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慧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00)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工会要在发挥好原有职能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发展定位和高校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拓展传统职能空间,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从而真正成为广大教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促进高校和教职工的共同发展。
1)高校工会的维权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是工会组织最基本的职能。在高校工会的工作中,这一职能的履行还存在一定弱化和缺位。高校教师群体素质高,法律意识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善于运用法律,依法抗争、依法维权。当发生劳动纠纷和争议时,往往出现高校工会尚未介入,教职员工个体与代表高校的人事部门就已经解决了劳动争议,由此也导致高校工会的维权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高校工会工作也相对更多地集中于教职工文体活动的组织和福利发放上。同时,随着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竞争压力的加大,一些教职工也面临着职称晋升和绩效分配不公等问题。但是,从高校工会实际的维权工作看,这些影响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理往往没有引起高校工会的重视,教职工的维权工作还存在一些盲区和空白。
2)高校工会受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国家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学科建设、科研产出、办法特色等教学科研领域,而对高校工会建设的关注度不高,投入的经费和精力有限,高校工会建设目标不清晰、战略规划欠缺、运行体系松散、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等、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缺少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高校工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制定相应规范,协同创新,提高高校工会的服务能力。
3)高校工会履行参与职能的渠道不宽。教代会是高校教职工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工会履行参与职能的具体表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代会的召开和组织教职工开展集体协商工作是有既定的时间间隔的,高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参与高校的管理还缺乏常态化的组织形式和机构,由此导致高校工会履行参与职能的渠道和参与集体协商的空间较小,难以满足教职工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不能有效激发教职工参与高校治理的积极性,也极大弱化了高校工会的参与职能。
1)创新协同机制,搭建信息化平台。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高校工会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人们的理念、工作学习方式、沟通交流方式等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工会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现阶段流行的新技术,搭建高校工会信息平台。对高校教职工的不同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人员的差异化需求,开发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信息化平台模块,方便教职工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操作,这样可以满足教职工的差异化需求,给教职工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2)运用高科技创新工作方式。高校工会工作也要创新。针对教职工的复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可以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技术,根据年龄、职称和专业背景,将教职工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搜集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其他需求,以金字塔的方式罗列问题,搭建校内公共平台,通过微信、QQ、校园内网等平台,根据内容可分为不同的用户群体,有针对性、有步骤的解决教职工关注的问题。同时,负责人向职工推送学校的最新政策、培训、交流、学习及其它活动,组织、宣传工会的各项文体活动等,把职工文化建设成网络现实小社会,方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关注教职工个人隐私,对校内交流平台做严格把控,防止教师的个人信息被窃取或者泄露。
3)“互联网+”在组织工会活动。在“教工之家”的建设过程中,对教职工的关心、关照、关怀是否落实到人、切实着地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不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和高效。工会工作人员必须针对每一位教职工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交流和行动,如工会针对失业教职工除却能够通过帮助申领失业保险以及时缓解迫在眉睫的生活压力,更重要的是面对面交流以舒缓失业人员的思想压力,将组织的关怀及时送到失业教职工的心坎上,为失业教职工提供最有力的生活和精神保障。“互联网+”工会工作模式现阶段无法替代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实地行动的工会工作模式,其对工会的形象和长远发展所起到的影响亦不可同日而语。
4)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学校从人员、政策、经费、技术、场地及设备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制度的可行性与持续性。其次,运用精细化管理观念,基于学校向研究型或应用型大学的转变、高校教师群体的学习型与创新型特点,用精细化的方法,明确工会的职责与目标;根据不同教师群体,分析教职工的需求差异,将目标细划为不同的等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到高层,逐一解决,为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服务。再次,制定激励机制,宣传、号召和鼓励教师广泛参与工会的各种活动中,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网络,让教职工参与学校及工会的发展与建设决策中,共同推进学校的发展。
5)组织协同机制,完善系统化的服务体系。随着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数量也越来越多,高校教职工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职称岗位等都存在着差异,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这就需要工会的服务体系具备差异性特点,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服务体系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工会、教职工、外部组织、社会、政府部门等各个主体。在这个系统体系中,不仅要依靠高校工会的自身力量,更要借助高校、政府部门、社会等力量的协同参与,在合作共赢和互信互助的指引下,进行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形成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的内外部大格局,以此达到为高校教职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差异化服务,促进高校工会队伍建设。
高校工会建设可以提高高校教职工参与工会活动的积极性,使教职工能够从中缓解工作压力、扩大交际范围,高校工会要积极引导教职工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教职工的心理疏导,积极引导教职工平衡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关系,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教职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高校建设中,改变过去将其作为管理客体的被动局面,使之成为校园治理的合作伙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