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重大意义和理论特征*

2021-04-14 21:36范玉显
新疆社科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学特色理论

范玉显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时代课题。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等社会学相关内容的系列重要讲话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担当着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使命和实践任务,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基本问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创性和发展性的理论特征,为中国社会学发展树立了典范、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明确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建设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是古今中外融合发展的思想成果、理论体系、文化宝库,具有古今贯通、中西会通、理实融通的鲜明特征。中国社会学既有历史上源自本土的荀子群学等学科元典,有着相对独立、绵延不断的学科史,又借鉴了西方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技术,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传统,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了一系列西方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逐渐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新时代重大主题相契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学术理论定位和学科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学,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社会学的使命任务。

(一)坚持古今中外融会贯通,扎根实践,凸显特色,坚定学科理论自信

中国本来就有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后者只是中国社会学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③即便从现代社会学所谓的学科意义来讲,在西方学术话语强势、理论话语强势背景下,中国社会学也已经走出了一条由“社会学在中国”逐步转向“中国的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路径。同样地,“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绝对不是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也不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而是经过古今贯通与中西会通后形成的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全部,当今的中国社会学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④所以,中国社会学应该有足够的学科自信,尤其是应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思想指导和基础框架之下积极构建原创话语体系、基础理论体系,勇于拓展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不断取得中国社会学乃至国际社会学研究领域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原创成果,掌握学术话语权,这既是一个重要的学科认知和文化心态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实践和现实任务。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中国社会学要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持续推动继承性创新、自主性创新、原创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转化性创新、协同性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活动的取消,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支持和推动下其迅速恢复与重建,逐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再到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首次提出和专门强调,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知识体系,中国社会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坚守中不断突破,在社会实践中创新理论、阐发义理,由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推动实践革新。

(三)坚持站稳人民立场,传承中华文脉,担当作为出彩,激发生机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既勇立时代潮头、善解时代之问,又坚持传承中华文脉、凝聚文化共识,阐发经世致用之学问、开辟实事求是之学风,勇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命题的提出,是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际,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优势、新局面,凸显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动能、新发展活力之时,党中央提出的又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任务,广大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必有所成。广大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就是要建设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实践、中国经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学。

二、体现重大学术意义: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基本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提出有其自身形成的实践过程、思想基础和理论脉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扎根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历史过程,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民情舆情特征,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⑤这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概括凝练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精华,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发展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文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是基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而创立的新思想,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等中国社会学的时代之问,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新境界。

(一)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⑥面对如何深刻理解把握和沉着冷静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并加快完善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怎样正确回应和有效解决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六个如何”的问题,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者必须大显身手,必能大有作为。这是对新时代“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科学回答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社会学发展树立了典范。

(二)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⑧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并明确要求突出本土性、实践性、时代性,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中国特色,这是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进一步阐明,为中国社会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

“‘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⑨这是新时代“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学术发展规划,为中国社会学建设确定了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首倡者和奠基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回应和创新,为我们深刻认识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社会治理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尤其是中国社会学的概念体系、命题体系、方法论体系、价值观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建构意义、实践指导意义、学科建设意义和学术发展意义。

三、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创性和发展性

新时代有新使命,新阶段有新任务,新理论有新品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应该坚持创新发展、聚焦中国、目标导向、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等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切入点的科学研究方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科创新发展规律。⑩在这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表率,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最新实践成果,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成果。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点希望:要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品质和时代内涵。

(一)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突出理论前提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人民大众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因此,我们“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要“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研究和发展提出的价值立场要求。因为有了人民性这个最基本的价值立场贯穿始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本土性和国际性,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有效进行社会学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成果。

(二)科学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首要理论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灵活运用和丰富发展,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在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把握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研究和发展提出的目标导向要求。

(三)实践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典型理论特征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而问题总是来自时代、出自实践。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凸显国情特征、解决时代课题、坚持问题导向、强调调查研究是其重要理论品质和实践要求,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中国社会学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理论来自实践,并要符合实践,要通过批判来审查、通过实践来检验,进而指导实践和实现自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因此,要立足国情、融入实践、深入调研,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有根据合情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研究和发展提出的根本方法要求。

(四)原创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鲜明理论亮点

科学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又是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是在回应和解决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时代之问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并由此彰显原创性贡献。无论是“民生建设”“中等收入群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对贫困”,还是“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抑或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享”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概念;无论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还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抑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命题,无不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原创性特征,均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原创性是中国社会学的特色和优势,“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唯有如此,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学研究和发展提出的理论建构要求。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显著理论特点

(五)发展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理论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有充分融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才具有时代性,才能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社会学研究和发展提出的学科建设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明确提出和践行了“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时代课题,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时代之问,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民生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研究方向,是将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原创性、发展性融为一体且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注 释:

③景天魁:《中国社会学崛起的历史基础》[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1~7页。

④景天魁,高和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发展100年》[J],《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2期,第33~47页。

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48页。

⑩谢志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构想》[J],《社会治理》2020年第12期,第23~28页。

猜你喜欢
社会学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