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振华
从我国监督体系的配置来说,人大监督处于所有监督的最高位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但从监督过程来看,一些地方雷声大、雨点小,人大监督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特别是在结果运用上弱化法定职能,既浪费人大监督资源,也有损权力机关形象。人大监督效果的打折、监督权威的削弱,与有的地方人大开展监督“重程序轻结果、重形式轻实际、重和谐轻较真”的惯性思维和模糊定位密切相关,也与人大监督的缺位、错位、不到位紧密相连。
步入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一大批民生实事及重点工作大力推进,需要人大监督的事项逐渐增多。若按照以往按部就班、一板一拍的工作方法抓监督,人大工作很难跟上党委政府工作节奏和步伐,议政督政责任也就难以有效落实。人大监督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并取得人民满意实效。为此,人大监督要发挥法定职能优势,在顶层规划之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以综合集成模式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
以系统思维强化协同联动。树立人大监督“一盘棋”思想,各级人大要加强顶层谋划,实行监督事项统筹协调,主动与党委政府监督或督查部门统一协调部署。采取统一部署、分组实施的方式,通过划分专业小组开展监督,发挥整体效应,注重专业督查,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对民生实事和重点工作进行分解立项,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定期开展进度督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同时协调内部力量,横向协调人大各专委会、常委会各工作机构的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扩大人大监督工作基础。
以巧借外力增强整体合力。人大平时的督查督办,要善于借助监察、审计、党政督查部门和各类智库等多方监督力量,及时抄送通报人大督办事项,达成监督共识。要把人大代表作为推动人大监督工作的中坚力量,选聘人大代表担任监督专员,积极调动他们的监督热情,切实拓展监督的深度与广度,使整个监督过程体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通过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动员社会参与,分类定制“监督套餐”,推动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
以公开透明促推整改落实。一方面,及时公开内容,将人大监督事项全面公开,提高社会参与度,提升监督事项办成质量,实现人大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公开监督过程,探索将监督主体交办的过程、督办的过程和“一府一委两院”落实的过程公开亮相,助推人大监督走进公众视野,推动实现人大监督从“体内循环”向“开放透明”的重大转变,防止人大监督走过场、走形式。
以机制创新打造监督闭环。针对有些地方人大监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雨过地皮湿”等现象,各级人大要坚持把初次监督和后续监督结合起来,将“一时”的活动监督转变为“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彰显人大监督“不见成效不收兵”的担当。要秉持敢于动真碰硬的精神,自上而下深入一线,“杀回马枪”反复督办,把“督”与“查”结合起来,敢督敢查、令出督随,形成跟踪问效的复式监督模式,不断提高人大监督的执行力,确保人大监督有始有终。
人大监督就像“一根针”,需要穿起“千条线”。唯有理顺各方监督关系,用好监督各种资源,才能“绣”出人民期望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