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多被教师的问题牵着走,教师的问题多,而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课堂上的探究性活动设计较少,学生缺乏深度探究的能力。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普遍缺乏思辨能力,而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
思辨力即思考和辨析的能力,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条理清晰地分析和清楚准确地表达。思辨力可以通过“思辨性阅读”活动锻炼和提升。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反思性的阅读,目的在于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如果说阅读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那么思辨性阅读就是学好所有学科的能力体现。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帮助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提高他们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最佳路径
整本书阅读更加符合真实的阅读情境,是我们日常最主要的阅读方法,比起单篇阅读,更适合帮助学生从“浅阅读”过渡到“深阅读”,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1.内容丰富,更多元
统编本教材是“双线结构”,每个单元的导语对单元主题和能力培养有一定的指向引导。但是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所指向的主题也更加多元化,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这部长篇幻想小说的主题就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书中的小女孩毛毛善于倾听,能够走进别人的内心,折射出了现代人际关系中的浮躁与缺乏真诚的交流。再深入阅读与思考,学生就会发现灰先生让人们把时间存入银行,表面看是在存储人们的寿命,实际上却压缩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生命的真谛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质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爱。
2.结构完整,容量大
相对于单篇课文的短小和片面,整本书的长度和容量都给了学生辩证思考的空间,尤其是从长篇小说中节选出来的篇目,学生只有放在原著的阅读中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如《草船借箭》一课,对文中鲁肃这个人物的评价是忠厚老实、信守承诺,但在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却有学生质疑:鲁肃明明是周瑜的手下,派他去打探秘密,他却帮着诸葛亮保守秘密,怎么能说他忠厚老实呢?读了《三国演义》的原著后,学生明白了此次战役是孙刘联合迎战曹操,鲁肃顾全大局,才私底下帮助了诸葛亮。由此可见,只有阅读整本书,学生的学习才会更加深入。
3.历史空间,有厚度
对特定历史时期内容的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通过与历史人物的共情与对话,感受人物在历史环境中的命运和遭遇,从而能辩证地进行哲学思考。比如阅读史雷的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儿童小说《将军胡同》,学生既会对没落贵族图将军精通于斗蛐蛐、比蝈蝈的门道心生佩服,也会感叹清廷皇族不务正业以致国家衰败、屡遭屈辱,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又如薛涛的《满山打鬼子》中有一个日本鬼子在打仗之余,抽空给远在北海道的孩子买了一个玩具,刚走出小店就被子弹打死了。这样的情节让学生明白,在战争中,无论敌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激发学生重新思考战争,而不是随着大众舆论一味陷在民族主义的情绪之中。
三、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思辨力的几点建议
1.做好引路人,让阅读真实发生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完整并投入地读完一本书,因为所有的思考和辨析都以“读”为前提,都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一是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引路人,从一本书的封面、封底、目录等要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用大声读片段的方法吸引学生关注阅读的内容,产生阅读期待。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给学生独自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沉浸在阅读之中。二是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尤其遇到比较难读的书籍,更要帮助学生推进阅读。如《红岩》这部长篇小说篇幅较长,人物关系复杂,可以指导学生依据阅读进度分阶段用情节绳梳理情节(如图1)。梳理情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反复读书,找出重要的故事节点,熟悉整个故事的內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判断、对比、回味、选择,回读的过程自然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思辨能力。
2.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立体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气泡图、T形图等可视化思维工具带领学生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
如《童年》中的外祖父这个人物,他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动不动就会毒打外祖母和阿廖沙,对家人说起话来一直都在大吼大叫,和外祖母分家后,他吝啬到连泡茶都要将两人茶叶的大小对比一下。可是他也会给阿廖沙悄悄送去饼干和糖果,给他讲故事,教他识字,并且从外祖父年轻时的故事展示出坚强上进的一面。面对复杂的人物性格,可以让学生用T形图(如图2)从两个方面去梳理总结,并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理解人物,而不是对某个人物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立场的人物。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就有学生关注到了书中的反派人物,但出发点并不是一味批判,而是看到了反派人物在他所处的立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学生把这种智慧称为“反派魅力”。我们虽然厌恶反派人物,但是一个好的故事中却少不了反派人物的推波助澜。所以学生已经不仅仅是在赏析人物形象了,而是关注到了整个小说的情节和创作模式,这也是学生的思辨能力给课堂带来的闪光之处。
低年段的阅读课同样可以产生思辨之光。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在赏析“小猪唏哩呼噜”的形象时,说他很笨,因为他连自己的生日都记不得,还以为是妈妈的生日忙乎了一大圈去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可是马上就有学生反驳,他为了妈妈的礼物情愿被狐狸掌柜欺骗,情愿付出辛苦和劳动,不正说明他是多么爱妈妈吗?他也是一只有爱的小猪。这个学生下课后还在小猪的气泡图“笨”这个分支画上了小爱心。
3.设计开放性问题
要想让学生的思辨力在课堂上得到“生长”,教师要能够设计激发学生开放思维的问题,用开放性的问题切入主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平等对话,在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中,思想得以碰撞,思辨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交流课上,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讨论:汤姆·索亚离家出走,想获得自由,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学生经过讨论,在课堂上生成了非常有深度的见解:(1)真正的自由来源于内心的自由。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深处真正解脱之时才会得到自由的馈赠。(2)现在的自律,都是为以后的自由做铺垫。(3)不同的人,追求的自由也不同。但他们对自由的定义一样,就是为了达到自己喜欢的状态,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4)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就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而自足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在《孔子的故事》交流课上,学生对“读书前自己印象中的孔子与读书后所认识的孔子有什么不同”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之前觉得孔子就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无人能及,而读书后才知道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只是比我们付出了更多,在人生路上几经挫折却从来没有放弃过,才成为了人人敬仰的教育家。我们要避免个人的盲目崇拜,全面地看待一个人,才能真正了解他。还有的学生将儒家和道家不同的处事方法作对比,告诉大家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完全禁锢在一种思想体系里,而是要跳出禁锢,将不同的思想融合成自己的价值观。
学生的发现,哪怕是粗浅的,也能孕育思想与学术的种子。关键是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能够说服自己并进一步说服他人。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声音,要给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
4.读写结合激发学生逻辑创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和辨析,自然能在写作中突破自己的思维,形成高质量的输出。教师可以根据整本书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设置读写结合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逻辑创造能力。
例如读完《不老泉》这本书,可以让学生根据主人公温妮不同的选择进行故事续编。有学生选择续写温妮17岁那年喝下不老泉后最终真的像老塔克说的一样,活成了一块石头;也有学生选择续编温妮没有喝下不老泉所过的短暂而幸福的一生。不同的结局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想象和对现实的不同认识,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低年级,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创作思路进行仿写和创编。例如在学习绘本《我爸爸》时,让学生仿照“我爸爸像……一样……”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爸爸有什么特点。而《萤火虫女孩》里司机老周帮助森林里的大熊、猫头鹰等动物的故事,温暖而感人,可以让学生编一编老周与其他小动物之间的故事,通过加角色、加地点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5.全学科阅读,提升思辨力
全学科的“全”意味着学生的阅读不仅仅指语文學科的阅读,还要从学生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出发,与其他学科做好连接,在教学中体现“通过阅读来教学”的理念,最终指向的是儿童阅读。
例如,付雪莲老师设计的全学科阅读系列课程《金老爷买钟》,语文老师通过“飞快地”一词让学生模仿金老爷气喘吁吁跑步的样子;数学老师从时间着手,让学生真实地快速跑一分钟,提出质疑,金老爷爬楼梯应该是缓慢和吃力的;美术老师从金老爷的钟表和服饰的风格读出他是一个上流社会有地位的绅士,又推翻了前面语文教师的观点,一个绅士是不会气急败坏地去质问钟表师傅的;而英语老师从原版的题目《Clocks and more clocks》入手,带着学生对比译本与原著的区别,激发学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的兴趣。四节课,学生可以说经历了四次头脑风暴,他们不断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每一种观点的理据,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中学会用阅读去学习,用阅读去思考。
我们所提倡的思辨能力并不是让学生无底线地“推翻和颠覆”,而是有理有据地理解、论证和分析,这样的思辨不见得都是真知灼见。我们更看重思考的过程,因为它能让阅读真正与学生的生命联结在一起,去指导他们的生命实践,这才是阅读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安交大阳光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