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宁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
对地名的研究不是至今日才开始的,早在汉初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注《尔雅》中就有《释丘》、《释地》、《释山》、《释水》四篇,对丘名、地名、山名、水名做了专门具体的解释。华林甫先生统计过在我国古代地理著作中出现的地理名称的数量:甲骨文记载了500多处地名,《山海经》中含地名1100多处,仅1000多字的《禹贡》也记载了130多处地名……而记载地名最多的首推《水经注》,全书共记载的各类地名达1.5万处。可见,从古至今,对地名的研究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地名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着3000多年的文字可考历史。地名,就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如今,长沙发展迅速,新地名不断涌现,老地名消失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新生一代已经陷入旧地名不知道,新地名记不清的尴尬境地。我们对地名的研究保护刻不容缓。
地名真实地反映了城市地理、历史、风俗和人们的文化心态,对地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名保护提出 方法。
1)完善地名数据库建设。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信息网络平台不仅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力,还有着强大的分析归类能力,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借网络东风,建立和完善地名数据库,为人们了解地名提供便捷的条件。(1)丰富地名数据库内容。现阶段,长沙还没有专门的地名地址数据库来记录地名。2011年7月的湖南《省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的目录中已有资料分析及利用这一标题下的内容显示包括1.5万地名数据库、GPS导航数据库、省级基础测绘成果及城镇地籍资料。从该目录可以看出,该数据库主要功能旨在指位。而在长沙市内,在1982年的《长沙市地名录》内有记载的地名数量就达到5344条,可以也有必要建立地名地址数据库。在内容方面,应有所丰富和补充,每输入一个地名,除了有对应的地理位置外,还能附上关于这个地名的来源和发展历史以供感兴趣的人浏览和了解。此番不仅起到为市民提供便利,也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2)与相关产业系统进行信息共享互通。要实现上面提到的内容扩充,就要与当地图书馆、旅游、导航等多方面系统进行联合互通,实现信息利用率最大化,同时多方面扩充资源,以达到对一个地名进行全面细致地了解,增强地名的文化历史底蕴,挖掘每一个地名背后的深刻含义。
2)地方志编纂。地方志的编纂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形式。关于长沙市的地方志少且年代久远,1982年的《长沙市地名录》距今已近40年。40年内长沙城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老地名消失,新地名也源源不断地涌现。因此,及时编纂地方志方能使新旧地名得以保护。(1)挖掘地方特色。新地方志的编纂要着重挖掘地方特色,体现地方风情民俗和地域特征。每个地区的发展脉络不尽相同,历史文化背景也千差万别,要注意突出地方鲜明特征,反对模板式编纂。(2)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注意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是新地方志编纂的又一要求,每一个地区都具有可溯性和可预见性,在编撰时,既不能与传统割裂,也不能不顾时代发展潮流。要合理把握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的有机联系。
地名不同于一般的名词,它是一个地域指代的专有名词,是地区文化历史的浓缩,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实用性,对地名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四个角度来探究地名的意义。
1)地名的研究是触探长沙城市内核的方法。地名——一个地区最直观标志,实际上它却牵动着一座城市的核心。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我们以“长沙”这一地名举例,单就“长沙”这一地名我们就能追溯到许多,一是说得名于长沙星。《史记·天宫书》记载:“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轸宿中有一附星为“长沙”,长沙一地正好与之对应,故“长沙”由此而来。又说起源于万里沙祠。《十三州志》云:“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自此以后,唐代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制》援引《东方朔记》载有:“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来可万里,故曰长沙。”长沙地名丰富多样,对地名的保护启发我们去深挖名称背后的历史,增强地名文化的厚度与温度,帮助我们去触探一座城市的内核。
2.地名是历史的补充。地名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一些缺漏的历史可以通过对地名的研究来加以补充,那些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来命名的地名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些历史事实,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有一重要组成部分——地名考证,是指对地名的起源、涵义、变革、演变、更替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依据定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从古贯穿至今,对历史考证、完善与补充具有重大意义。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3)地名是时代发展的印记。从地名的来源、更替、消失我们可以把握住一座城市的时间脉搏和它从古至今经历过的重要节点。一个个地名就像时间轴上的一个个坐标,它记录着长沙这座城经济、商业、农业等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兴衰荣败,时代发展的脚印在地名上留下了它的足迹。一大批承载了城市文化、历史的老地名逐渐消失,数据显示,1982年编制的《长沙市地名录》中,市区共登记各类地名5344条,其中包含大量有历史传承的老地名,但到2006年,长沙有记载的街巷仅有1300余条。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地名也不断涌现。如高新区的命名是由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梅溪湖的命名顺应现阶段发展生态、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趋势,玉皇坪改名新风街则是新时代思潮的影响。
4)地名是一个地区最表征的特点。上文提到过,地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的凝结,浓缩了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足迹。地名和地方文化不是简单的名称与内容的组合,而是相辅相成的双向渗透的关系,虽说地名命名具有偶然性和任意性,没有必然的自然属性,可正是因为是人为赋予,才具有了文化意义。地方文化是地名由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们依据地形、风土人情、道德传统观念等取名,这是地名最基础的文化底蕴;地名取定后,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发展生产,创造文化,题写历史,不断赋予地名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名则成了文明的载体。地名就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我们研究保护地名就有助于我们了解每一个部分不同的人文风情和文化特色,每一个别具特色的地区就构成了长沙这样一个历史深厚、文化多样的城市。
对地名的保护有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地区发展变化迅速,新事物不断涌现,新地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新地名的选取要契合时代特征,却不可因可以求新而丧失传统历史文化,脱离地区本质特色。如何连接时代特征与地方历史底蕴,或许从地名中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