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集粹

2021-04-14 23:49
乡音 2021年2期
关键词:柴禾花脸评剧

【 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 】

不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设时期,毛泽东都是勤俭节约的典范。毛泽东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身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的饮食可谓简单随意,一日两餐或三餐,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吃饭时不小心掉到桌面上的饭粒,他都一粒粒夹起,送到口中,从不浪费。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群众生活还有一些困难,我吃那么好,心里不安呀。我吃的饭菜很好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该多好。”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 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也打了54 个补丁。

厉行勤俭节约,周恩来总理也是榜样。他的饮食同样清淡,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也要马上捡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摘自《浙江老年报》)

【 苏章断案 】

汉顺帝某年,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他在审理积案的时候,发现大贪污犯清河太守,正是他以前最要好的朋友。

一天晚上,苏章备下酒菜,请来那位老朋友。二人一边喝酒,一边畅叙旧情,十分快乐。这位清河太守的心里,原来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摸不透苏章对自己的罪行采取什么态度,这下好像石头落了地。他长吁一口气,得意地说:“人家头上只有一顶青天,唯独我头上有两顶青天啊!”苏章正色道:“今晚我请你喝酒是聊尽私人旧谊;明天冀州刺史开堂审案,却是执行公理王法。”

第二天,苏章正式开堂,对这个清河太守判刑定罪。此之谓:“先尽私情,再了公事。”

(摘自《燕赵老年报》李宏/文)

【 曹植说疫 】

217 年冬,一场严峻的疫情在东汉的疆域里大肆蔓延开来。到底有多严峻?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这样记载:“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正好印证了《说文解字》的定义:“疫,民皆疾也。”

著名的文学团体“建安七子”,竟有五人死于这场大疫。当时,谣言四起,有人就说,这是鬼神所为。于是,民众信以为真,在门上悬挂符箓,以期镇宅抗疫。曹植觉得这种行为非常“可笑”,并指出:“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此说虽然不尽“科学”,但朴素唯物的倾向已够难能可贵了。

(摘自《今晚报》赵赶秋/文)

【 谁创造完善了评剧花脸老生唱腔 】

1953 年,以贺龙为总团长的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当时中国评剧院小白玉霜、魏荣元在朝慰问演出《秦香莲》,魏荣元饰演的包拯(花脸行)的唱腔,基本上套用京剧。贺龙看戏后对魏荣元说:为何不像评剧唱腔?遂给他个任务:创造完善评剧花腔唱腔。

魏荣元(1923-1976),唐山市丰润区紫草坞村人,评剧净行名家。从1953 年从朝鲜回国后,他借鉴京剧花脸唱腔特点,结合评剧音乐旋律和音色特点,创造完善了评剧花脸声腔艺术,并在调式上进行了大的调动,创造了〔新流水板〕。1954 年他与小白玉霜再合演《秦香莲》时,唱到“与驸马打坐开封堂上,听我把从前事细说端详”这段花脸唱腔时,巧妙创新于评剧,〔二六〕板又吸收了京剧和河北梆子的音律,从而发展了评剧〔二六〕板式,且充分保持了评剧〔二六〕板式稳健大方的特长。“开封堂上”一句加强鼻音和脑后音,强调亮音,行腔刚毅,突出包拯正义严明、刚直不阿的性格。“细说端详”一句,是从京列〔西皮原板〕和河北梆子旋律演化而来,“端详”二字显示出气势磅礴,庄重威严。同时,魏荣元对评剧老生唱腔也多有创新,如他在现代戏中饰演老生行当创造的〔新流水板〕,即是吸收京剧〔流水板〕并揉进其他剧种旋律的独创之作。

(摘自王德彰著《谈戏说史》)

【 [啄木鸟]“柴火”不写“柴禾” 】

读报刊,常见将“柴火”写为“柴禾”的情况。如说“以前农村家家烧柴禾做饭”“小时候我常去地里拾柴禾”。“柴禾”是错用,应是“柴火”。

“柴火”是名词,指的是做燃料用的树枝、秫秸、稻秆、杂草等。“柴火”中的“火”字不读第三声,而读轻声。而“禾”指庄稼的幼苗,如“锄禾日当午”。禾苗不宜当柴烧,“柴禾”不组词。一些作者之所以写作“柴禾”而不写“柴火”,可能是对“火”字的含义了解不全。“火”字有多个义项,除常用的指物体燃烧的光焰以及枪炮弹药、发怒、紧急、兴旺等外,还当“焚烧”讲,《礼记·王制》有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从这个含义来讲,写为“柴火”才合词意。

(史 介)

猜你喜欢
柴禾花脸评剧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花灯和花脸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有猫如弟
母亲的柴禾
消失的柴禾垛
花脸一朵朵
农家柴禾垛,乡间的一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