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斐 袁露露 李文涛 陈 俊 王妲妲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社会实践是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增强实践育人实效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举措、好途径和好载体。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是社会实践的特殊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1]。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状况开展了调查走访活动,先后选取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各一个城市,城市所在地的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涵盖农业、经贸、建筑、园林、会计、计算机、汽车、化工、医药等专业,采用网络问卷、纸质问卷、个别访谈交流等形式。发放问卷调查182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781份,其中,其中男生(640人)占比35.93%、女生(1141人)占比64.07%;大一学生(1010人)占比56.71%、大二(458人)占比25.72%、大三(313人)占比17.57%。
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看法,71.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关于实践目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关注、了解社区现实(73.67%)、增长见识(66.93%)学有所用(61.88%)、结交朋友(49.19%)、增强工作能力(49.02%)
关于参与形式,大学生主要选择学校安排(74.79%)、社区组织(59.57%)、自己找(53.45%)等方式69.96%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集中团队的形式,仅有18.25%选择分散团队,11.79%选择个人项目;大学生期待的社会实践活动类型是社区服务(71.36%)、社会调查(53.23%)、参观交流(58.23%);在社会实践选题方面,大学生更愿意参加的有中国传统文化(54.69%)、结合生活、工作和学习实际(51.54%)、社会热点(45.48%)、国家大政方针(41.55%)等方面的实践项目。
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35.77%认为实践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也很明显,59.12%认为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效果不明显,仅有5.11%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大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帮助是了解社会需求(33.91%)、提升人际交往能力(24.31%)、提高个人综合素质(19.15%);
关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联系实践单位(66.2%)、确定实践项目(53.45%)、组织实践团队(53.73%);大学生认为影响社会实践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不重视(62.55%)、缺乏教师指导(48.74%)、实践内容与专业毫无关联(44.86%)、活动时间太短,无法真正进入角色(45.42%)。
目前,高校、学生或是学生家长都存在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不深刻的现象。一些高校没有组织立意深远、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专业导航、成果丰硕的好项目。一些学生只重视第一课堂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考试过关”的层面,对社会实践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的家长或出于安全的考虑,或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故不愿让他们的孩子参与社会实践[2]。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深入人心,这也使得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打了折扣。
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多由共青团组织开展实施,相对缺乏专业知识的融合,难以将大学生所学知识与技术联系起来并加以应用,活动与学生的成长相关度不高,没有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无法从活动中学到知识。
一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开放式”地组织活动,没有统一的部门、管理机构负责,指导老师配备不全,激励机制不健全,社会实践团队缺乏合理安排和周密设计,形式单一,大学生的获得感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陷入了“有组织的无序性”。
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组织资源集聚能力欠缺、管理体系不全、基地建设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思想性、专业性、广泛性,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效果不明显。
为加强实践活动针对性和社会实效性,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在组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吸纳更多专业精湛的教师参与其中,加强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密切结合专业特色,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主题讲座、社会调查、科教文卫下乡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此加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探索和构建活动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长效性,是开展大学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一,完善制度设计。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学院主要领导负责,规范和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其二,建立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活动空间,是社会实践内容的基本载体[3]。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
坚持全面、全员、全程的“三全”实践格局,高校、基地、政府多方联动,注重实践的广泛性和全员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管理,精心组织,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并举的形式,着力搭建社会实践“院(系)、小分队、个人分散”三级梯队保证实践活动全面覆盖到所有大学生,使每个大学生都有参与实践活动,受到教育,增长才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