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婕 齐慧林 马彩红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 蚌埠233000)
随着不断转变的医学理念及不断进步的社会,自然分娩逐渐得到重视。既往自然分娩时体位主要为仰卧位,而近几年有研究指出[1],分娩期间体位若选择仰卧位,骨盆的口径较为狭窄,在宫内下降时胎头遭受的阻力较大,加大消耗产妇体力,使产程延长,加大分娩的难度,极易发生意外事件。临床近些年提出了自由体位,转变了分娩的模式。分娩时选择自由体位,可缩短产程,疗效确切[2]。本研究详细分析自由体位应用在自然分娩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 3 月 9我院92 例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 例。对照组年龄23~32 岁,平均(26.12±4.35) 岁。观察组年龄 24~32 岁,平均(25.87±4.1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分娩时,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待宫口开至3 cm 时移至产房,家属全程陪伴产妇,助产士一对一服务产妇,待拔露抬头后接产。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待宫口开至3 cm 时移至产房,家属全程陪伴产妇,助产士一对一服务产妇,经对产妇情况的评估和了解,告知产妇分娩时自由体位的意义和效果,提升其配合度。分娩期间体位的选择应以产妇的舒适度、喜好为依据,包括蹲位、跪位、坐位、卧位等,还可借助分娩球、导乐车等工具。(1)蹲位:产妇双手扶住床边,将双腿分开,动作缓慢的完成下蹲。(2)跪位:将软垫置于平地,产妇双膝跪在软垫上,臀部抬高,双腿分开,开始左右来回摆动。(3)坐位:医护人员将产妇双腿分开,指导其在分娩球上坐下。(4)立位:产妇双手扶住床尾栏杆,在床尾站立,背部靠墙,或左右来回摆动臀部。(5)走位:在医护人员陪同协助下,分娩期间产妇可下床适当在待产室附近走动。(6)卧位。卧位可选择侧卧、屈腿半卧等。产妇在产程期间若为枕后位,可协助其在分娩球上骑跨,同时身体开始摆动,也可实施手膝位。指导产妇在宫口全开后尽量将大腿向腹部贴近,小腿后伸,尽量让腹部前胸贴近创面。身体胸部和床面角度保持在60°以下,将臀部抬高30°。屏气用力,待拔露胎头2~3 cm 后,开始接产。分娩期间指导产妇呼吸,以减轻疼痛;密切监测产程情况、胎心,帮助产妇调整体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自然分娩、剖宫产情况;记录两组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统计两组阴道损伤(会阴损伤、会阴侧切、宫颈裂伤)、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并发症(新生儿窒息、吸入综合征、颅内出血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自然分娩45 例、剖宫产1 例,剖宫产率为2.2%;对照组自然分娩39例、剖宫产7 例,剖宫产率为15.2%。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79,P<0.05)。
2.2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观察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min,)
表1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min,)
总产程tP 4.781<0.05 4.018<0.05 0.781>0.05 1.15±64.07 7.54±52.11 6.079<0.05
2.3 两组生殖道损伤比较 观察组会阴Ⅰ度、Ⅱ度损伤及会阴侧切、宫颈裂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殖道损伤比较[例(%)]
2.4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后出血1 例,发生率为2.2%;对照组产后出血8 例,发生率为17.4%。观察组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0,P<0.05)。
2.5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新生儿窒息1 例,未发生吸入综合征、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出现新生儿窒息4例、吸入综合征2 例、颅内出血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6%。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0,P<0.05)。
分娩期间产妇的状态是动态的,多种因素可对其产生影响,如产道情况、产力、精神状态、胎儿大小、分娩方式等。若未能有效控制影响因素,产妇极易出现产后大出血、难产等,胎儿也易出现窒息等情况,加大了分娩不良结局的发生概率[3]。分娩期间产妇分娩体位的选择影响较大,传统体位即仰卧位,虽然增加了处理难产的便利,但并非最佳体位。这主要是由于仰卧位时,腹部的大血管会受到压迫,继而影响胎儿健康,同时在分娩时,骨盆比较狭窄,可以活动的范围有限,导致胎头下降时有更大的阻力,减弱了产妇的产力,导致分娩需要更长的时间。有关研究指出,产妇分娩前卧床时间若较长,分娩时如选择仰卧位,则需持续卧床,致使产妇身心疲惫,对分娩十分不利。此外,长时间的卧床可加大儿茶酚胺、皮质激素等的含量,加大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因此需要对自然分娩产妇的体位选择做进一步探讨。
自由体位分娩是指分娩期间产妇可选择多种体位,包括跪位、坐位、站立等。既往认为自由体位分娩不符合生理力学,会加大产妇的负担,不利于分娩的结局。但近些年研究指出[4],自由体位分娩可防止产妇过长时间的卧床,使产妇心态情绪得以舒缓,对顺利分娩十分有利。与分娩常规体位相较,自由体位分娩在舒适度上更能使产妇身心的各项需求得以满足。另外有研究发现,自由体位能够提升产力。人体在处于自由体位时,能够获得更强的肌肉收缩力,在选择蹲力、站立和坐位时,产轴与胎儿纵轴相同,如能够利用胎儿本身的重力,对宫颈施加压力,能够帮忙产妇子宫从脊柱离开,移向腹壁,而自由体位能够促使腹肌、四肢肌群、盆底肌的收缩例增加,以提高产力,促进宫缩,缩短产程。产妇扶住扶手站立,可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摆动臀部对抬头下降可起到促进作用,使产程缩短。侧卧时,子宫收缩、重力、浮力会同时对胎儿产生作用,改变胎位[5]。半卧位时,因重力抬头前倾,加大了子宫的距离,可促进分娩。坐立时,因重力抬头前倾,加大了子宫的距离,阻力降低,便于胎儿娩出。抬头降至相应位置后可对催生素分娩产生刺激,使分娩加快。有研究表明[6],分娩与宫内压力间存在较大联系,经体位变换,可改变宫内的压力。另外,产妇选择自由体位,能够促进生产用时,减少其他医疗干预,使得产妇能够提高分娩的信心,保证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放松,使护理人员在胎儿头部娩出后进行正确指导,保持胎儿下降的节奏,使阴道和会阴能够完全张开,减轻腹部主动脉受到的子宫压迫,保证子宫内正常的血压供应,进而能够有效预防产妇生产时过多消耗体力造成子宫收缩乏力,也因此减少新生儿窒息、吸入综合征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Ⅰ度、Ⅱ度损伤及会阴侧切、宫颈裂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自由体位分娩可改善分娩的结局,缩短产程,降低生殖道损伤,值得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