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境内外旅游业以及商务的发展,航空公司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规模变得越来越多,航线不断增加同时工作密度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对服务质量有决定性作用。航空服务业对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高校需要对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调整,解决传统模式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为学生构建何种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结构的具体方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人才特点以及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需要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培养规格、课程具体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校园文化等。当时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在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随着航空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均开设了航空服务以及空乘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推动航空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专业指导,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因此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同。其次课程体系设置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案都是在其他专业基础上进行改进,例如运输专业、音乐与艺术专业等,因此在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专业性[1]。近些年来我国航空业飞速发展,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因此对高校来说,为了能够符合产业需求,需要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首先,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培养的不足。高校在录取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时,对学生外貌及艺术才能进行考核,复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应变能力、语言能力等。但是对航空行业企业招聘来说,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要求较高,尤其体现在综合素质方面。因为该项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挑战性,所以对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有较高要求。除此之外因为学生缺乏对工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形象佳便可以就业,因此学习积极性低下,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产业需求。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服务意识培养不足。航空服务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阶段需要注重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多数航空服务专业学生通过艺术类录取,多为城市独生子女,存在较强的自我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严重匮乏,因此也导致人才培养难度增加。最后,沟通能力培养不足。航空服务人员需要与不同的乘客进行沟通,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普通话学习、方言学习以及英语学习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满足产业需求。
因为很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完善,并且存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师来自其他相关专业等,教学经验匮乏,教学能力不足,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教学能力,但是因为经验匮乏,教学阶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同实践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因为关于航空服务专业的教研交流平台尚不完善,教材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高校航空服务教学模式缺乏特色性。因此为了提高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加大教学模式改革力度。其次,因为航空服务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所以不但需要重视理论小学,还需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全部教学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这便需要高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践基地建设,但是结合现状分析,高校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部分高校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如模拟机舱训练师、形体训练师等,因此导致实训质量低下。同时学校和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产学结合仍不完善[2]。因此因为基础设施的匮乏,学生实训环境不佳,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导致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产业需求。
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需要加强对产业需求的了解,将产业需求作为重要基础,对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调研分析可知,明确高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面向单位为航空公司、机场以及运输销售代理等企业单位,培养人才能从事民航乘务、民航安全、机场安检、航空票务以及航空公司管理等工作,是具备较强服务意识、职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高校来说,需要定期进行产业需求调研工作,完成调研后撰写分析报告,为课程的优化和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上岗就业,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满足产业需求。
能力本位思想是基于产业需求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性人才来说,其能力以及知识的要求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同时经验对于工作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需要认识到综合能力模块,基于产业需求对课程形式进行改革,开展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对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转变过往学科制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新型课程机制,在能力塑造方面需要全面融合综合知识、实践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在实际教学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采取多方面训练项目。
1)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航空服务人才来说,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首先,高校招生阶段需要做好心理测评工作,通过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录取整体质量。其次,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结合具体情况,对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航空服务工作不但对外在形象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提高培养效果。航空服务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因此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促进自身发展。
2)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培养。航空服务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便是与乘客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因此为了满足产业需求和岗位需求,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开设中文表达及写作训练课程。主要内容为播音锻炼、发音标准、流利;客舱服务播音锻炼;应用文写作锻炼等[3]。英语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专业课程,但是航空服务专业中的乘务英语课程仍需要进行优化。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重,各国间往来频繁,国外航线来往我国的密度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航空企业对航空服务人才的语言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需要适当增加外语锻炼时间,保证其连续性。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置艺术人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培养其沟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航空服务专业具有服务性的特点,航空服务工作的内容也是为乘客提供服务,服务质量的对企业形象以及航空事业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存在较强的自我意识,服务意识欠缺,团队协作能力低下。因此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服务意识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种习惯,满足岗位要求。
对高校来说,需要转变传统模式下高校与航空企业交流、合作匮乏的局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如果无法改变这一现状,那么也无法保证航空服务专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对学校、航空公司、政府来说,都需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为基于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质量保障[4]。
1)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了满足航空行业发展需求,高校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在开展招生前便可以与航空公司签订相关培养合同,要求以学生毕业为前提,航空公司接纳学生,结合产业需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该培养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上岗就业,规避风险问题。
2)实施开放式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阶段,需要根据资格证书,鼓励学生通过考核,取得证书,对学生未来多元化发展和持续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扩展,有效提高教学成效。高校还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服务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有助于强化社会影响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聘请航空领域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建立入岗培训机制,同时保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及方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未来规划。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为其提供培训的平台和机会,加强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互相走访的形式牵挂专业能力,为航空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配备优质师资力量[5]。
现如今我国航空行业发展迅速,对于高素质航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需要实施基于产业需求的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产业需求调研工作,具备“能力本位”思想,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基于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质量保障,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航空服务专业人才,推动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