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林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3)
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于1964 年4 月20 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发表,立刻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这是国家主流媒体首次对大庆石油会战的公开报道,也是首次提出“大庆精神”这个红色文化概念。袁木、范荣康采写的这篇长篇通讯内涵丰富,写作方法灵动鲜活,是对大庆精神“文化意蕴”的原创式的解读和说明,许多人是从这篇通讯中获得了对大庆精神思想文化内涵的“本初意象”。这篇通讯无论是在大庆精神的宣传教育史上,还是在大庆精神的学术研究史上都具有开篇的意义。深入细致地研究这篇通讯的历史贡献和写作方法,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大庆精神,更深入地开展对大庆精神的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通讯的第一个贡献是运用提出“大庆精神”这样一个红色精神概念的方法,确立大庆石油会战历史时期在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要地位。回顾我们党百年辉煌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中看到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个惯例——用一种“精神指代”的方法,来完成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地位的确认。其中最典型是我们党提出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完成了对“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的重要历史地位的确认。我们党是一个最愿意最经常最鲜活生动讲“自己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那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愿意讲“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精神”一词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或者也可以这样问,我们一直在讲的“精神”到底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是从自己辉煌的历史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具有“精神密码”的意义。这些“精神密码”会告诉人们为什么能胜利地走到了今天,我们胜利地走过来的“根本理由”是什么。我们读懂了这些“精神密码”才找到了如何向前走的“精神坐标”。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对“自己的精神”要常讲常新,就是因为我们什么时候都应该知道我们是从哪走来,又要向哪走去。“大庆精神”这个红色精神概念的提出就使“大庆石油会战历史时期”获得了重要历史地位的确认,关于这一点在这篇通讯发表的较长时期内并未得到人们清楚的觉察。这需要一个“历史发酵期”。这个“历史发酵期”的完成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第一个历史节点是1964 年2 月中共中央发出的《中央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油田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即中发(1964)78 号文件。这个文件肯定了大庆经验的普遍意义。第二个历史节点是1981 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发(1981)47 号文件,即《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这个文件对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的表述给予了肯定。第三个历史节点是《人民日报》为了纪念建党90 周年,设立了“寻根栏目”,深刻地阐述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首次把大庆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并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这是对大庆精神新的历史价值定位,同时也标志着“大庆石油会战历史时期”重要历史地位得到普遍认可。
这篇通讯的第二个历史贡献是对“大庆精神”作了三个明确的定位。这三个定位对于我们研究大庆精神具有“思想边界”和“学术规范”的意义,值得我们予以认真地讨论。
第一个定位是从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生长史的视角,给大庆精神作出了“红色身份”的定位。这个“红色身份”的定位是从大庆精神对延安精神传承的视角来阐述的。这篇通讯指出:“没有经受过革命战争洗礼和艰苦岁月考验的年轻人说,到了大庆,更懂得了什么叫做革命。身经百战的将军们,赞誉大庆人‘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在延安度过多年革命生涯的老同志,怀着无限欣喜的心情说:到了大庆,好像又回到了延安,看到了延安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大庆精神是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鲜活传承。在延安时期毛主席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八作风”,那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艰苦的大庆石油会战中大庆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实现了人民解放军“三八作风”的时代化和具体化,形成了以“三老四严”和“四个一样”为基本内容的大庆作风。1945 年7 月,为巩固民族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 名国民参政员访问延安。虽然只有5 天时间,但中共领导人的朴实稳重,红色延安的民主祥和让黄炎培不禁感慨:“延安5 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当年在延安窑洞里形成的让黄炎培叹服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大庆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实现了“延安窑洞精神”的时代化和具体化,形成了“干打垒精神”。当年在延安形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在大庆石油会战中鲜活地传承为“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路线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具体化为“两论”起家和“两分法”前进。在延安时期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具体化为以“三个面向”和“五到现场”为核心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延安精神是大庆精神活的灵魂,大庆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时代化、具体化和鲜活化。大庆精神的每一个细节中都闪现着延安精神的迷人的光彩。
第二个定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给大庆精神作出了“哲学品格”的定位。这个定位集中地说明了大庆精神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主动创造历史的精神。为了说明大庆精神是人民群众主动创造历史的精神,这篇通讯在开头部分就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幅大庆石油会战的“鸟瞰图”。这幅“鸟瞰图”叙述了大庆石油会战的两个遭遇:遭遇了风雨、遭遇了严寒。这两个遭遇说明了这是一场没有城市依托的野外会战。但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一片荒原的篝火旁却涌现出许多工人捧着“两论”学习的场景。从两个遭遇和一片篝火的场景中,作者概括了大庆人的品格。那就是他们“深深懂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个革命传统的伟大意义,心甘情愿地吃大苦,耐大劳,临危不惧,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能把这些看做是光荣,是幸福!这,不正是大庆人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吗?”大庆精神是在人民群众主动创造历史中磨练出来的精神,对于这一点,在余秋里后来的回忆录中也有过清楚的叙述。他认为大庆精神是靠“三讲”“五鼓”“一个始终”打造出来的。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必须革命化。革命化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广大职工的头脑,讲人的作用,讲阶级觉悟,讲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革命干劲和革命风格。”他说:“高度的革命精神必须与严格的科学精神相结合。要把人的革命干劲鼓到科学研究上去,鼓到搞第一性资料上去,鼓到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上去,鼓到扎扎实实的工作上去,鼓到生产上去。”他还说:“现代化企业要认真发动群众。大庆石油会战本身就是大规模发动群众,以搞好生产为目的,充分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始终保持这旺盛的士气。”在作者勾勒完这个“鸟瞰图”之后又浓墨重彩地推出一幅“特写”,那就是对铁人王进喜的一些感人事迹的描写。主要是紧紧抓住铁人王进喜的三个精彩点来叙述。一个精彩点是铁人王进喜下了火车三句话的描写;一个是铁人王进喜的“三个经典故事”的描写;再一个是井场房东赵大娘赞誉王进喜是“铁人”的描写。通过这三个精彩点把铁人王进喜主动创造历史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幅“鸟瞰图”和一幅“特写图”就给大庆精神作出了清楚的“哲学品格”的定位。
第三个定位是从历史过程的视角,给大庆精神作出了“实践根源”的定位。这个定位强调了大庆精神是大庆石油会战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精神。精神是人的内在世界的“外在表现”,精神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的产物。这样的学术观点袁木、范荣康两位作者在这篇通讯中是一直坚持的。袁木、范荣康是两位资深的记者。袁木,1927 年生于江苏兴化县。1946 年秋至1948 年7 月在复旦大学学习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1964 年他以新华社对外部、国内部的副组长的身份参与这篇通讯的写作。范荣康,原名梁达,生于1930年,江苏南通人,1946 年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 年12 月参加革命工作。建国后,历任重庆《新华日报》记者、工业组组长,1952 年12 月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历任《人民日报》记者、编辑、评论部主任、副总编辑。他们对大庆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根据孙宝范的回忆,这篇通讯一开始的篇名是《大庆人大庆精神》,后来经过作者反复地斟酌最终定稿为《大庆精神大庆人》。从这个篇名的仔细斟酌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两位作者对大庆精神宣传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的坚持。大庆精神是大庆人在大庆石油会战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人生态度、哲学智慧、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庆石油会战是大庆精神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三个贡献是这篇通讯为年轻的共和国留下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清明上河图”。我们知道有一幅北宋著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12 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同样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也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清明上河图”。尽管两部作品所使用的表现“材料”是不一样的,一个使用的是绘画的“线条”,另一个使用的是叙述的“文字”,但细细观察,二者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也正是有了这些相似之处,我们才把这个长篇通讯称之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清明上河图”,两个作品之间的第一个相似之处是都采用了“散点透视构图法”这样的表现手法。张择端的风俗画作品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光,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风貌。全卷总计画有人物500 余,牲畜50 余,船只、车轿各20 余,安排得有条不紊,各得其所,并富有戏剧性。袁木、范荣康的长篇通讯作品也是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严谨细致的笔法展现了大庆石油会战雄浑壮阔的历史风貌。全篇总计刻画了勤劳、诚实、忘我地投身于自己工作岗位上具有特定时代特定的“英雄气质”的人物28 人,这些人物错落有致、生动鲜活、可爱可亲的一个一个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他们的故事就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历史。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但他们的人格深处都有着共同的“金子一样”的品格。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两部作品都是依靠细节把握了历史本身的真实性。《清明上河图》是用细节描绘出来当时汴京社会的真实。绘画中的每一个细节作者都是用心的。画里人物个头虽然小,但他们的动作串联起来像是一出精彩的话剧。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可以说通篇都是细节。这篇作品正是通过方永华“捞岩心”的细节、蔡升“万里测温”的细节、“五毫米见精神”的细节、支部书记李安政“查铺盖被”细节等等构成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写真画”。我们读懂作品中的这些细节就理解了什么是大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