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娟
(宁夏石嘴山市文物管理所,宁夏 石嘴山 753000)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最北端,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早建立的直辖地级市,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在4万年-1.5万年前,石嘴山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先后有荤粥、鬼方、猃狁、戎、匈奴、突厥、吐谷浑、吐蕃、鲜卑、党项、蒙古等民族和部落在这里生活过,创造了大量的优秀历史文化。境内有距今十万年至一百万年、第四纪“就地埋藏”的哺乳动物化石群;有距今三千年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处;有秦汉前后北方游牧民族凿刻的数以千计的岩画;有秦代修筑的“浑怀障”;有距今千年西夏王朝时期的省嵬城、昊王离宫遗址;有明代修筑的旧北长城、北长城;有清代慈禧太后御题“钦赐护国寿福禅寺”(武当庙)等史前、历史文物组成的璀璨历史画卷。
省嵬城位于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境内的省嵬村,东距黄河10公里,西北距贺兰山10公里,是西夏时期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于1024年前后修筑的,曾是西夏时期的军屯仓库古城,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现存古城遗址明显,但城墙已经颓圮,城中已被开垦成平地,一条水渠贯穿南北。城址略呈方形,面积36万平方米,城墙为黄土夯筑,残墙高2-4米、基宽13米,北墙长588米、南墙长587米、东墙长593米、西墙长590米。整个城墙断断续续,但地基还比较完整,每50米即有城台(烽火台)遗址一座。南墙有一座城门,城门仅有一个门道。在靠近西城墙约10米处有一个烽火台比较完整,高约5米,宽10余米,其地基下有一个1平方米的洞穴,洞口荆棘密布,此洞很深,而且暗道相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宁夏博物馆先后对省嵬城遗址进行了3次较系统的挖掘,并对南城门进行了清理。发现了大量古币和门钉、铁片、兽吻、瓷器、人头像和铜铁器,还出土了一件瓷制秃发人头像,弥足珍贵。出土文物中除了南城门遗址发现有少量砖瓦碎片等建筑材料外,全城很少发现有砖瓦碎片,表明城内绝大部分为土建筑。省嵬城的建筑体现了党项族的习俗,所有的城墙和建筑,都不用砖和瓦,墙是用黄土夯筑而成,房屋顶是用泥覆盖,屋四周也用土夯筑为墙。出土文物中有木炭和许多兽骨,以骆驼、牛、羊、马的骨头为最多,说明西夏早期经济是以畜牧业为主的。
从考古和历史研究角度来看,省嵬城是宁夏尚存的唯一一座有比较完整城郭的西夏古城遗址,对西夏政治、经济、历史与西夏文化的传播和演变等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2013年3月5日,国务院核定省嵬城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沟西夏遗址位于石嘴山市境平罗县城西南45公里的大水沟沟口两侧,南北老百姓称之为“穆桂英点将台”。据专家考证,大水沟西夏遗址为西夏时期李元昊离宫遗址。遗址下方曾多次出土过西夏窖藏钱币和大量的西夏砖、瓦等建筑构件。鸱吻、瓦当和滴水等建筑残件及西夏和宋代钱币。
大西峰沟西夏遗址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大西峰沟内,面积约7000平方米,依山势开辟为3个石砌阶式平台。面沟处以块石砌为直壁,地面散布筒瓦、板瓦、青砖等建筑材料。2005年9月15日,大西峰沟西夏遗址被公布为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沟题刻位于大水沟内上庙遗址后的石壁上,原有题刻四通,均为阴刻竖行,现仅存两通。第一方题刻,高46厘米,宽62厘米,距地表7米,第二通题刻位于第一通西6米处,下距地表24米。2005年9月15日,大水沟题刻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干沟题刻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镇常胜村西5公里的干沟内,是一座石窟寺石刻。题刻刻于明代沟内西侧石壁上,刻面高84厘米,宽55厘米,四周有界栏线,字体为楷书。字迹清晰工整,题刻刻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阴刻竖行记录了在此新设宁靖外口关墙和烽火台一座的事宜,以及守备人员名单19人,保存较好。2005年9月15日,干沟题刻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干沟墓群位于大武口区潮湖村西北12公里处,归德沟内的沟北台地上,有墓葬7座。从已暴露的墓室看,墓室长2-4米,宽1.5-2米。四壁以平直的石板树立砌筑。未暴露墓室的以石块堆成墓冢。因未发掘,年代不明。
三道坎墓群位于大武口区潮湖村西北8公里处,归德沟内的沟北台地上,有5座以石板砌筑的墓葬。暴露的墓室长2-3米,宽1.5-2米。四壁以薄平的石板垒砌,未暴露墓室的以石块堆成墓冢。因未发掘,年代不明。
昊王渠又名李王渠,是西夏王李元昊在位时修建的以黄河水为水源的渠道。昊王渠起自青铜峡峡口,自崇岗镇暖泉村进入平罗境内,沿贺兰山东麓向北,经崇岗镇的长青村、崇岗村、长胜村、潮湖村等地进入石嘴山大武口境内,全长35公里。平罗境内的这段遗址,有些地方已被风沙填为平地,有些地段已被开垦为农田。其中崇岗镇暖泉村至长青村3-5公里保存较好。渠形、渠堤、渠底清晰可辨别,渠堤尚完好。2005年9月15日,昊王渠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宝藏,是石嘴山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我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遗址保护工作。2007年至2011年间,我市开展并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5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长城分布32个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保护点109处。2013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启动,通过对738家国有单位的调查摸底,反馈有文物收藏或疑似有文物收藏的单位共计7家,合计藏品数量2000余件(套)。为保护好丰富的文物资源,我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不断提高遗址保护工作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先后设立了石嘴山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等专职保护管理机构;积极构建文物安全管理体系,逐级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建立文物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破坏、人为破坏、管理相对薄弱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不够等诸多问题。下一步,将通过设立遗址保护界碑、选择重点地段开展抢救性加固修缮,加强重要区域保护设施建设,聘请遗址保护管护员,在博物馆开展遗址图片展及开展遗址宣传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石嘴山遗址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