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成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高校中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一类存在安全风险较大的场所,科研实验室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其后果往往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其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本身的安全风险大小所影响的,若实验室本身安全风险较大,则在安全管理方面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也无法弥补先天上的不足。而就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科研实验室中仍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科研实验室在建设初期,主要是围绕方便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来进行设计的,而并没有深层次地考虑到安全方面的问题。并且,不同科研实验室的设计及建设要求也各不相同,如有细胞培养实验室、动物实验室、植物培养实验室等等,但我国却迟迟并未针对各种科研实验室的设计及建设制定明确的规范标准,所以导致不同科研实验室中潜在着许多不同的安全隐患,统一管理起来更加麻烦。再者,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科研需求的日益提升、科研方向的逐渐改变等,往往会对一些科研实验室进行适当改造或局部优化,而在其改造和优化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引起一些新的安全问题。同时,随着我国对高校科研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加及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科研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种类及数量都在不断增多,但实验室本身的空间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仪器设备摆放密集、实验区与生活区交叉、学习区混用等现象,从而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在早期一些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着水路、电路、气路等管线路规划不合理或承载负荷不足的情况,这也大大增加了实验室中的安全风险。总而言之,实验室本身安全风险较大是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最根本问题。
一套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是保障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效果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机制都不够健全,这是导致实际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管理机构职责重叠、管理盲点多、管理流程不规范、交流及应急处理通道不畅通、责任不明晰等方面。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普遍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管理部门设定情况来进行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且经常是由实验室与设备处共同来承担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或是由教务处与科研处分别来管理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同时后勤部门、保卫部门、财务部门、基建部门等也承担着一定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多方管理情况极为严重,管理制度又如何不松散?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不但会大大增加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并且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后,也不易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解决问题和确定责任。此外,即使有的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但也并未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贯彻落实,这样一来所谓的安全管理机制就只流于形式,而并不具备实际效力。
高校科研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校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专业的实验场所,而参与相关实验操作的实验人员主要是一些研究生和博士生,他们虽具备较为专业的科研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实验操作技术上却远不比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同时还存在着安全意识较差的问题,不积极、主动、严格地遵守实验室相关安全制度,这给实验室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风险。虽然也有专门的实验室责任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实验操作,但多数实验室责任教师平时都只将重心放在获取科研项目、职称晋升及发表论文等上面,而并未给予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在这种安全管理混乱及不到位的情况下,高校科研实验室中的安全隐患只会日渐增大,例如日常存在着实验物品缺失、仪器设备乱摆乱放、危化品管理不善等隐患,一个不慎即可能引起实际的安全事故。从总体上来看,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较差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和潜在性的,它本质是由于实验人员因在日常违规操作中并未产生直接的安全后果而产生了侥幸心理、放松了安全意识所导致的,但一时的侥幸就只是侥幸,并不代表永远不会产生安全后果,一旦违规操作的行为越来越多,则早晚有一日会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是规范实验室安全建设。高校在建设科研实验室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围绕“安全”二字进行合理、细化的布置,以使科研实验室既能够充分满足科研实验需求,又充分符合安全要求。例如,实验室中的相关仪器设备及实验物品应按类整齐摆放,危化品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对可能产生危险废弃物的物品应配备相应的处理设施;实验室中的水路、电路、气路等管线路规划应合理、承载负荷应足够,消防安全装置应做好通盘规划;还应在实验室中的明显区域张贴相关安全警示标识。
若想提升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则必须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因此,高校应在现行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根据科研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出一套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以为实际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编制过程中,应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确保具体的管理方向、管理力量、管理资源等能够集中统一;应简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并明晰各项管理责任,确保具体的管理责任能够与具体的管理人员一一对应;应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确保具体的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化、有序化开展;应开辟畅通的交流及应急处理通道,确保具体的管理工作交流能够方便快捷。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要切忌空洞化或形式化,而应充分符合实际、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再者,可以采取“学校-学院-课题组-实验个人”的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从多个角度出发,全局考虑,全校协调;由分管校长牵头科技部门、教务部门、后勤部门、保卫部门、财务部门、基建部门、研究生处等各个部门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并确定一位具体的负责人来全面负责本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课题组的导师属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具体推行领导下达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任务;各个科研实验室中的实验人员则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者,负责执行相关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任务。通过这种逐级分层的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贯彻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明确所有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人,保证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被充分承担。
管理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指导依据,任何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若无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则实际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就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一般高校科研实验室中都具备统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学生守则》及《危化品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可以在这些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再由各学院和各科研实验室根据自身特点而进一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总而言之,通过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可以更好地保障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高校在对实验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时,不仅要注重对其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教育培训,也应注重对其的安全教育培训,以使全体实验人员都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自觉主动遵守实验室相关安全制度。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集体课、举办实验室安全讲座、发放实验室安全宣传手册、张贴实验室安全宣传海报等,以及还应定期组织实验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演练活动,以增强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手段,利用这些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减少实验室安全管理漏洞。例如,高校可以在科研实验室中安装门禁系统和24h监控系统,从而对实验室进行全面、动态的安全监测;可以引入实验室综合管理体系,对实验室耗材与试剂进行有效的信息追踪;还可以以实验室为单元建立线上户籍化安全管理档案,强化实验室实时监管及提高实验室信息反馈效率。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因实验室本身安全风险较大、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及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较差而引起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对症下药”和创新管理手段,通过规范实验室安全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及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等来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