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一辈子的高跷情

2021-04-14 03:54程普麟
走向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董家熏陶武术

程普麟

“舍坊锣鼓声气豪,恰似波涛怒海潮,激花翻滚蛟龙闹,行云流水结构妙。”今年80岁的济南东舍坊高跷传承人董文臣老先生曾这样描述有着百年历史的东舍坊高跷。其自4岁开始学踩高跷,见证了东舍坊高跷的高潮和没落之路。

儿时盼着过年三件事:穿新衣、吃美食、看高跷。于我而言,没有高跷的年味儿就不算是过年。自幼正是受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我对高跷这种民间扮玩有着极深的感情,甚至只凭借锣鼓声就能知道是不是东舍坊高跷。但是,随着太平街、东舍坊棚戶区的拆迁,这支高跷队也渐渐销声匿迹了。直至2014年下半年,东舍坊高跷东山再起,我也有幸再次见到久别的董文臣老先生,与他聊起高跷的往事。

“我作为董家高跷的第五代传人现在已经踩不动了,表演的活络由我的儿子、孙子这些晚辈们来完成了”。说起高跷,董文臣先生谈性高涨。董家高跷要从祖师爷谈起。踩高跷既要有深厚的武术功力还要有一定的戏曲表演才能,晚清时期高跷队的基本功教练皆是请的镖局镖头来传授武术技艺,戏曲表演才能则是徽班进京的艺人们驻扎东舍坊在此成立科班传授。

说到自己,董文臣先生则表示是受到家族的影响和熏陶。董文臣先生4岁便在父亲董泗德的精心培育和艺术熏陶下学踩高跷,其高跷基础功力深厚,不但在武术、摔跤上有很高的造诣,举重也是把好手。13岁时便打棒扮武松成为领灯,后又历任灯头,带领东舍坊高跷队驰骋数十年,在各种比赛中独占鳌头。其演出了诸多高难度动作,如鹞子翻身、乌龙绞柱、蝎子倒爬城、踩着高跷空翻、侧翻、鲤鱼打挺等。

早年高跷表演的主要节目有渔耕读、八仙过海、唐僧取经、五鬼闹判等一些戏曲的片段。令董文臣先生难以忘怀的是1962年,他跟随父亲、叔父率领的东舍坊高跷队,参加了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齐鲁英豪》艺术影片。那个年代没有电视,影像全靠电影,电影是用胶片拍摄,产量很低,而在那个年代,能上电影是个了不起的事情。

20世纪90年代初期,太平街、东舍坊街先后遇到棚户区改造拆迁,人散了,队伍也没有了,高跷再无踪影。直到2014年下半年,在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政府和解放路社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舍坊高跷会”东山再起,董文臣先生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个新一代的启蒙会长。

董文臣先生的这个会长就像老辈的灯头一样,不但是总经理,还是总策划、总导演、总指挥。组建的过程中,从队伍的整体配备到节目的编排再到服装设计、道具的置办,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他都要想到。可这庞大的工作量靠一个人难以完成,好在还有一伙高跷挚友和支持高跷的热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高跷会的组建工作顺利完成。

新的东舍坊高跷会领灯、打棒的武松由董文臣先生的儿子董华鑫担当,其他主要角色由其侄子、外甥、弟弟、孙子作为骨干参与其中。董文臣先生用一首藏头诗来描写董家这个高跷世家:高跷扬豪气,跷道树神奇,世代抛血汗,家承痴不移。

后来,每逢春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及周边的乡镇时常能看到“东舍坊高跷会”的身影,这也成为了济南春节文化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一代“东舍坊高跷会”在董家第六代高跷传人、董文臣先生的儿子董华鑫的带领下,常年坚持每周一训练、节时勤演出,努力恢复、传承高跷技艺,使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董家熏陶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艺术熏陶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学习是进步阶梯,做不放弃的自己
如此熏陶
董家口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花糕,我爱摆弄
重视隐性德育关注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