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谊 张志祥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毛泽东党建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构成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最直接最主要的理论渊源,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深厚的民族根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度耦合,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批判性吸取其精华并加强辩证融合,形成具有强韧的民族生命力和鲜明的中国气派的全面从严治党理论。
文化自信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文化自信根植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处,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会转变成国家和民族发展最为持久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一贯高度重视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于中华民族骨血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其文化积淀十分独特,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中国特色。中华民族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融合了千年文化的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第一,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这是从价值取向方面去立论的);第二,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体用合一、道器合一、内外合一等诸多合一的思维方式(这是从思维方式方面去立论的)。由此可见,一个民族的核心思想理念是由一个民族长期所形成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思考与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①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http://edu.people.com.cn/n/2014/0925/c1 053-25731131.html.习近平同志所概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正是体现了这两方面的内容。②徐小跃:《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第33页,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2018。实际上,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习近平“ 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第 313 页,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这就使得习近平将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打通了、畅通了,并且传承创新了。他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凝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不仅面向过去,同时也朝向未来;不仅引领民族发展进步,同时也是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重要源泉。如何汲取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助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德修身,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对于党员干部的德治内涵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以史为鉴、借古警今原则,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修身的道德资源,批判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德思想、民本思想、法治思想与务实思想等。习近平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④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 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养浩然之气,将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深沉的忧患意识紧密相连,将个人命运与党的事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成为一个高尚、有道德且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这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习近平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时,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做过多次讲话,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够经受住历史和现实上诸多考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他也多次重提了中国古代圣贤颂扬修养的名言名句。“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⑤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 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中华民族文化中历来讲究修身养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⑥[清]郝懿行著,管谨仞点校:《郑氏礼记笺·郑氏礼记笺·大学第四十二》,第1627页,济南:齐鲁书社,2010。,这是古代君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重视党员党性修养与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党性修养为全面从严治党之根本。严以修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我们党在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创新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取得了不少显著成效。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重人格教化、重道德修养,习近平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观点时,传承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论”道德资源,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性修养的要求中。他借用《国语》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①[清]翟灝撰,顔春峰点校:《通俗编 附直语补证·通俗编·卷三十八 识余》,第547页,北京:中华书局,2013。来说明作善很难,作恶很容易,向上很难,向下极易的道理。习近平曾在一次中直机关干部职工座谈会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②习近平:《办公厅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秘书工作》2014年第6期。2014年5月4日,他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的时候引用了《礼记·大学》中的一段经典名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幺峻洲著:《大学说解·一、经一章·说解》,第31页,济南:齐鲁书社,2009。。他多次引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卷八 述而第七·二十二章》,第27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魏]何晏撰,高华平校释:《论语集解校释·里仁第四·校释》,第67页,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的名句,以先贤的教诲鼓励广大党员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改进学习和工作方法,这样既巩固了学习成效,又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升了治理水平,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闭合。习近平还在多个场合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⑥李修生 主编:《全元文·卷五六四 陸文圭五·明善斋記》,第613页,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这句话,来告诫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善小要常为,恶小不可为。习近平强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⑦引自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7年10月25日。此句出自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这首诗前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的高标准和永远的价值追求。纵览各国历史与发展,皆是成由勤俭败由奢。自律、自警、自守始终是共产党员思想修养的一个大境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造和强化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重义轻利”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道义永远放在首位,财富第二。《论语·里仁》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⑧[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十论语注疏·卷第四·里仁第四》,第536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重义轻利,并不意味着以背离人性的需求为前提,抵制一切正常所需的物质和生存需求,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⑨[清]钱大昕辑,陈文和主编:《恒言录·卷六·成语类》,第174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这种重义轻利、取利有道的伦理观念,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当今从严治党的重要遵循。这对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确立正确价值观,学会处理好“官”与“财”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至上与传统的民本思想。萌生于商周时代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⑩[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元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五·陈祐·陈天祥》,第39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这些古代思想家以及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追求——仁政爱民、敬德保民、富民惠民的“民本”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着内在逻辑关联,并且相互契合,相互映衬,使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实践根基更加深厚。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重要地位,中国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传统,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中也把老百姓放在了国家层面的最高位置。如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⑪[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卷二十三 尧曰第二十·二章》,第7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老子宣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⑫[三国]诸葛亮 著,段熙仲、闻旭初 编校《:诸葛亮集·文集卷三 便宜十六策·视听第三》,第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的 “爱民治民” 之说。”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十三孟子 注疏·卷第十四上·尽心章句下》,第603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②[清]马骕 撰,王利器 整理:《译史·卷四十四 春秋第十四 齐桓公霸业·齐桓公霸业三·管子著书上》,第108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民本”思想有益于培育党员干部的群众观点,但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服务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从“畏民”出发, 防“舟覆”为归宿,本质上未超出“君为民主”的范畴。习近平汲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像“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③[汉]刘安 编,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卷十三 氾论 训》,第9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这样的中国古代的利民思维,在习近平的讲话、文章、论述当中经常被提及。“以百姓心为心”这句古语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中多次引用,他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十九大报告中反复讲到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2014年的5月9日,在出席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曾引用了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④《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中华传统文化认为,要想国家安定就不能与民争利,必须关爱百姓,必须休养生息,必须关注民生,实施人民拥护的政策。古代的官员可以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⑤卞孝萱、卞岐 编《:郑板桥全集·卷一一 題书一·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第338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那么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更应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想流露。
始终抓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既与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政治遵循。纵观历史,注重民心向背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⑥黎翔凤 撰,梁运华 整理:《管子校注·卷第九·霸言第二十三》,第47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⑦《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党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将其熔铸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理念和行动自觉。在新时代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加速了民族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融合,将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 “治理”思想,超越了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中对百姓的强制管控理念,具有强烈的现代治理思维,体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知礼义、重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骨髓,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具体体现家训和家规。以文字形式传承的家训家规,往往代表了一个家庭以至一个家族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古代,家风一代代的历史传承是与家族中的家训和家规不可分割的。历史典籍中“家训”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出现,在历史的演进中始终绵延传递至晚清民国。家风文化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它是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待古代家训家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对传统家训家规进行了科学的扬弃,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训新时代正党风、转民风的重要抓手。
中华文化中传统家训家规理念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内在契合性。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风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修齐治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是传统文明对政治的特定认知,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儒家经典《大学》明确提出了“三纲八目” 的政治诉求。其中 “三 纲”便是 “明德、亲民、至善”。而“八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①[清]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禮記訓纂·卷四十二大 学第四十二》,第8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查阅古籍发现在魏晋南北朝便出现了“家风”一词,直到唐朝及以后的大量使用。如晋袁宏“有家风化导然也”,指出家风的“化导”之效。先家国后天下,家为国之基,国为家之延伸,治理个人的“小家”与治理国家这个“大家”的道理是相互融通的。古代家训家规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当一个家庭的家训、家规形成家庭的行为规范即构成了家风。中华传统的家风、家训、家规理念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习近平认为,传统的家风、家规、家训及其包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至今对整个社会风气仍有着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2016年12月12日,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习近平两次运用古典,就是《左传》中的“爱子,教之以义方”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七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三·隐公三年》,第374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资治通鉴》中的“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点校:《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 晋记十八·显宗成皇帝中之下·六年》,第3040页,北京:中华书局,1956。。这两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同一个道理,都是对父母如何去正确地“爱”子女提出了中肯建议,他这里强调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千万万家庭的家风也在决定着国家、民族、社会的走向。“家风家教、家规家训、家谱家祠”生活方式系统,对当代中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家国基业长青的传承作用。在个人层面做到清正平和身,这样的处事方式不仅能严肃家风,同时也与治国之道同源,能自上而下形成一道天然的廉洁屏障和自律“底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性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新方向,也极大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运用与创新发展。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抓好家风建设,做好社会表率。在《追求“慎独”的高境界》一文中,习近平用“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④[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六礼记 正义·卷第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第352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来教育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⑤习近平《:之江新语》,第272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家与国一体两面深度相融,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同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式微密切相连。许多倡导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素材家庭教育源自传统,这也为我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丰富了多样化的历史素材,能够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为着力点,密集出台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对“四风”为突破点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2016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廉洁齐家”第一次作为第八条明确规定,抓好抓牢作风建设既是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要求,同时也是在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的过程。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刊本·十三 孟子注疏·卷第七上·离娄章句上》,第591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意即天下、国、家一直到身,它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家庭,而不是个人。良好的家风培育人,中正敬畏的家风,会造就严以律己、勤俭节约、清廉贤良之人。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伦理价值观能够口口相传,深入人心,其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家训家规中的礼仪和制度来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从制度层面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用而不知”①[宋]朱熹撰,廖名春点校:《周易本义·卷之三 系辞·系辞上传·第五章》,第22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的做法,真正做到成风化人。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规家训的素材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出场提供了思想源泉,而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又体现出优良家风在新时代的回响。
优良的家风家训家规特别重视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体现的是道德的无形力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软实力,应当讲家规学家训传家风。习近平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②引自钱文忠:《人民日报新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人民日报》2014年3月17日。传承和挖掘出家风家训文化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启迪意义,它既为培养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方面提供了内容支撑,也进一步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全面从严治党“严”的要求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弘扬优良的家风家训,涵养道德操守,追求高尚情操,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法。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廉政智慧、汲取全面从严治党智慧,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廉政智慧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拓宽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中国历史上成功的执政者倡导“隆礼重法”的治世思想,成为治理国家的两种基本手段。执政者通过德法相依,刚柔并济的手法来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国家统治。早在汉武帝在位时,就创立了“言事变”的制度,用来鼓励基层官员乃至平头百姓,在对官府不满时可以提出意见,鼓励检举不良官员。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防止官员腐败,在知州上特此设置“通判”一副职,起到大小官员相互制约、监察腐败的作用。古代廉政建设中惩处与预防并重、德治与法治并重、官府监督与百姓监督相结合等廉政经验,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启迪。廉政智慧、敬畏精神、慎独意识被引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习近平高度重视古代廉政智慧的传承,他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结合的治党方略,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些论述启迪思维,贯通古今,集中体现了绵延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德法相依、辨证施治的思想,这就把中国历史上成功治国之道引入党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方式。习近平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问题时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形成了继承、阐扬、创造性应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着廉政文化的内容,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价值基因和价值力量。因此,“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③习近平:《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习近平引用苏辙“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④[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卷二十一 书一首·上皇帝书》,第37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来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民心所向、时不我待。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他引用了唐代杜甫的两句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⑤[清]浦起龙撰:《读杜心解·卷四·卷四之一(七律) 起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至代宗大历元年春·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第6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说明反腐败必须除恶务尽,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表达了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习近平曾指出,“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⑥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他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①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326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清廉是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核心,“做官即不许发财”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从政心中要有戒。汲取中华文化中优秀的“民本”思想,可以追溯“群众观点”的源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推崇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
关于从严治吏的经验,中国古代先人很早就创造出一套监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在历代查处贪腐案件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进新时代廉政制度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国很多朝代不乏有许多关于从严治吏的案例,对于今天都有许多借鉴之处。“明初所谓‘重典治国’,其实就是重刑治国,其重点在于重典治‘吏’。然而,尽管明初朱元璋实行的‘重典治吏’严酷无比,但在一个集权专制的社会里,人治大于法治,‘重典治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客观上造成了有害的后果。它给人们的历史启示是:要从根本上根除腐败的痼疾,就必须崇尚法治。”②王世谊等:《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上,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权力制约和监督是反权力腐败的核心,他们重视制度和文化的高度统一。战国的李巧制定第一部封建法典《法经》,明确对受贿行为进行规定。唐朝时期的《开皇律》和《屛律疏议》,以法律的形式加强国家对惩治贪污犯罪的规范和力度。习近平曾引用唐代的白居易《策林》里边的一句话:“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③[唐]白居易 著,谢思炜 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卷第二十五 策林一·十七、兴五福销六极》,第140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强调反腐败要从找到它的源头下手,要重视制度反腐。引用“道私者乱,道法者治”④[清]马骕撰,王利器整理:《译史·卷一百四十七战 国第四十七 韩非刑名之学·韩非刑名之学上》,第362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宣示了执纪问责、严明纪律的决心。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从严治吏的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资源,有利于提升党员干部对廉洁自律的认知水平。从古代廉政法制思想中挖掘新时代意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学以致用,从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党中央共制定或修订党内法规九十多项,占到现有党内法规的近 50%,出台频率之高,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之后,2018年《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印发,《规划》对法律法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设要求:5年内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在时代的不断更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不仅渊源于马恩经典作家及中共历届领导人的党建理论,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内蕴的丰富的哲思与哲理中积极吸收和借鉴了廉政智慧的精华,从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中国气派,这是它保持旺盛生命力之所在。与此同时,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多方面对现实问题具有借鉴作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赋予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的时代精神,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升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党治党的新路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能够不断取得成功,都得益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提取精神养分,着力解决当下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复杂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任何重大理论创新往往都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现实条件与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文化本源,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延伸和现代发展,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习近平在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中,对传统文化采取科学态度并赋予其新的内容。一方面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积极借鉴,另一方面,也十分强调这种借鉴要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而不是照抄照搬。一是始终坚持正确分辨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与 “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习近平指出:“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第313、352 页,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年。二是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理性分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他指出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第313、352 页,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年。习近平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为前提,又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对中华传统文化辩证地传承和创新地发展。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客观的历史条件以外,从主观上说,与他本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优秀素质关系极大。习近平酷爱读书学习,中外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是习近平潜心研究的内容。他经常引用《史记》《春秋》《汉书》《战国策》等史书典故,他对世界历史也有较深涉及,他对汇集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精华的国学经典更是十分喜爱。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使其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老根”,使中国人民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他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不断地吸收前人在立德修身、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思想精华,这使他具备了渊博的社会历史知识,而他渊博的社会历史知识,又是他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习近平注重实践,勇于担当,具有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来把实践看成第一位的,逐渐从实践中悟出了知与行之间的正确关系,而且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矛盾,善于通过思考提出和解决时代中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并把实践经验提到理论高度,凝练为富有创见的理论概括。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体的基本素质的提升是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落脚点。通过回顾和反思历史,我们不仅可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同时也能从历史的递进中体悟历史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了解和接触历史最直接的媒介,是我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会与自己的历史一刀两断,应当在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