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琪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社会发展的变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将这一文化血脉代代延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丰富,数量庞大,就像一座无形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但又因为非遗传承的特性,若不得到及时的保护,难免遭遇消亡的境遇。以往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措施以政府为主导,国家事业经费支持为主。但是,这种保护方式过于单一化,并且与大众生活有较大距离,这种脱离大众视野的非遗保护之路异常艰辛。提到“非遗”,很多人会觉得其存在于乡村原野,而且通过口传心授进行传承,是远离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如何让“非遗”贴近人们生活,并用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近年来,“博物馆+非遗”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逐渐推广开来,将博物馆作为研究、展示非遗的平台,让大众可以在博物馆中直观认识非遗文化的发展。博物馆中,以非遗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也成为热点。相比博物馆中以图片、文物展示非遗文化的方式不同,文创产品类型多样,以非遗文化为精神内核,融入时尚创意,涉及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坚守传统,融合创新,以非遗文化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美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让大众能通过文创产品感悟非遗文化,品味生活美学。非遗文创产品采用的这种“生产性保护”,解决了开发利用和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强调从文化生产角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的方法,既强调继承性,又重视发展性:既强调精神性,又重视实践性、经济性:既强调外在保护,又重视自我发展”[1],让非遗文化永葆生命活力。
国内一些知名博物馆对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做出了积极探索。2020年中秋佳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就推出了月饼礼盒——“月满金沙”,在黑色饼皮上点缀着由金陵金箔锤制而成的6种金沙最具特色的文物造型。有2500多年的生产历史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金沙遗址博物馆别出心裁,运用食品装饰级金陵金箔装点月饼,将馆藏文物生动活化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更有趣的是,购买的观众可以用小镊子将饼皮上的文物形象金箔轻轻揭下,小心粘贴在随月饼附赠的探秘金沙珍藏卡上,完成了一次将“文物带回家”的过程,并且体会到亲手制作的快乐。
获得2020成都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金奖的“非遗文创”系列,也是将有1700多年历史的成都银花丝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美相融合,制作出别具风情的耳环、项链等首饰,它们都是以纯手工制作,并且能够满足日常佩戴。特别是以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石犀为原型设计的银花丝胸针,造型憨态可掬,整体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展现出工匠精湛的银花丝制作水平,让这一面临失传的非遗技艺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引人注目的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的立体展示,展现了新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观众参观时,充满民族风情的服饰让他们目不暇接。进入文创馆,运用艾德莱斯制作工艺做成的色彩艳丽、设计时尚的丝巾,在模特的展示下,立马吸引住观众的目光。有2000多年历史的艾德莱斯制作工艺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21世纪最后的丝绸手工制作工艺”,这一与丝绸之路历史一样悠久的古老技艺,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迸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在丝巾外包装背后有对艾德莱斯的详细介绍,让观众能在打开丝巾外包装的同时进一步了这一传统手工艺。
在政策支持下,博物馆非遗文创产业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非遗文创产品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同质化严重,一提起文创产品,大多数人会想到的都是明信片、冰箱贴、钥匙扣,品种单一,缺乏创意;第二,跟风现象严重,一旦有博物馆开发了某款爆款的文创产品,就会有其他博物馆跟风,同样的文创产品立马涌现,让人审美疲劳;第三,缺乏文化内涵,没有结合本馆文物特色和非遗技艺特点,只是简单的印制logo、文物图片等在文创产品上,没有对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第四,风格老旧,不太贴近生活。据调查,文创产品的购买者中,70%以上是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购买的文创产品价格60%集中在100元以下,也就是说,年轻人是文创产品的购买主力,他们追求的是时尚、潮流、更具个性、更加实用的文创产品;第五,宣传推广途径单一,急需更广泛、便利的营销平台。这些短板制约了很多非遗文创产品的健康发展。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凝聚生活美学,注重实用性,紧随潮流,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才能激发出活力,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坚持用母语表达,中华文化识别度强”[2]的优秀文创产品才能立稳脚步。
在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领头羊故宫博物院进行研究之后,笔者总结出一些经验,希望能运用到其他博物馆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中去:
博物馆的重要职责就是传播文化。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开发文创产品的创意来源。只有通过专家学者对本馆馆藏文物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提取出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才能赋予文创产品灵魂,在品种繁多的文创产品中独树一帜。将非遗与博物馆自身文化有机结合,开发出有文化传播功能的文创产品,更能向大众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展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特色。
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千篇一律的文创产品显然不能满足其需求。而非遗技艺凝聚着人类智慧和匠心,很多非遗产品制作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可是不能忽视的是,很多非遗产品原料贵重,制作耗时较长,因此价格昂贵,且实用性不强,以工艺品形式出现的比较普遍。将非遗作为一个元素,与文创产品有机融合,既可以降低其成本,又可以充分运用在大众生活中,如服饰、瓷器、文具、节庆用品等等,让大众潜移默化地晕染非遗文化的气息。这样可以借助非遗文创产品引导生活美学,创造更具品质的生活环境。
因受制度的制约,仅依靠文博单位自己的力量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局限性很大。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的参与,博物馆可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社会单位进行合作,共同研发文创产品。同时还要严格把关,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和监督,保证产品不偏离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核,产品质量有所保证。博物馆还可以采取授权的方式,跨界合作,利用博物馆和授权单位在资源、设计、市场等方面各自的优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创意”是文创产品“出圈”的法宝,博物馆还可以举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吸引各领域设计师的参与,鼓励他们加入非遗元素,将获奖的作品包装量产,打破博物馆自身在设计理念、设计人员上的局限。
市场是检验产品是否成功的标准。现在的文创产品的消费者绝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喜爱更具有创意的、个性化的、潮流的文创产品。而非遗的特性使其往往脱节于时代发展,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因此,根植于传统非遗文化,紧扣流行文化,寻找时尚与传统的契合点,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应该思考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多引入年轻设计师,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创新环境,为产品设计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同时,还要注意价格的制定。当下年轻人对“伴手礼”的价格认同普遍在10-80元间,平价又有设计感的文创产品更能被他们接受。
有别于以往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非遗文创产品营销环境应该凸显传统文化内涵,因此博物馆还应重视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服务意识,建立与博物馆非遗文化相适应的文创产品营销场所。例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就将原来古寺庙的西方丈建筑改建为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创馆,三重四合院式,古典雅致,与草堂川西园林交相辉映。并且文创馆位于整个参观过程的终点附近,内设有茶歇,让观众可以在参观尾声进入其中选购心仪的文创产品带回家,还可以休息品茶。除此之外,只单纯的在博物馆固定场所售卖非遗文创产品的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应该开展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方式进行宣传,也可以在线上多个平台提供文创产品供选购,满足观众随时随地就可以购买到文创产品的心愿。
非遗文创产品是传统与时尚碰撞的火花,是让历史文化“潮起来”的勇敢尝试。它能让活态的、流动的非遗文化以生动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焕发出新的活力。博物馆应该行动起来,努力研发出更实用、更具艺术性、趣味性的非遗文创产品,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