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明
摘 要:为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青年学生法治教育,要不断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这也是依法治国的有效措施。调查发现,当前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存在法治教育缺失问题,对此,要从课堂、学校、家庭等因素出发,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帮助他们建立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学生;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8-0120-03
黨中央十分注重依法治国,为此,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立法、司法等不同层面全面部署了依法治国问题。决定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范围普及宪法,开展法治宣传,加强公民学法、用法意识,并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加入法治教育。青年学生是法治建设的潜在力量,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青年学生法治教育,帮助他们懂法用法,建立法治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认识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方面能够助力国家建设法治国家,另一方面也能帮助青年学生加强对各项教育方针的认识,促进其健康全面成长,做合格的社会公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必须推进高校法治教育水平不断发展。
一、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法治教育课程设置薄弱
针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高校在增强其法律意识、加强其法制教育方面,主要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实现。在之前的教材中,法律知识内容仅仅占总篇幅六章中的一章,学时也不充足。法律类公共选修课往往也因师资原因无法开设。
同时,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高年级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所必需的法律素养培养十分欠缺,如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传授几乎没有,以至于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过程中被侵权、被违约的事例时有发生。
(二)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但重点不突出、理解不深入
学生对基本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不均衡,貌似全面,但存在明显的重点不突出问题。而且仅仅停留在对法律知识的简单记忆上,在具体问题中无法做到融会贯通,没能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对应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不强,积极性不高。
(三)学生缺乏法治意识、法治素养不高
调查发现,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世界观都不够完善,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存在的不良风气也对他们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其法治意识不够健全,法治素养不高。表现为一些学生过分追求个性化,对遵守规则漠视,甚至抱有法不责众的心理,不惜以身试法。一些学生不懂得依法维权,更倾向于托人情、找关系来处理问题。一些学生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不够,固执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被别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会构成违法,存在能够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在如此错误思想的支配下,造成了“大学生为好玩当黑客实施盗窃”、“大学生替人参加高考”、“校园霸凌”等案件屡见不鲜。
(四)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绝大多数为非法学背景出身,专业背景多数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类、心理学、哲学等专业,且很少有针对法治教育层面开展专业化的师资培训。通常,高校都会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必修课,上课学生人数众多,一般会采用几个班集中上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大部分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有时候会进行互动或者讨论,具体的案例比较少,课程缺乏创新,教学方式比较单调。与此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会涉及到诸多法律知识,涉及的法律文件和知识点过于繁琐,导致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详细对其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很难对其有深入了解。
二、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一方面,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其中有好的思想,但是也掺杂了一些不良思潮,加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青年学生既被各种信息包围,又缺乏鉴别信息的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各种以人权、自由为包装的不良思想、特别是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严重损害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导致他们缺乏对法治的信任,严重影响了法治国家的建设。另一方面,受传统人情社会思想的束缚,重人情、轻法治等观念在一些青年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在现实生活中,当法律法规与人情世故发生冲突时,人们更趋向以人情、好恶来作为辨别的标准,忽视淡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此同时,媒体曝光的大量司法问题也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法治的信任度,从而怀疑法治,导致法治权威难以建立。
(二)家庭原因
一方面,很多家长没有做好示范,在生活中没有树立法律和规则意识,不能起到正确的教育引导作用,不能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在独生子女的培养过程中缺少挫折教育、规则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修养不足,学生会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和感受,规则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本身就存在违背法治精神的行为或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对青年学生的法治教育。
(三)学校原因
一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太小,很多高校只开设了相关的思修课程,且该课程还将加强学生思想修养作为主要授课内容,法律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成效不明显,提升学生法律意识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法治实践欠缺。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时,更关注法治理论的传授,但实践教育很缺乏,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成果寥寥。
(四)个人原因
一方面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目标较为单一。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大功告成,对法律、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素养的课程漠不关心。此外,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正确树立,“生理年龄早熟,心理年龄未熟”,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此外,校园学习生活较为单纯,较少需要运用法治去维护个人权益,学生法治实践的机会和渠道明显不足。
三、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举措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强普法工作的时效性,尤其是要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这一重要论述,對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针对青年学生加强法治教育,事关青年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提升,对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序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大有裨益,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青年法治教育,把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抓牢抓实。
(二)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举措
1.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和传统专业教育不同,针对青年学生开展的法治教育,不只是知识方面的教育,更是一种价值和思想方面的教育;不仅需要让学生记住知识,更需要传授其基本理念,需要让他们有所了解和思考。在法治教育方面,不能将教学理解为简单的知识教育,也不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其讲解,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作为法治教育教师,一是要树立法治教育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点从教授知识转变到传播法治精神。二是要改进教学方式,通过谈论、参与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发现法律、事实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主动分析不同要素的关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进一步理解法治的相关知识和价值。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只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信念,实现价值观的转变。三是要运用案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详细描述案例的具体细节,引导学生开展案例分析,加强老师和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进入具体的情景和案例中,加强对案例的思考,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老师要一改传统的传递答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加讨论,利用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具体对策,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和实际应用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全方位分析各项要素后得出最终结论。与此同时,案例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除了法律上的讨论价值之外,还有思想和道德方面的价值,学生要加强对这些方面的理解,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
在选择具体案例时,需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重点关注。一是要选择真实的案例。法治教育案例与其他举例教学形式是不一样的,不可以对此进行随意的编撰,要依据实实在在出现的案例进行陈述,要做到实事求是,才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同。二是代表性。相类似的案例数量可能是不少的,但要从中找到代表性最高的几个,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到法治进程的事件,要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探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关注。三是新颖性。案例的选择要与时俱进,要从最新案例中进行挑选,这样才能与生活更加贴合,同时,一些热点也更能引起重视。四是导向性。对于学生来说,法治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在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挑选案例期间,一定要将教育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要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参与到法治建设之中。
2.推进学校法治实践和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进行法治教育时,一定要将理论、实践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法治的意义。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这样几种,分别是法制宣传、到司法机关调研、法律辩论和模拟法庭等。
法制宣传。通过国家宪法日等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学生向社会公众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对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励他们先自行学习并掌握有关知识。在法制宣传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解答公众的问题,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自我成就感,进而促使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调研司法机关,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法治运行状况,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参观中得到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从而对法治作出更加全面、科学的分析。通过旁听庭审,可以了解法庭审判程序,见证我国法治的运行。
通过法律辩论,检验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法律辩论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展模拟庭审活动,让学生模仿法院庭审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可以让学生了解司法过程,进一步掌握法律程序法律知识,树立程序正义观念。
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上,可以通过开辟法治教育专栏、播出专题节目、开设专门版面等形式,进行法治教育,让青年学生时刻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特别要运用好网络等自媒体教育阵地。一方面,可以在学校的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建立法治教育专门版块,录制法治教育视频公开课供学生观看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开辟个人微博、公众号,和学生分享他们关于法治的观点看法,对学生的法治观念进行引导。
3.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不仅是社会民众关心的问题,也是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影响到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信心。如果社会法治环境恶劣,法律不能得到遵守,违法行为得不到惩罚,对青年学生信法、守法、用法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营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将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带来强大助力。
第一,要科学立法。要加强调研论证,要充分参考群众的各种建议,使相关的法规符合老百姓的诉求,可以更好处理具体问题。要有更高的可行性,就要使立法更加科学、民主,如采取网络征求民意的方式。
第二,要严格执法。要坚决避免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是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等现象。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违法必究,纠违必罚,处罚有据。
第三,要公正司法。要坚持以人民立场为根本出发点,要求司法机关适用法律规范正确,定分止争的结果公正,司法程序也要公正。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四,要全民守法。每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要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谢鹏飞.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9.
[2] 陈洁.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3] 张晓敏.大学生法治素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4] 王美利.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15,(5).
[5] 张美赞.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生活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0,(6).
[6] 张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及其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