛刊》《吕氏春秋》《晋会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当年,王献之《中秋帖》辗转流到香港时,也是在胡惠春的协助下,才得以将文物回归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外,他还将大量陶瓷器收藏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二楼“暂得楼陶瓷馆”就是以其斋名命名,纪念其于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两次把个人收藏的精美陶瓷器共300多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进一步丰富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敏求精舍会员还有诸多义举,都将一直作为佳话流传,而该团体的典范作用也必将对中国内地藏家带来重大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敏求精舍成立50周年时,《中国收藏》杂志记者曾亲赴香港,在位于香港半山的敏求精舍会所中与众多会员围绕与收藏有关的话题畅聊。当时在场的有敏求精舍主席黄贵权,以及叶承耀、钟华培、钟棋伟、李景勋、黄仲方、陈永达、程寿康、潘锡垣等知名藏家。在他们的娓娓道来中,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敏求精舍何以在成立半个世纪后依然蓬勃向上、声誉日隆的原因,那就是对文物艺术品的热爱与尊重。
那次赴港采访之后,2010年第12期《中国收藏》杂志即推出了特别策划《好古敏求50年》,大篇幅介绍了这家社团的发展历程。时光流转,一晃十年。十年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敏求精舍的精神依然在延续……
60年沧海桑田,如今,敏求精舍的第一代会员大多已经离开人世。但由他们树立起的“敏求”精神,却一直绵延至今。他们的精神就像一柄明镜,映照出了收藏的真正意义。我们希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成熟,中国收藏者可以更好、更快地成长,将敏求精舍热爱文物、弘扬文化的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