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淑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半失能定义为日常生活、行动需要借助扶手、拐杖、轮椅、升降设施或他人帮助。失能定义为基本丧失自我照护能力,日常生活、行动完全需要他人帮助。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主,政府和社会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的一种服务形式。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开展上门服务、单项个性化服务和集中照料服务。养老服务姓公也姓私,老年人既是繁荣社会的建设者,又是儿女们的养育者,国家、社会、家庭都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
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专业的助人过程,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增强自主权利,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适用老年社会工作、健康社会工作、老年健康社会工作已有的理念、服务技术和方法。
1)失能、半失能老人接受养老服务的决定权不确定。由于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经济条件和家庭劳动力结构分配,绝大多数失能、半失能老人都是居家养老,由伴侣、兄弟姐妹或子女担任了家庭照护者角色。有家庭照护者谈到,“父母交给谁照顾都不如我自己照顾得周到,还有在新闻里看到很多老人被虐待。”“我没有工作,有时间和精力把孙女和卧床老人都照顾好,不会让爸爸挨饿。”同时,失能、半失能老人失去接受养老服务的决定权,接不接受养老服务、接受什么样的养老服务由不得自己决定,由伴侣或子女决定。有失能老年人谈到,“老伴儿说家里已经没有钱继续看病了,希望子女和老伴儿能将现目前的住房卖掉,用房款来支付医疗照护费用,但是我动不了,说了不管用”。失能、半失能老人失去财产主动权。准遗产继承人将老人现有财产视为遗产,老人现在接受服务消费越大,将来准继承人能继承的遗产越少。在58到家APP上的照护意愿一栏显示,重庆市有意愿照顾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钟点工、住家保姆并不多,且多为女性,少数保姆有意愿照顾男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人们普遍意识中把专业照护者看做是端屎端尿的佣人,自我认同感差。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设施薄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存在一个场所挂多个牌子的情况,比如,在一个场所挂着社区服务站、社区图书室、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多个牌子。这一场所主要的活动是阅览、麻将、棋牌、广场舞等活动。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更没有一站式养老服务自动化平台,生活护理、医疗保健、养老照护器材租赁等相关的服务缺乏。有少数社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分级,有的养老机构没有护理床位,重庆市没有专门的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医院或医院 部门。
3)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缺乏连续性和覆盖率低。2018年7月,重庆市社会福利指导中心首次举办4期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公益培训班,免费开展心理疏导和护理知识培训。每期25人,共100人次,每期培训时间为1天。自2018年12月以来,“重庆市慈善总会助浴快车”项目已持续走进重庆多个区县,为超过2000名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了免费的助浴服务,填补了重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的空白,是一次创新探索适老化、人性化的居家社区服务新模式,也是重庆具有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各区县民政局和养老机构积极对接预约服务,试运行的车辆已供不应求。重庆市民政局,以及各辖区民政局均有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招投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期1-3年结项。政府购买服务惠及部分老年人服务需求,但1-3年后还需民政投入经费,还会不会有相关养老服务还是未知数,缺乏连续性和覆盖率低。
1)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属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意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为解决当前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而产生的新型养老方式。匹配合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生命质量,疏解家庭照护者长期照护老年人的体力和精神压力。社会工作者介入相关服务时,可以通过居民一家亲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宣传视频、宣传手册等各种新旧媒体,宣传当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什么,怎么参与服务等。社会工作者结合本社区实情,开展失能、半失能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护体验,进行居家照护技能培训。让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属切实体验到专业照护服务带来的省心、舒心、放心。让失能、半失能老人有意愿住进集中照护中心,感受到上门服务物有所值,愿意支付个性化服务。用新的养老服务产品和服务技能,唤醒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进而广为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型养老方式。一位家庭照护者谈到,“我一个人抬不动他,他被我不小心抱摔了两次了,不用不知道,用了养老护理床,照顾老伴儿方便多了,比以前的家居床上护理轻松太多了,省力更省心”。
2)多举措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设施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落地,社会工作者根据本社区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需求情况调研,结合养老服务设施设备的最新研发情况,申请社区居民委员会针对性的服务设施建设经费。引进民间资金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开发社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分级、分类服务项目,进行市场化运营,吸引其个人购买养老服务,增加养老服务收入,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用互联网+养老,适老化社区环境改造,让失能、半失能老人能出家门,有地儿可去,以便融入社会。建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生活体验装置,让社区居民感同身受、换位思考的体验“当我老了”是什么感受,身体会怎样。引导精神养老软环境的积极健康发展,减少虐待、歧视老人的现象,分清家庭照护者的角色定位,减少对老人财产的预期,提升社会和家庭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意识和行动。
3)整合资源,提供分级、分类的精细化服务。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护士、全科医生,为辖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立动态信息档案和提供上门医疗服务,临终关怀中的用药指导,并培训长期照护者相关医疗照护知识。社会工作者在居家适老化改造方便轮椅出入,居家照护设施设备租赁服务,营养餐配送等服务中,与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属之间做好需求和供应方的中间调节作用。
培训志愿者队伍、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时,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系统会老化和功能减退,心理上认知功能下降、情绪意识个体差异大,社会功能受社会角色、收入、生活节奏影响,其次要考虑时代文化变化的代沟问题,站在合适的角色角度提供养老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减少互动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