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星,魏宝华
(1.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均收入水平和民生事业上收效显著。但与此同时引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了社会亟需解决的某些不平等问题。学习研究《反杜林论》这部详细论述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经典文献,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面临的平等难题十分必要。深入解读和发掘恩格斯的平等观,不仅能够从其平等论述中汲取思想要义,而且能够辨析西方价值观念的错误本质,为当前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启示和理论指导。
在恩格斯看来,平等本身隶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对此,他在《反杜林论》中论述道:平等“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1]484-485。所以,恩格斯在论战中用整整七段来叙述平等观念从原始公社时期到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的转变历程,以证明不同历史时期反映着不同的平等内容,其内容与形式是随历史的发展而改变的。在原始公社时期,平等限定的是公社内部成员们的地位平等,相反,妇女、外地人以及奴隶无法享有平等社会地位的待遇,由于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生存能力和抗击天灾能力十分薄弱,这就注定原始社会的平等观念在内容上是相当狭隘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平等仅限于同等阶级内部的特权平等,不同阶级之间在外人看来是毫无平等而言的。此外,由于私有制度的出现,不平等变为了奴隶社会时期的一种常态化表现,那时人们关注不平等的内容要比平等要求多得多,而奴隶仅存的平等权利在这种历史状况下已是岌岌可危。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早期的平等要求是获取平等的竞争机会和消灭封建的贵族特权,但在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不再对平等的字眼产生任何兴趣,其平等要求虽以法律平等、等价交换等方式表达,但这些方式只是资产阶级无条件的榨取剩余价值和破坏平等原则的遮丑布。总之,按照历史顺序和现今结果来看,都不难发现平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其归根到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恩格斯认为,平等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下社会经济状况的外在表现。针对这一观点,他在《反杜林论》中清晰地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470。因而,每一历史阶段的平等观念都与所处时代的经济关系相联系,而各个时代的经济关系又同时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状况必须由生产力所引导,并且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平等观念的表现程度。例如,在物质匮乏的原始社会,平等观念反映的是人人共同劳动,劳动成果平等分配的质朴观念,但随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平等观念的内容逐渐开始转变,平等涉及的范围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原始社会的平等观是与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以生产力为具体切入点着重考证了每个社会形态的受剥削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因而从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反映出人们之间的平等状况。当生产力没有到达相应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时,就会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而这种矛盾一旦演化成政治、经济上的矛盾,人类实现平等的要求定会受到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的阻碍作用。所以,恩格斯认为平等问题只有深入社会的经济状况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答。平等作为一种观念的体现,归根到底反映的是社会的经济状况以及群体之间的利益状态,只有当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平等观念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反复强调,“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1]484所以,只有在消灭阶级本身的时候,平等的实质意义才可以真正体现,只要社会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差别,无产阶级自身的平等要求就不会实现。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逐渐被其颁布的法律所固定下来,但是这种平等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它仅仅是形式上的、虚假的平等。由于市民阶级经济制度导致劳动剥削、阶级矛盾的不平等事实证明,他们的平等要求是与最初的平等宗旨是相背离的。首先,近代资产阶级所要求的平等是在承认阶级差别的前提下所提出来的。其次,雇佣制掩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厂主对雇佣工人劳动力的残酷剥削,尤其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付出与资本家的收获是不平等的,而无产阶级只能在劳动中被动性的接受资本家提出的不平等要求。最后,由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导致的贫困积累直接造成受剥削者平等机会的降低,而不平等的绝对控制权又掌握在对生产资料占为己有的资本家手中,这样交换主体的实际情况就不是平等的了。总而言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完整论述了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产生和确立的过程,客观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一系列的不平等现象,以此说明其平等内容对于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来说都是十分荒谬的。
针对杜林平等对象的批判。恩格斯指出,杜林是通过采用无任何属性的意志等同的二人来构建最简单的社会关系的,然后将互不提出要求的规则强加于这两个人,最后得出他的平等论断,这样道德和法的关系也从这两个人身上体现出来了。根据杜林的这两个人,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两个人身上的除了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于是,他们当然是‘完全平等’了”[1]475。事实上,平等应当重点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是杜林的平等对象却是毫无关联的丧失活动准则的两个人。从人的现实性和社会性角度看,现实的人必须存在性别关系才能使社会长期繁衍下去,并且这两个人的智力、体力、能力等方面在社会环境中也会产生差别。这就证明杜林玄想出抽象的两个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忽视了人的先天性差异和社会交往的作用,同时他将构想的“二人平等模式”强制性地掺进社会生活领域。可是说穿了,这种模式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起任何作用,这种结果只能是消灭多样性的人际关系。
针对杜林研究平等方法的批判。恩格斯揭示出杜林对平等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致力于先验的、抽象的分析方法。恩格斯通过对杜林研究方法的具体分析,鲜明地指出“这不过是过去有人爱用的意识形态的或者也称为先验主义的方法的另一种说法”[1]473。这种方法就是用事物的概念去推导事物自身的规律、性质以及特征,故而虚构出绝对理想状态下的平等关系。所以,运用先验的研究方法不仅不能准确的表达人们的实际状态,更无助于解释现实世界出现的种种不平等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颠倒、割裂对象与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走向唯心主义的境地。相反,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杜林的先验论进行了彻底批判,科学指出了杜林对平等关系的非理性构想,强调分析平等问题必须回到现实世界中,而不是以事物概念的形式去推导客观的社会现实。正因如此,恩格斯才在《反杜林论》中重点说明了杜林平等谬论的哲学基础是先验的、唯心的思想,以此在方法论上使杜林的平等学说无立足之地。恩格斯在探析平等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以往社会的平等要求并不是单一性的要求,而是关联性的、多样性的要求。所以,平等内容不是依据抽象的分析方法决定的,而是根据现实人的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针对杜林平等内容的批判。首先,杜林认为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暴力作用的使然。他指出:“两个意志中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这样做了,并以暴力来实现他的要求,那就产生了非正义的状态”[1]476。可在恩格斯看来,不平等和非正义的原因根本不是暴力的作用,而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杜林殊不知占有生产资料不同的人在不需要暴力出场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产生不平等状态,而暴力造成的不平等状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已。其次,杜林还对其理论缺陷进行了相关的话语补充,但这些“自相矛盾”的话语致使他连续陷入到三个退却当中。三种退却包括:家长与儿童在生理上的不平等;仅具备人性的人和带有兽性的人在道德上的不平等;还有人们在精神、文化上的不平等。然而,杜林的诡辩丝毫没有贴近社会实际,他虽承认人在生理素质上产生的差异,但却将这种差异限定在“第三领域”,即未成年人的领域,并且还固执地认为两个家长在意志和生理上是不存在差距的。由此推断出杜林缺乏对现实社会和人本身的实际考察,所以导致他的理论一旦触及到现实就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此同时,恩格斯披露了杜林将某些人机械的规定为具有绝对人性的错误观点,这样他就可以利用完全具备人性的一些人来支撑“道德平等”的论点,使得品德高尚的好人任意行使审判恶人的职权,但又不会违背道德。至此,恩格斯深刻阐明:“如果两个人‘在道德上不平等’,那么平等也就完结了”[1]478。最后,杜林想在“经济公社”中实行他的“等量劳动”的分配原则,该原则就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所以劳动6 小时,就应该得到同样体现6 个劳动小时的货币量”[2]323,并且这种劳动“只要它花费时间和力量,都可以看做劳动消耗”[2]322。这样杜林的“分配平等”就搭建起来了,由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造成的不平等就被废除了。可是,恩格斯指出,杜林在忽视社会成员生产不同数量的物品情况下而给予他们相同的工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社会自身无法获得积累。由此可见,杜林的“分配原则”是十分混乱的,这种原则剥夺了社会进步的职能。
恩格斯平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重要价值体现,这一平等思想的阐述既强化了人民对平等问题的正确认识,又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平等观,并且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上都充分彰显出恩格斯在平等论述方面的思想伟力。一方面,针对历史上杜林平等言论的攻击,恩格斯从研究平等的方法上对杜林的平等本质进行批判,以揭示杜林是在先验的方法上得出的平等理论,其根本用意是想消解阶级矛盾和模糊历史条件,从而持续掌控资产阶级的平等话语权。通过恩格斯对平等的详细阐述,致使那些认作平等是永恒概念的人无力反驳,继而从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提供了有力的话语支撑,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理论上重新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正轨。另一方面,针对现实西方价值理论的挑战,恩格斯早在论述资产阶级平等观念的时候就已经论证其平等仅仅是形式上的虚假平等,还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出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的错误逻辑。所以,发掘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平等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西方价值观念的迷惑性和危害性,更有助于查找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与现实逻辑的内在矛盾。恩格斯的平等思想既是马克思平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重要支撑。
恩格斯平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的重中之重,该思想是其在客观现实的论证中和对以往历史的分析中所得出的,这一思想成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摆在了重要战略位置上,其中“平等”一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平等问题的现实关照,而且体现了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恩格斯平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体现,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和我国维护平等的社会秩序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首先,关于平等观念是一定经济状况的反映这一深刻思想,能够启示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生活上的便利,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分享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其次,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平等要求方面的论断,能够启示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时刻警惕西方社会思潮的渗入,坚决抵制和批判西方各种错误思潮,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平等观念的认同感。最后,依据平等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认清相对平等与绝对平等之间的界限,防止平均主义的思想在社会蔓延。总而言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始终以恩格斯的平等理论为依托,从而达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共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在民生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不平等现象,这些不平等现象大多涉及收入、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刻分析这些不平等现象,可以发现这些不平等问题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通过恩格斯对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能够启示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矛盾的前提,更是解决不平等的基础。当前,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现状致使人们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想要促进社会的平等、公正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平等最终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3]恩格斯认为,每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都是具体的,每个历史阶段的经济关系都是客观现实的,这就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平等内容。故而他一再强调,平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经济状况的现实反映,所以审视平等问题还应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深水区,必须摒弃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充分汲取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切有益成果,这样才能夯实平等的物质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观点的科学阐述为我国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他的平等论断鞭策着我们不断追求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念,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继而让不平等现象缩减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