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伟
(宜宾市图书馆,四川 宜宾 644002)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和方法,更包含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全面总结和精辟阐述。让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人读来不禁感到深深的文化震撼,增强了文化传承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古籍更借由一个‘古’字接连历史,穿梭时空,由一张纸的温度,一个虫洞的见证,一根纤维的长短,诉说着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经历,也无声传递着中国先贤的智慧。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要求,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了解我国现存古籍保护的现状,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这是建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古籍普查,意义深远,当年笔者所在单位,宜宾市图书馆,也按照当时的方式,结合当时的条件进行了古籍普查,将宜宾大观楼阁楼上的古籍进行整理,将近代时期以及清代的古籍以卡片著录的方式进行登记,初步摸底,大致了解‘家底’。
正因为开展了那次为‘摸清家底’的古籍普查工作,笔者发现各基层单位尤其是有一定建成史的公藏单位就古籍保护而言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问题可大可小却因各种历史原因、条件限制而无法改善,更遑论古籍文献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了。
鉴于近三十年就古籍普查了解到的古籍文献典藏现状,提出以下古籍文献保护的措施:
古籍文献卷帙浩繁,流传久远,各个典藏单位收藏的历史过程很是复杂,其来源既有单位有条件有序传存下来的,也有名家绅士、书香门第、社会名流、爱书之人所捐赠,但大部分地市、县级典藏单位的古籍文献收藏量普遍较少,缺少古籍版本鉴定与古籍普查、古籍修复、特色藏品如金石拓片整理汇编工作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无法确定古籍文献的版本断代、品相好坏、文物等级及使用价值等,无法真正意识到古籍文献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按照国家标准去甄别善本与否、綫装与否,写本与抄本与否。正因于此,很多地方忽视了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更是疏于管理,使其损毁情况愈加严重;很多单位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消极思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将古籍文献深藏起来,束之高阁,不再进入图书馆的流通领域,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使用价值。民间藏家所收藏的古籍文献多半以几十、几百册、几千册居多,上万册的也有,但不多见,保藏条件更是让人担忧,如随意堆放、遭受重要、雨水浸染、食物油渍等,此外很多都是藏而不宣,密藏箱底。
由此可见,不管是典藏单位,还是民间藏家,古籍文献保藏的形势都令人担忧,改变这一现状可谓是刻不容缓。各典藏单位首要领导及从事古籍文献保护管理的专职人员首先应该深化观念,向公众加强宣传古籍文献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知识,鼓励私人藏家自觉自发、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家古籍的文献保藏条件,强调古籍文献对当代及后世的重要意义,利用高科技手段认真分析古籍遭到破坏的各方面原因,结合自身的条件,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使其达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何谓‘古籍’,最直观理解就是古老的书籍,核心点在于一个古,体现时间维度的长,甚至还有空间维度的广,正由于其存在时间之长,所经历的周遭环境改变是我们今时今日无法完全想象的,笼统说来,破坏古籍的自然因素数以千计,情况又错综复杂,普遍公认其主要因素主要有:扬尘灰尘、因光照、温度湿度等引起的自然酸化、老化、絮化、各类霉菌、虫害鼠噬、虫类分泌物及不可抗力因素等等。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古籍保护借助显微镜除了可以分析纸张纤维,还能识别出各种霉菌,如毛霉属、曲霉属、青霉属等较为常见,其表现出对古籍的伤害在于使纸张发霉变质,粘连成块,结饼发脆。我们日常工作中,无论做古籍普查还是古籍修复,不时会遇见可爱的小生物从书中飞快爬出,稍不注意就一瞬没影,这类小虫常见指甲盖长的银色、多足,我们日常常说‘书虫’,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书虫了。
正因上述原因,书库长时间被遗忘,久未打扫,其内灰尘与有害气体对古籍的威胁也较大,南北各地情况虽有不一,但灰尘中的酸、碱、氧化剂等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都可能造成纸张的变质和老化甚至酸化,而污染严重的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硫化氢等成分,可能导致纸张酸度增加,强度下降,修复时候能看到明显酸化泛黄一碰就随掉渣的地方,因此就当前古籍修复而言,如何去酸也成了一大课题。此外,灰尘和一些气体组合发酵,滋养细菌,也会造成多种并发症,破损比较严重的书叶往往‘病’不止一处。
从生活经验来看,众所周知太阳天晒被子可以驱虫去霉味,就古籍而言适时光照虽有一定灭菌作用,可减少书籍生虫和霉变的可能性,但不可忽略的是纸张中的纤维在强光暴晒照射下易发生氧化自燃,导致书籍颜色变黄,同样会导致纤维强度下降。
更需要格外留意,古籍的文献价值尤为关键,文献中的墨迹在光照作用下易发生化学反应,肉眼可见字迹扩散、墨色褪色等现象,影响研读,不利于对文献内容的保存和深度挖掘。此外光线本身有一定的能量,温度过高同样会导致耐热性较差的字迹发生扩散,加速破坏;
可见上述几类情况犹如九连环,环环相扣,多病齐发,因此在分析古籍破损原因的时候切记不可单一而论,而要根据现存条件,就古籍本身出发,分析可能造成病害的原因,科学合理撰写修复方案。
人为因素也是古籍文献遭到破坏的一个关键性且不可忽视的因素,正所谓水火无情,水灾、火灾等突发状况常给古籍文献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导致古籍文献甚至整改中华经典、文化传承的断层,比如众所周知的《天禄琳琅》相关事件。此外,书籍的盗窃(缺卷)、折损、涂抹等也常给古籍造成很大损害,增加整理修复时的难度。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面对大自然,人类也算心存敬畏,逐步征服,现今多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对古籍而言,我们也应充分把准大自然的脉,找到症结点,才能借助高科技手段药到病除。尽量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辅以中国历来的传统智慧‘治未病’,总结先前经验借助仪器设备争取在一些源头处就杜绝掉可能对古籍造成伤害的一些因素。如最基础的一些进入对古籍库房的硬件要求应该达到,文献典藏室应具备基本的温度湿度检测仪器;照明用具应选用白炽灯而不用日光灯,尽量使用冷光源,避免在阳光直射下阅读,窗户尽量小而少,窗户上应该有永久性的防光设施,尽量少用或不用原件进行复印扫描;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恒温恒湿,至少具备抽湿设备,工作人员随时倒水,以保证储藏空间不至于过湿等。古籍文献本身也要避光保存,有条件的典藏单位,最好置于不透光又有密封的樟木柜中,既保证没有光污染和灰尘侵蚀,又具有防治害虫的功能。
此外古籍某些层面来说已经够得上文物,其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除在技术防控上注意摄像头点位布置,做好防盗之外,消防安全也是近几年来各方关注的焦点,要知道古籍作为特殊物品,淋水就会湿,因此消防设置时候,包括各单位微型消防站、正常逃生通道、货运电梯的设置都应该考虑在内合理布局。安全考虑越细致,我们古籍可能存活的时间就会越长久,相应记载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可流传的岁月也会更悠久。
虫害和霉菌的治理最基础也是最低要求就是把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其次可采用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杀菌杀虫并抑制其繁殖。现在多家机构对除虫设备的研发和输出也有助于古籍保护和修复。
人为因素首要原因在于意识不够,最严重的莫过于监守自盗、恶意损坏等;此外便是‘有心无力’,可能想保护但好心办坏事,可能想修复可一人多岗无暇分身等情况非常常见。
因此各单位着实应该制定并落实古籍文献管理制度、借阅制度、防火、防盗制度。工作人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觉悟,练就过硬本领。各单位还应将古籍修复提上日程,定期排检古籍文献的保存情况,制定合理的修复计划,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修复残破古籍,挖掘文献内涵,赓续文化命脉。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今信息时代,各单位可借助各类平台,充分发掘本单位古籍优势,跨界合作,不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古籍相关科普讲座,此外将文化旅游与研学活动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爱上古籍,传承 文化。
古籍文献数字化,可以有效地保存我国现存的古籍文献资源,并借助信息技术,以发掘其中隐含的知识内涵,为我国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于白纸黑字之间厘清中华文脉,探源前人智慧,在书籍中于古人深交,启迪深思,明辨哲思,觉醒神思,以文化涵养国民,树立自信,文化强国,吾辈图书馆人借由保存古籍、修复古籍、研读古籍、‘活化古籍’,虽蚍蜉之力仍能惊艳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