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云洁 李玉琴
[摘 要]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和传播先进意识形态的重要时代使命。当前,网络的发展虽然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校园网络平台、工作队伍、校园舆论、教育对象四个方面不断发力,为高校师生创造良好的意识形态交流环境,更加深入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关键词]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1-0089-03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KYCX19_1353);南京财经大学2020年度统战专项课题“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TZ2020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网络的影响。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之时需要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这一全新背景逐渐生成。网络本身所具备的一些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高校要充分抓住机遇,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整体效果,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感。
(一)网络搭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平台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信息传播技术和音频播放技术结合起来的搜索引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型交流平台应运而生,高校师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脱离不了这些平台[1]。伴随着网络发展衍化出的新型交流软件,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各下属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在对内对外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平台,高校能够因人、因事、因时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利契机,通过报道重要事件引起大学生对某些热点事件的关注,对学生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网络平台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交流平台。例如,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课程,大学生即使不在学校也可以学习,腾讯会议、QQ课堂、钉钉等都是可以开展教育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些网络平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远程和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動,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由此可见,网络平台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结合,可以打破以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平台固有困境,促进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网络优化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使用更加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使用信息渗透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通过课堂使用理论灌输法向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传播,这种方法目的性很强,预期效果并不是太好。然而,网络具有隐秘性和虚拟性的特征,可以在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台等播报校园新闻时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有意识地渗透进去,这种方法淡化了强制灌输的色彩,淡化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意识,优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环境。
此外,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使用示范对照法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关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案例,以生动的形式将案例展示出来,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出其教育意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对照案例,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网络上的先进案例,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方法更容易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网络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吸引力
网络的出现,在形式上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它将图像、视频、动画、声音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涉及视觉、听觉、触觉等人接受信息的感官,创造出“声景图文并茂”的传播效果,避免了文字传递或语言传播的单调性,拉近了意识形态工作主客体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
尤其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发挥得更为明显。在课堂上,教师通过鲜活的图像、震撼的音效及生动多变的三维动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深入浅出地讲述明白,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学习者。通过讨论、交流,师生的观点在碰撞、思想在交锋,教师帮助大学生有效化解思想认识中出现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意识形态工作更易被学生接受,帮助大学生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观点,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2]。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正有序推进。然而,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更有效推进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化发展。
(一)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首先,很多高校都无法独立进行网络平台的开发,大多数借助于类似腾讯公司开发的软件,但是在使用网络平台人数过多时会出现平台拥挤甚至瘫痪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没有能力对平台进行有效维护与修复。从这一层面看,独立的网络平台、专业的网络维护能力,都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难点。其次,如今大多数高校会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校园新闻动态和通知事务,政治性比较强。这类新闻内容很难引起大学生的注意,所以高校官方媒体的新闻阅读量比较低。最后,现在的高校校园网完善大多集中在网速的提升、覆盖区域面积扩大等方面,很少在监测和拦截不良信息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校园网漏洞给了西方不良意识形态渗透的可乘之机,大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学习时不自觉地受到不良文化信仰的影响,为高校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网络工作队伍力量不够强大
一方面,由于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大多数偏向于学校专业课教师,专门从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人才较少,这样不均衡的人才结构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需求。部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多为计算机相关理科专业出身,其思想政治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处理大学生的不良思潮和负面情绪时采取简单、生硬的沟通方式,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隐性教育,有效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进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宣传。受网络中诋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意识形态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信、不用,更无法直接教育学生,抵御或反驳西方敌对意识形态的能力弱化[3]。
(三)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不到位
在“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对校园公共事务、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集中讨论,容易受到错误舆论的影响,从而引发网络舆情。高校面对网络舆情,由于资金不到位导致缺乏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监控系统,没有专门的监控人员,意识形态工作者监控技术水平也不够高,且重心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区域,所以对重大网络舆情引导不够及时。部分高校网络舆情预警能力不够强,意识形态工作者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够专业,舆情影响到师生的学习生活后才开始着手准备控制,从而错失了最佳的处理时间。
此外,部分高校对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利用网络设立舆情监测平台[4]。一旦突发性的网络舆情事件出现,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所以意识形态工作者会对舆情引导工作相互推诿,直接导致部分非主流的网络舆情的传播,造成不良校园网络舆论,弱化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大学生自身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强
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因为自身心理还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较少,而且在人格素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网络信息辨别过程中表现出能力低下,不能够理性思考网络信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内容。
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盲目轻信。对于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随意散布贬低中国文化、歪曲党史国史的言论,部分大学生在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情况下就对这些内容照单全收,盲目跟风轻信谣言,认为谣言就是真相,在同学之间互相“以讹传讹”。另外,大学生接受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却不自知,因为自身辨别能力不足,很可能把垃圾信息当成有用信息来接受,长此以往下去,其价值观的形成会误入歧途,严重制约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
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斗争形势,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高校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加强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行路径的探索,确保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高校网络平台的完善与运用
专业的网络服务企业能够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提供运营与维护相关服务支持,高校应该加大与专业的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力度,打造专属于本校的网络工作平台,这样才能解决平台因使用人数过多而卡顿的现状,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准备。高校也可以投入資金和技术,开发有关意识形态的APP软件,通过软件展示更具图像化和形象化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开通“直播”讲课的功能,给予学生更多样的学习模式。同时通过后台信息分析和统计,掌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意识形态工作方案[5]。
对于已经出现的网络平台,高校要注意抓住机遇,应势而谋。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频率,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模式。教师要在上课前学习网络平台的各个功能,让网络平台成为课堂教学的技术支撑,用创新的网络教育思维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感染力。最后,校园官方媒体推送的内容应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特点,要善于用“网言网语”进行宣传,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内容中。推送的内容要注重贴近师生实际生活,从学生角度出发,使大学生具有参与感,可以通过校园中的人和事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大学生进行线上知识互动。
(二)组建专业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打造一支熟悉网络技术应用的新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配齐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人才,优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整体结构,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不断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理论素养。提升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完成意识形态任务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比如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意识形态传播能力等,解决“本领恐慌”问题。高校要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培养培训,通过组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社会实践、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等渠道,积极引导意识形态工作者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力。同时,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马克主义理论素养,要求其在加强马克思、恩格斯原著解读的基础上,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容,更好地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测
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选择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并且有较强网络技术能力的专职人员担任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管理员,负责对校园突发事件在校园网络媒体形成的影响做出分析,及时发现校园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倾向,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管,从信息源上切断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除此之外,也要做好舆情预警工作。在高校舆情事件中,并不是所有舆情内容一开始就能严重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部分舆情信息在产生之初就可以控制。所以高校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方案,对那些有可能导致意识形态危机的舆情进行重点跟踪,提前做好预警方案,从而可以在舆情危机出现时按照提前做好的方案工作,减少舆情扩散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在舆情事件处理结束后,认真总结网络舆情出现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四)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各大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网络信息课程。在开课之前,利用网络软件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进行调查,再根据大学生网络信息认知水平和能力分为不同的班级,有针对性地传授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此外,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计算机课中涉及有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内容上更加细化,在教学方法上更加多样化,采用专题研讨、情景模拟等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高校还可以以班级和社团为单位,举办相关网络安全活动。将网络信息辨别教育进公寓、进餐厅、进图书馆,将课堂内的网络信息辨别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多种途径去影响学生,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教育目的。另外,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高校可以不断地拓展校外资源,与地方政府的网络部门加强合作,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西方意识形态战略的网络攻势,从而在思想深处认同社会主义制度,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不良言论的侵害。
参考文献:
[1]李春欣.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2]郝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协同发展[J].法制博览,2019(16):292.
[3]杨静逸.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9:30.
[4]聂文文.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8(07):91-92.
[5]梁露.网络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