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荣
(中共廊坊市委党校,河北 廊坊 065000)
何为“典范城市”?所谓“典范”,应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群中,起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群中的标杆城市,榜样城市,理想城市。那么“典范城市”应当具有什么样的风范呢?她应当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是一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宜居之城,是一座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更是一座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城市。
5年间,廊坊市大力实施打通“断头路”、主次干道提升改造、小街巷改造等工程,进一步打通“中梗阻”、畅通“微循环”,交通从平面向立体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2017年,廊坊市启动实施11条道路、15个区段断头路打通工程。2018年,谋划启动5个区段断头路打通工程。2018年通车的外环路西南环线实现了全市外环路真正意义上的闭合。2020年5月,艺术大道下穿桥全线通车,为连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助力廊坊临空经济区发展起到了重大拉动作用。正在建设中的廊坊交通中心工程光明道上跨铁路立交桥是世界首座上跨高铁的钢桁梁桥,全长2.005千米,建成通车后,将实现光明东道和光明西道全线贯通,并成为以京沪高铁廊坊站为核心的商贸圈内最高端、最亮丽的现代化城市新样本,串起廊坊高质量发展的“金腰带”。
“十三五”期间,廊坊市立足市情,对标京津雄园林绿化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全力打造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增长极”。一座座主题鲜明、功能性突出的公园在廊坊人“家门口”建起来,自然公园西区、丹凤公园、瑞丰公园、御龙河公园等先后开园迎客;主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丹凤园、吕端园、得趣园等112个街头小游园相继建成。城市绿化建设水平和管理规模从“质”到“量”实现双重飞跃。截至目前,廊坊城区绿地率达到43.97%,绿化覆盖率达到47.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93平方米。5年大变样,廊坊的城市框架布局、内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实现了华丽蜕变。花园城市建设成果初显,广大市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的美好期待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十三五”期间,廊坊市把民生建设作为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基点,谋划实施了一批事关民生福祉、城市发展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采取道路深度保洁模式,城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3.1%;城市供水实现了由单一水源到“双水源”“量”的提升;“煤改电”工程首个采暖季,城乡7399户居民生活变得更加清洁、安全、便捷,也让京津冀地区天蓝水净;市区开放公厕223座,全面实行24小时开放模式。2020年,市城区雨污分流计划陆续启动实施,14个单项工程总投资21.7亿元,全部完成后将新增管网约63公里。同时,全面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力度,10月底前市区6472户“老”居民将全部住上“新”房子;总投资6.3亿元的静脉产业基地,生活垃圾填埋场、餐厨处理等工程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以来,廊坊市市用长远的眼光梳理全市交通体系,将视角站位放在京津冀都市群大坐标系中,大力推动S6、廊涿城际、京霸城际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充分放大自身优势、蓄实发展劲势。
截至目前,廊坊境内有7条铁路、8条高速公路和25条国省干道,路网密度居全省第一。首都地区环线、京秦高速与京津相继贯通,新机场北线高速廊坊段建成通车,密涿高速万庄连接线、三河南连接线、梁家务连接线相继建成通车。全市已有17条干线公路、28个接口与京津实现无缝对接。廊坊站每天30趟高速列车进京下卫,实现与京津半小时通勤。
“十三五”以来,廊坊市紧紧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条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双轮驱动”,做优做强招商、园区、会展“三大平台”,全力推进外向型经济跨越提升。在成功承办“5·18”经洽会、“9·26”农交会等颇具影响力展会基础上,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先后举办或承办了绿博会、书博会、非遗展等展会,大力开展会展招商。同时积极参加京津冀、通武廊各项协同发展论坛、赛事、高端会议,助推经济文化繁荣。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航的良好契机下,围绕临空经济区和自贸试验片区建设,在国内外多地举办全球招商发布会,一批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此外,全市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航空、新型显示、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出口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全市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十三五”期间,廊坊市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着力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及服务体系,引导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大幅提升科研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企业向高新化、高端化发展。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求突破,在“卡脖子”处下功夫。几年间,成功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通过科技园区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科技孵化平台、协同创新基地等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在经济发展中集聚了一批优质创新资源、平台载体和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牢固,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效应更加明显,承接京津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的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由154家增至721家,增速达19.38%,增长3.68倍,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聚了新奥科技、华为、京东方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0.81%提高到1.65%(预计),增长近0.84个百分点;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3.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9%,增加了11.3%。组织实施了可折叠柔性AMOLED显示技术成果转化、300千瓦微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究等科技项目2300余项,涉及农业、社会管理、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等领域。同时,全市还有农业科技园区37家,其中国家级3家。这些科技园区汇聚了全市40%以上的科技平台和科技型企业,成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的聚集地。全市现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5家,总量居河北全省第一位。目前,全市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发展到215家,全市各类孵化平台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2000多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多家、在孵企业知识产权申请量千余件,成为加速中小微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660个各类研发平台,共开展科技项目近万项,形成创新成果近万项,申请专利1.3万余件,成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廊坊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主动对接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率先在全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先后成为河北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住建部确定的全国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通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的新型智慧城市,推动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正在向着传统产业数字化、百姓生活智能化、政务服务信息化方向发展。全市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电子政务成效显著、城市管理信息化特色明显、社会信息化稳步发展、经济领域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
目前,廊坊市拥有大数据、新型显示两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华为、中兴、京东方、富智康等一大批行业巨头入驻,已建成润泽国际信息港、华为云基地、联通北方云基地和光环云网4个大型数据中心,中鼎云、鹏博士等在建项目近20个,已投入运营机架6万个,服务器规模超过80万台。2020年上半年,廊坊市大数据存储服务企业实现逆势高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完成营业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27.6%;利润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25.5%。
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大数据共享,联动街道、居委会、职能部门以及物业公司等,多方实现信息直达、力量联合,共同服务小区居民,解决了许多社区管理的痛点,让社区管理变得更为高效,也让居民享受到数字生活带来的安全和便捷。
目前,廊坊市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审批系统覆盖39个市直部门,廊坊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7%,各县(市、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6.19%。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已初步成型,将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其中人口库、法人库、地理空间信息库、信用库、电子证照库,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共享利用。
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缓慢。每逢早晚高峰出行时段,廊坊市各大主要干道车流量激增,拥堵现象严重,折射出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短板。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和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重点发展方向,就目前廊坊市城市交通运行情况来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缺乏数据融合,深度分析,综合研判等功能,难以对城市交通进行动态管理和服务。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缺乏对慢性交通监管的智能设施。目前廊坊市交通系统大数据信息平台广泛应用的智能设备,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机动车出行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而对于出行量较大,出行范围较广,交通违法率较高的非机动车和行人而言,监管尚处盲区,缺乏针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等慢行交通的流量监测和预警系统、诱导系统以及智能化管理设备。廊坊市可参照欧洲及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和动态监管系统先进经验,综合分析当前新兴交通技术发展趋势,提高慢行交通系统智能化管理,加强移动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提升地面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2)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尚不完备。目前,廊坊市域尚无已建成的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极大制约了廊坊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京津的加快对接,廊坊市应有计划地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发挥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作用,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和相关产业发展。为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提供条件,切实转变城市出行过度依赖机动车的交通发展模式。
廊坊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其具有天然的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依托两大农产品及农业文化旅游需求市场,廊坊市本应突出农业特色,念好“农”字经,将自身打造成为都市休闲观光旅游的首选地,然而实际情况是,廊坊的农业休闲旅游品牌并不响亮,农业特色服务鲜为人知,对京津两地消费市场的吸纳度并不高,节假日鲜有京津两地消费群体来廊坊观光游览。究其原因还是廊坊市农业文化旅游特色不突出,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充分,定位不明确,品牌不响亮造成的。廊坊市应充分借鉴各地乡村振兴先进经验,将农业资源与田园景观、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一批集吃住、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农业特色小镇等文化旅游休闲体,以点带面,形成旅游产业带,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农业增收。
目前廊坊市老旧小区面积较广,改造难度较大,很多老旧小区居民热切期盼的安装电梯、水电暖改造、垃圾清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套建设等问题,依然是群众反映较为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很多老旧小区中,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依然靠爬楼梯上下楼,出行极为不便,这与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极不相符,而这一问题却始终因政策和现实条件制约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成为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最为期盼的问题之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欠缺也是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急盼解决的问题。总之,廊坊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就应立足自身实际,从保护群众利益出发,创新工作方法,扩宽发展思路,以城市功能升级,生态产业升级,生活方式升级为抓手,拓展城市功能,引领产业聚集,打造人居标杆,实现城市功能再完善,文化品位再提升,生活质量再提高的目标。
廊坊市聚焦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抢抓历史机遇,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廊坊市还应在保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同频共振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形成差异优势,在规划上超前布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举全市之力将廊坊市建设成为京津之间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1)廊坊市应尽快出台“关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实施细则”,制定详细发展目标、具体举措等,也可规划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为全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提供政策指导。
2)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牵扯各个职能部门,廊坊市应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主管部门牵头,其他单位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努力将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工作向前推进。
3)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既无经验可循,也无现成素材借鉴,需要廊坊市创新工作理念,打破常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廊坊市可以参考北京、深圳、上海等先进地区各领域优秀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注重协调发展,以创新的工作方法,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