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的历史决胜伟力探源

2021-04-14 18:33李安林
东吴学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革命马克思主义

李安林

决胜力是战胜战略竞争对手的制胜力量,就政党组织而言,决胜力的构成要素一般涵涉组织成员、物质资源、决胜意志和决胜策略及战略执行能力等诸多方面。政党的组织资源包括其拥有的可支配调动的生产资料、技术装备等物质支持力量以及组织人员的素质能力结构,还有基于组织积累的形象品牌信任等软力量。由组织资源所决定的决胜基本力量是决胜意志、决胜策略和战略执行能力的支撑,是政党决胜力的基本要素。我们党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信的政党,一百年前成立时仅是拥有五十余名党员的弱党小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扎根人民不断发展壮大,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和有着精锐武装的国民党反动派,战胜了千百年来横亘在人们面前的贫困大敌,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其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何在,笔者尝试从初心与使命、理想与信念、理论与策略、组织与群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初心与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胜伟力之根

初心和使命是政党本性和职责承当的载体,彰显出成立组建政党的原初要旨,是政党生发之根脉所系和力量始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先锋队,我们党成立伊始时,就明确把自己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自身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职责承担。1921年7月,中共一大胜利召开,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我们党向世人正式宣告一个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诞生后就践行着自己的使命担当,立即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发动工人群众展开斗争,培养党的骨干,扩大党的影响,积蓄革命力量。1922年,中共二大胜利召开,大会深入分析了当时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其中,在中共二大宣言中所确立的党的最高纲领是消灭私有财产制度,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表明了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奋斗目标。同时,大会宣言明确指出现阶段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即,吴佩孚、张作霖等代表封建主义的封建军阀)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西方侵华列强)的压迫,使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独立和国家统一,体现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代中国国情进行了初步科学分析,在建党之初就清晰地明确了践行初心的职责和现实任务所在。

(一)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党要永远奋斗”,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奋斗史。回望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始终围绕着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艰苦奋斗展开。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广大劳苦大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创了一条不同于俄国的“以乡村为中心”的新型革命道路和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模式,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奠定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由近代饱受欺凌和剥削歧视到当今挺直腰杆充满自豪的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夙愿,迎来了走进强起来的新时代。

(二)党的初心使命的确立符合和顺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大势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摆脱落后困境的自觉选择。落后就要挨打。由于清王朝的腐朽没落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近代中国逐步失去昔日“天朝大国”的实力和荣光。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多次侵略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深重危机,中国人民遭受着本国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和外国列强殖民奴役双重灾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层志士仁人纷纷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为改变国家的命运付出了艰辛的探索,但最终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落后挨打四分五裂的悲惨命运。如:洪秀全等农民阶级代表发动了尝试建立“无地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旨在“扶清灭洋”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代表以“中体西用”为指针开展了洋务运动;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展了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僵化保守腐朽不堪的清王朝终于被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由此结束。然而,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成果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所篡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壮志未酬身先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国高校和青年学子有着深沉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大学是我们党的发祥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积极宣传引导下,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了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写下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诗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同志等“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51、20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在上海、北京、长沙等地,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与此同时,怀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同志,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确立革命理想后,在负笈求学中积极发展海外党组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分析,“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②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51、201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三)确立和践行初心使命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体现和力量生发之根

党性是指一个政党本身所具有的质的内在规定性,决定着党的组织及党的全部活动的方向。我们党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确立和践行初心使命作为我们党本质特征的根本体现,成为党赢得人民拥护和汇聚支持力量的逻辑根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我们党的性质和政治本色要求党要永远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确立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拥护支持的强大支撑。以抗日战争为例,可见一斑。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民族大义出发捐弃前嫌,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抗战期间,我们党组织动员汇聚了最广泛强大的国际国内反法西斯力量,坚定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终于赢得最后胜利。

二、理想与信念: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胜伟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理想信念是人们的志向和价值追求。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指引和内生动力基石。

(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根本意愿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由人类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过程,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由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代替的不可移易的规律,而无产阶级正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担负着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其所担负的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与实现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而通过革命夺取政权赢得独立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备过程。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党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人民根本意愿的遵循。

(二)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坚定中国革命必胜信心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支撑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壮大、中国人民胜利和前进的不竭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价值追求,不惜流血牺牲付出宝贵生命,所凭靠的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理想信念。尽管当时我们党很多同志都非常清楚,自己所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社会目前难以实现,但他们仍然坚信,我们共产党人会为之持续努力永远奋斗,甚至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革命理想最终一定能实现,正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正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我们党才能一次次在困境和危局中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不断凝聚革命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我们党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使得我们党越挫越勇,在逆境中奋起,在苦难中铸就辉煌。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背叛革命队伍,勾结帝国主义,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残酷屠杀。党当时还处于幼稚时期,面对强大凶残敌人的突然袭击和疯狂屠杀猝不及防,革命力量遭到重大损失,大革命期间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组织只剩下一万多名党员。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我们党并没有失去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而是“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尸体,继续为理想战斗”。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顽强地坚持继续战斗,开创了新的革命道路和崭新革命局面。在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同志领导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瞿秋白同志的主持下,我们党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暴力革命方针,决定会后举行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由此逐步探索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下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等十几块根据地,革命力量如同星星之火,得以呈燎原之势蓬勃发展。然而,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部队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我们党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我们党和中国革命最危险的关口,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战胜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坚不可摧的。”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4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三)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动力

理想信念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开拓创新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奋斗目标。然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长期的发展历程和多个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践已经证明,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将之体现于党章和相关政策之中。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我们才走完万里长征第一步。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实际体现,是在中国具体环境下,针对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将之视为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从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不懈探索的成果,是无数中国志士仁人的夙愿和期盼,是亿万中国人民长期努力奋斗的心血结晶。从现实情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契合了当代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特征,顺应了中国社会时代发展要求,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之基。展望未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激励下,我们党领导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乘势而上,一定能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三、理论与策略: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胜伟力之道

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战略决策是政党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生成政党决胜力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与策略对于政党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与策略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2-533页,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1。并提出“中国革命必须由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等重要论断。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战胜强大凶顽的敌人,主要是因为我们党能够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形势的变化科学制定政策与策略,成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

(一)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实现理论强党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政党克敌制胜的行动指南。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是我们党产生决胜力量的智力依托。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是靠学习起家的,通过学习找到正确的道路、方法和策略而不断发展壮大。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能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5-7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二)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党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一脉相承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成为战胜敌人赢得革命胜利的关键。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针对党内悲观思想“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创造性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红军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在深入分析近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和整体战略,成为指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民族资本家的和平赎买,成功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闯”,创新开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时代,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赢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政策和策略

通常看来,政策和策略是政党在具体客观条件下壮大自身力量战胜对手的方式方法和路径选择,制定正确的政策策略需要充分考量决策问题性质、内容、对象、矛盾程度及发生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运用科学理论工具进行针对性分析。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政策方法,因势而谋、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政策与策略,赢得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去打击共同的敌人。毛泽东注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科学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把“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作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重大策略问题作出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在人民军队兵力和装备长期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探索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毛泽东同朱德等在井冈山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当时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游击战基本策略原则,在红军反“围剿”作战中进一步提出了积极防御和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作战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创造出运用袭击、伏击、破袭、围困、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作战方法打击和消灭敌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形成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十大军事原则”。抗美援朝作战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展了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取得了协同作战,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阵地坚守防御作战和战役战术反击作战的可贵经验,赢得了战争胜利和国家独立。

贫穷是人类的顽疾,怎样克服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党提出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农村整体脱贫问题,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核心的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制定“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脱贫攻坚策略,改革完善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了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形成了更为系统、更为全面和更为彻底的富有创造性的“精准”性扶贫脱贫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引向深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共同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依据现行标准,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和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四、组织与群众: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胜伟力之基

组织是开展斗争决战决胜的载体,政党组织的决胜力归根到底取决于政党自身建设发展情况以及能否赢得广大人民支持。政党的组织成员结构及其与群众支持关系情况,体现出政党组织基础、原则、结构、运行方式等现实状况,是决定政党力量大小的直接因素。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党的自身建设成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着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保证我们党始终葆有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得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推动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壮大组织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体和主干,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我们党是按照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有着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传统基因。“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创造性开启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围绕“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一目标,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在伟大革命熔炉中,练就锻铸了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针对新时期党的政治任务和党内状况,适时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 第15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8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等战略部署,对于我们党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作为新时代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主线,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7-48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开展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党,党的政治生态全面改善,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得以保持和加强,广大党员积极为人民群众服务,发挥出党员干部榜样示范带头作用。

(二)提高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凝聚力量

党的力量在于党的团结,在于党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高度重视提升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凝聚力量。建党初期,我们党严格按照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组织原则要求加强党组织的纪律建设,注重在全党加强纪律教育。为了从根本上把党建设成坚强领导核心,党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保持党的团结统一。如,针对长征途中张国焘分裂党的惨痛教训,中共中央做出决定,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四个服从”,强调全党要严格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对于我们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维护党的团结和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领导机构是党组织的中枢和核心,建设好党的领导机构是提高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为迎接解放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撰写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强调面对即将执掌全国政权的新形势、新任务,党能否经受得住考验,能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完成使命和任务,关键是各级领导班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面对政治风波,邓小平强调指出:“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313、3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为此,他指导建议十三届四中全会当选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要“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紧惩治腐败”。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313、3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他进一步强调“要把进一步开放的旗帜打出去”,明确指出:“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6、313、3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角度,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提出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抓住“关键少数”,“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6、55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三)建设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战胜顽敌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队是战争过程中冲锋陷阵克敌制胜的直接力量,建设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是战胜顽敌赢得革命胜利的前提。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具体运用到了战争领域,提出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新型人民军队,依靠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克服“组织败血症”永葆战斗力的根本保障。在总结井冈山的斗争经验时,毛泽东发现“红军所以艰难奋斗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5-66、139、10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可见,红军作为新型人民军队,其战斗力的提升与“三湾改编”建立了党的各级领导核心,并把支部建在连上紧密相关。

坚持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是我们党创建革命武装的基本原则,这一宗旨成为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毛泽东认为,战争之伟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最后决定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5-66、139、10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他要求,全军上下要牢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5-66、139、10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从我们党的初心与使命、理想与信念、理论与策略及组织与群众角度观之,充分印证出我们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自觉和自信。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了有效解答中国问题的党的创新理论,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不懈奋斗历程,彰显出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型政党,有着极为深厚的行动自觉和决胜伟力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6、55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当前“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间,我们党将会以昂扬的姿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世界百年变局下的新挑战,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机械革命Code0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