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会娟 刘琼
(1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北京100096;2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南昌330052)
银屑病为免疫相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皮肤病。本病发病率高,缠绵难愈,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斑块型银屑病的皮损多为境界清楚的斑块,基底暗红,局部浸润肥厚,表面鳞屑较厚,病程较长,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90%[1],亦是难治类型。目前中医和西医的治疗各有利弊,但长期系统用药不良反应增加,故加强外治疗法很有必要。本研究对45 例静止期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在NB-UVB 照射和外涂药治疗基础上增加火针疗法,通过自身对照观察火针治疗静止期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接诊的静止期斑块型银屑病患者47 例为研究对象,男30 例,女17 例,治疗期间1 例女性患者因疼痛敏感退出,1例男性患者因不能定期照光退出,最终45 例患者完成研究。患者年龄 23~67 岁,平均(38.6±11.3)岁;病程1~30 年,平均(14.2±9.5)年。病例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患者体表中线为分界,左侧躯体皮损为治疗组,右侧躯体皮损为对照组。治疗前两组靶皮损的面积、严重程度和分布区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和2018 简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中静止期斑块型银屑病诊断标准,并具备以下条件:(1)患者的皮损分布左右比较对称,皮损面积不超体表面积的50%,近两周无新皮损出现者;(2) 年龄18~70 周岁者;(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能配合完成治疗者。排除标准:(1)合并心脏病、糖尿病(血糖未有效控制)及其他严重疾病者;(2)凝血功能异常者;(3)近期接受过糖皮质激素、维A 酸类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者;(4)患白内障、皮肤癌、光敏感等不适合光照者;(5)不能耐受针刺疼痛者;(6)孕妇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1.3.1 靶皮损的选择和分组 入组病例先选定靶皮损作为观察目标。选择方法:以患者躯干正中线为分界,于左侧躯体和右侧躯体分别选取严重程度和面积接近的皮损作为靶皮损(颈部以上皮损除外),同时做好位置记录。单侧躯体的靶皮损面积不超出体表的3%。左侧躯体的靶皮损入治疗组,右侧躯体的靶皮损入对照组。
1.3.2 治疗方法 每位患者均予NB-UVB 光疗和药物外涂,治疗组的靶皮损增加火针治疗。火针每5天治疗1 次,若与光疗重叠时排在照光之前。NB-UVB(SIGMA SS-09 型光疗仪)照射起始剂量为0.5~0.7 MED,每周3 次,每次递增前次剂量的10%~20%,若有红斑反应暂停或减少剂量。外涂卡泊三醇软膏和卤米松软膏(澳美制药),每日各1 次。嘱患者靶皮损涂药要均匀,两组皮损用药量一致(可以指尖单位计量),并轻柔按摩以促进药物吸收。患者治疗30 d 后评定疗效。
1.3.3 火针操作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并暴露治疗部位,然后对靶皮损碘伏消毒。选用稍细的火针,右手持针,左手拿酒精灯,将火针的针尖烧至由红变白时,垂直、快速、准确地刺入,进针深度依皮损的厚度调整(深度不超出皮损基底部),针刺点要分布均匀(通常间隔0.5~1.0 cm),结束后再予碘伏消毒,嘱患者当日不沾水,每5 天治疗1 次。若治疗过程中针孔继发感染,及时抗感染治疗。若有红斑面积扩大则暂停治疗,待皮损稳定2 周后继续治疗。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并记录靶皮损的面积、红斑、鳞屑、浸润情况,参照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3]标准评分。靶皮损面积的分级评分标准:0 分= 无皮疹或仅见色素沉着;1 分=4~50 cm2;2 分 =50~100 cm2;3 分 =100~150 cm2;4分 =150~200 cm2;5 分 =200~250 cm2;6 分 =250~300 cm2。红斑、鳞屑和浸润的评分标准均按4 级评分:0分=无;1 分=轻度;2 分=中度;3 分=重度。PASI积分=(红斑分+鳞屑分+浸润分)×面积分。
1.5 疗效标准 以PASI 积分下降率评价疗效。积分下降率=治疗前后PASI 积分差值/治疗前PASI积分×100%。痊愈:积分下降率≥90%;显效:60%≤积分下降率<90%;好转:30%≤积分下降率<59%;无效:积分下降率<30%。愈显率=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愈显率+好转率。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计数资料满足方差齐性检验,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PASI 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ASI 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ASI 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积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PASI 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PASI 积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PASI 积分差值治疗组对照组45 45 tP 20.3±8.7 21.5±9.6 0.62 0.54 6.4±4.8 11.2±5.7 4.32<0.001 13.3±3.6 8.4±4.5 5.70<0.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本研究有2 例患者初期照光后皮肤轻度红斑,予暂停光疗,待红斑消退后调整光能量继续治疗;1 例患者在火针治疗时因紧张引起头晕,嘱平卧休息后缓解,继续完成治疗;3例患者针刺火针后长时间沾水,针孔处继发感染,涂莫匹罗星软膏后感染痊愈,继续治疗。
斑块型银屑病是寻常型银屑病中最常见的类型,部分皮损因病程较久或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皮损浸润更深,增生更厚,长期顽固不动,治疗上非常棘手。目前治疗斑块型银屑病的西药主要有维A 酸类、免疫抑制剂、类固醇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系统应用维A 酸和免疫抑制剂可获得一定临床效果,但长期应用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因斑块皮损较肥厚可影响外用药的透皮吸收,故外用药物的疗效有限。近年来,多种针对细胞炎症介质的生物制剂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效果较好,但价格昂贵。因此寻找安全、有效、价廉的治疗方案仍是顽固型银屑病治疗的研究方向。
中医学认为,银屑病的病机主要为血热内蕴、生风化燥、伤阴耗血、络阻血瘀、肌肤失养,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是银屑病的基本证型[4]。静止期斑块型多属血瘀证,病程日久,热伤气血,气血凝结,或热瘀互结,导致肌肤失养而发疹,症可见皮色暗红,皮损肥厚干燥,经久不退,中医治疗当以活血通络为主。对于血瘀型银屑病,中医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如火针、针刺、走罐等。火针历史悠久,又称“焠针”,《千金要方》正式定名为“火针”。火针疗法是把针烧红后刺入穴位或皮损,具有直达病位、奏效迅速的特点,也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操作简便的优势。火针的功效很多,不仅可温经通络、祛邪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去腐生肌[5~6],而且可以热引热、引邪外出,达到祛邪通络的功效。以上功效正适用于静止期斑块型银屑病的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火针利用高温直接作用于病变内部,可快速消除或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粘连、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5];可促进微循环,调节局部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促使代谢物和炎症的吸收[6~7]。黄蜀,张翠侠,胡素叶等[7~9]医家报道,火针应用于斑块型银屑病的治疗,疗效显著。NB-UVB 光疗和卡泊三醇软膏、卤米松软膏的外涂均是银屑病的一线外治方法,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本研究中,火针除了发挥本身的治疗功效,还可在肥厚皮损处形成微小损伤,不仅增加了皮损处的外用药物的浓度和透皮深度,而且有利于NB-UVB 光的吸收,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疗程。研究结果也显示,联合火针的治疗组比对照组皮损改善更明显,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均有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采用火针治疗静止期斑块型银屑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与外用药和光疗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