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浑源县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1-04-14 21:52
卷宗 2021年8期
关键词:浑源舞狮秧歌

高 慧

(大同市浑源县文化馆,山西 大同 037000)

浑源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全县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项目丰富,风格独特,优秀传统文化数目更是如繁星闪烁之多。

1 代表性、示范性、特色性的民间艺术或民俗文化

1)跑毛驴。根据乡村出聘习俗演化而成。一新媳妇骑在活蹦乱跳的小青驴身上,后面是赶驴的一壮实汉子。穿山越岭的起起伏伏、过河淌水的惊险动作,胜似闲庭的坦途信步,将骑驴的新媳妇,手持皮鞭的赶脚者,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2)狮子舞。狮子舞也叫“舞狮”,舞狮起源于汉末。相传狮子是天龙的第九个儿子,最擅长看门守户,人们也希望借助“万兽之王”的威武、勇猛来驱魔辟邪。后来用艺术的形式作为民间娱乐活动,将其流传下来。到南北朝时,舞狮子的活动已经普遍流行起来了。明清后舞狮的风俗经久不衰,形成“北方武狮”“南方文狮”的两大流派。舞狮是流传于当地极为生动活泼、扣人心弦的大型模拟文艺活动。北方舞狮由多人扮演一群狮毛抖动、行踪生动活泼的大狮子和小狮子,一青年手持绣球,引逗狮子们表演出“狮子抖毛”“狮子攀高台”“狮子叠罗汉”,或仰、或卧、或疾、或缓的模拟动作,特别是引狮子翻滚打斗的表演让人惊叹不已。每当表演时,观众如潮,追逐不舍。

3)旱船。“旱船”又叫“采莲船”,原来流传在水乡泽域的南方,是双人且歌且舞的民间社火。据说在唐代便开始流行。原型为一女腰系竹竿或秸秆扎成的彩船,表演人物为艄公、相公、姑娘、管家,是即兴表演,由唢呐和锣鼓伴奏的颇具特色的文艺活动。

浑源旱船大约从元代开始从南方引进。元朝时浑源多有在南方为官者,致仕归里后,他们遂将旱船的形制、表演程式带回老家,不断推广、不断升华,最后发展为闻名华夏的“浑源旱船”。

浑源旱船与众不同,三只彩船,以木框为架、经彩纸或彩绢精心装饰,形成既像船,又似轿的独具特色的旱船。一般九人表演,即三个彩船由妙龄靓女所撑,三个担篮的少女及老艄公、丁郎、撑船旦等。其内容以传统戏剧《打渔杀家》的情节展开。三乘船女穿漂亮的古装,乘坐花船。老艄公手持木桨,头戴凉帽,身着黄衫,俨然一派剧中人物打扮,扮演《打渔杀家》中的肖恩。一青年美女身着青衣,头戴凉帽,持木桨,一副渔家女装束,名为“撑船旦”,扮演肖桂英。一男性小丑,脖子上挂串铃铛,全身黑装,手持牛尾子,称为“丁郎”,扮演渔霸恶管家。表演时候老艄公、撑船旦、丁郎各引一只船,按“编蒜瓣”队形穿梭走场。

由于浑源旱船舞姿优美,加上唢呐曲调悠扬婉转,锣鼓铿锵有力,表演控人心弦、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此外千姿百态的船楼装饰,服装道具的完美配合,也是一大亮点。许多专家高度称赞浑源旱船是三晋一绝。

4)踢鼓秧歌。踢鼓秧歌俗称“耍故事”。其内容表演的是梁山寨攻打大名府的故事。队伍一般是梁山十八好汉,后又发展为梁山的“三十六天罡”。领头者是骑马的宋江、卢俊义,超拔稳健、刚柔并济、舒展大方的动作,将一队浩浩荡荡的队伍带入场地,击鼓弄棒,敲锣舞扇,招引观众、制造声势。最大的特点在于踢鼓者的舞蹈动作,什么“金刚扫地”“蛟龙出水”“落地旋风”“仙人指路”“猛狮抖身”,看的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整体场面动中有静、以静制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讲究和谐、和美的特征。

5)浑源的秧歌戏剧也非常出名。这一剧种来自晋中忻州地区,原是劳动人民在插秧时候歌唱的一种曲调。明末清初由地方秧歌搬上舞台,并吸收了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的部分曲调和板式,大约在清朝中后期秧歌传入浑源,当地艺人结合群众喜好和需要,逐渐形成西路调的秧歌,至民国初遍及浑源乡村和山庄窝铺。

浑源秧歌的结班形式,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业余性质,演职人员都是在农闲时进行排练和演出的,经费自筹,食宿自备。但也有声誉较高的艺人,以唱为主,常年不参加农活。在民国年间浑源比较出名的艺人有:荆庄的王二娃(须生),黑石的盘福子(须生),付家坡的五谷子(旦),西南山的小密乖(丑),小和尚、铜钟子(青衣)等。王二娃扮演的宋江、薛平贵;盘福子扮演的任员外、李自云;小和尚扮演的阎婆惜、姜巧云;小密乖扮演的姜军其,以扮相逼真、唱腔婉转圆润,给上一辈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秧歌剧种在境内保留的剧目有:《杀楼》《过江》《盘坡》《采桑》《打经堂》《九件衣》《小放牛》等32个。这些剧目不但富有人民性,而且有一种虔诚的神秘性,所以秧歌剧在民间也作为敬神戏演出。

新中国成立初,这一剧种在农村演出的《兄妹开荒》《送子参军》《土地还家》《送军鞋》《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等现代戏非常活跃,大大地配合了当时的中心工作。在演员构成方面也大有突破,由数百年来清一色的男演员,发展了不少女演员,并涌现出荆庄的五女红(小生)、安玉英(青衣),车道口的蹦楼红等比较成熟的女艺人。荆庄的秧歌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复兴中。

2 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普及情况

近年来,我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作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来抓,通过开展调研普查、挖掘收集和整理,使乡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民俗文化的发展情况。近几年民间传统文化“耍故事”、“恒山道乐”、“北岳恒山祭祀活动”、“弦子腔”、“浑源扇鼓”、“高窑村九曲黄河灯会”等民俗活动都申报了非遗项目。

2)保护传承情况。从2009年起,领导组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非遗普查队伍,对全县具有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详实地普查,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资料信息,为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普查项目、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逐级申报工作。加强传承队伍的建设,采取挖掘、培育、扶持、创办传习所等措施,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使民间艺术得到后继有人、代代 相传。

3 结束语

浑源县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针对性的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乏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浑源舞狮秧歌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浑源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以日常生活用词为例
清代《浑源州志》载图之历史文化特征
昌黎地秧歌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
浑源黄芪有了地理标志“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