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锦
(胶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胶州 370281)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应该做到规划先行,有序开展,需要保证建设有序性以及质量。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均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些地区因为村庄规划存在不足,盲目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并且部分地区求成心切,拆建工作没有计划。认真开展村庄规划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途径。通过规划工作,能够充分提高乡村发展思路的清晰性,促进村庄顺利发展。同时,保证村庄规划实用性、有效性,能够对相关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对于各个地区而言,均有着独特特点,村庄规划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将当前单一的发展建设模式进行有效转变,建立美丽的旅游景点。积极改造荒屋旧房,设置旅游服务中心以及补给驿站,打造精品步行旅游线路。对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还可以将河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构建步行游道、渡船以及游船等交通体系,将村庄的旅游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使邻近景点的联系更加紧密[1]。
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充分提升村容村貌。对土壤差、产量低、低洼等低效农田进行有效整治,可以种植一些经济效益与观赏性兼备的作物,例如,对于低洼农田可以选择荷花以及其他水生作物,建造自然、闲适、静谧田园风光,把村庄建设成以当地景观、人文为主,农事田园为辅的特色旅游村庄。
按照各地区相关保护文件以及特色保护要求等,对于特色村镇,除了必要旅游设施、航线、道路等,禁止进行大规模改造,应该将外部环境治理、内部设施改造、破损建筑修葺以及植物景观强化等作为主要内容,将村庄风貌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对于规划方案而言,应该对村民基本安全需求、生存需求等相关设施予以优先考虑,其次是旅游发展建设施舍以及生态保护设施等。在新增内容方面,应该对闲置建筑与空闲用地优先进行考虑。
在规划中,所有村屯均应该进行生态污水池建设,数量至少为1个,进行统一处理,集中排放,以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应该进行污水处理厂用地预留工作,确保农村地区生态保护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保证村庄环境与景区风貌不会被破坏条件下对村庄交通道路展开科学规划。科学设置排水沟渠,设置临时防洪设施,充实强化村庄减灾与防灾等方面能力水平,可以借助废弃场地建设停车场。
对于古桥、古建筑等展开保护与修缮,确保村落空间肌理得到充分保留,将空间原生态特点充分体现出来。采集当地节庆礼仪、民族歌舞以及传统技艺等,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呈现,将文化原生态呈现出来。积极发挥村庄废弃建筑物或是闲置建筑物,可以改造为文化活动室、村史馆等。在保证群众生活习惯不被干扰情况下,进行旅游活动,维持以往乡村生活节奏,为村庄原生态提供保障。
基于我国部分地区发展的上位规则,要求不会增设建设用地,所以居民需要向城镇集中搬迁。对于采用生态移民政策的村庄,需要展开综合评估,另外,根据当地全域发展情况,引导村庄积极转化功能,对价值突出的设施与建筑,结合实际情况与特色展开再利用。规划过程中需要积极做到一户一宅要求,禁止增设宅基地,充分落实农田保护与生态保护红线,禁止对现有建设用地的范围进行拓展,不断强化内部用地率[2]。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对于建设用地,应该进行减量规划,关键在于保证农村建房问题得到充分处理,应该以空置农房作为切入点。应该从省—乡逐级编制补偿机制与退出机制,地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关办法进行优化,进而充分优化宅基地的退出机制。
重点内容就是有效整合建设用地资源。新住宅已经建设完成,但是未拆除住宅,若是存在分户需求而增设宅基地,那么可以借助自家宅基地处理相关问题,对于宅基地的新增指标做到不预留,并保证新建住宅和村庄风貌相适应、协调。积极引导村民借助互换地块,促使零散、面积小的宅基地的规模面积不断增加,积极借助现有用地促使村民住房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根据环境治理要求,对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利用,对于消极空间,可以设施建设设施,或是进行微田园、微果园、微菜园等建设,主要种植当地常见草木花卉、蔬菜瓜果等,充分强化村庄的美化水平。
应该积极构建规划师驻村制度,对初步发展成果进行文字与规划图转化,更加通俗易通,进而形成民约,便于村民传颂,同时把规划城规向村民自治规范进行转化,确保有效提高村民参与村庄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规划成果得到全面实施。
积极引导规划师进驻村庄,对各方意愿与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为上位与下位规划等工作提高良好依据。另外,规划师驻村制度对于权能结构的多方制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对各个主体利益进行科学协调,充分保证各方利益[3]。
村庄规划工作,应该遵循“人本”理念,注重生态保护工作。进行规划工作时,应该积极结合村庄发展历史、乡村实际布局等情况,充分统筹城乡关系,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健康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