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工程造就稳稳的幸福

2021-04-14 06:54
人民与权力 2021年3期
关键词:养老心理健康基层

民生保障是人民幸福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能否解决好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补齐发展中的民生短板,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也是人大代表们的所思所盼。为此,如何将民生保障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能够享受到的真实惠、真便捷,他们提出这些建议。

保障公益普惠性幼儿园良性运作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承载着每个家庭对未来的期盼。目前,我省对设区市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为85%。要让江苏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实现教育优质发展,必须重视加大公益普惠性幼儿园的投入,保障公益普惠园的良性运作,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学前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建议:

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担起举办、规划及实施的责任、保障困难群体的责任和监管的责任。对于因客观因素导致的普惠性幼儿园运作困难进行风险评估、财政扶持,增强普惠性幼儿园抗风险能力。

实行成本分担,加大财政投入。我省明确要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负担、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运作机制上,各地应当以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为标准,科学核定本行政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的生均教育成本,合理确定家庭分担比例,其余部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保障,逐步覆盖到普惠性民办。省级财政分配中应考虑地方财政保障的能力,对薄弱地区给予倾斜。这样,才有利于省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不至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注重培养培训,建立高素质幼师队伍。在全省营造尊重幼儿园教师的氛围,并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专门的资质标准、准入许可、培养培训规范、表彰奖励制度、职称职务序列和标准;合理规划幼儿园教师编制、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在试行备案制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研,做好长远发展的利弊分析,真正吸引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年轻一代优先选择这一职业,终身从教。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 倪春玲)

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暴力事件、伤害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学生在居家学习过程以及返校后所暴露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应对的问题。

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起步早,整体发展比较良好,部分学校也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与实践,走在全国前列。但从全省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正值成长过程中,处于生理、心理变化阶段,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扰,再加上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激烈的考试竞争,以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所以这一阶段是各种心理矛盾、冲突的多发期。但是很多家庭还缺少这方面的意识,部分中小学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还没有真正重视和开展好这项教育工作,政府各部门也缺乏工作联动以及对家庭和学校的有效指导。因此,建议:

明确政府牵头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确保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长抓不懈,持之以恒。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加强协调,建议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指导当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完善各个学段综合素质评价,切实落实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门要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做好保障;编制统一的教材,对不同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给出大纲性指导;将心理学科目纳入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不断加大心理教学监督力度,逐步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加强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障待遇。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培养专职和兼职的心理教师,对专业的班主任队伍以及全体老师也要进行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围,安排一定的学时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水平。

积极探索对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教育,家长缺少的不是爱,是方法。江苏已经就家庭教育立法,全国也正在进行立法。省教育厅在今年1月份正式出台了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希望能真正地落实好相关的工作要求,真正推进家长成长计划,让家长主动接受育儿专业知识相关培训,持证上岗。

(省人大代表、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 周敏)

大力推进我省养老事业

江苏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面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在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出现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苏养老服务模式,也走在全国前列。然而,相对于全省老龄化发展态势,相对于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我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保障不足、人员配比不够、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为此,建议: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特殊情况,制订养老服务政策。对低收入老人要提供经济援助;对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进行安养补助;对失能老人家庭发放特别照顾津贴等。

鼓励社会民间组织发展养老事业。一方面政府可直接兴建养老服务设施,采取公建民营方式,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可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吸引民间资本,引导养老民营化,使社会养老事业蓬勃发展。

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在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基础上,划拨足够的养老服务保障经费,用于养老服务工作。对养老服务机构及服务组织进行经费扶持,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和优秀企业来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在养老服务的项目上,突出文化生活和心理慰藉,把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摆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养老服务内容应涉及健康管理、健康促进运动、康乐活动、生活才艺、社交发展、郊游踏青等活动。

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挂钩,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培训。培养一批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对养老护理员也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养老专业人员待遇,使从事养老工作的一线服务队伍得以稳定。

(省人大代表、南通市中医院大外科副主任 龚旭初)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担负着农村和社区人民群众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我省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核心要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特别是二元结构明显的苏北地区,乡镇卫生机构尤其突出,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建议:

建立基层人才队伍保障机制。确保在核定编制、招录人员、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方面把有利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支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建立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绿色通道”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医学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可通过远程会诊平台、网上教学等方式对基层人才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并纳入财政保障。

加快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政府做好顶层规划,相关部门配合出台相关政策,尽快破解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产权、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限制,形成医联体内资产、财务、人力资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机制。同时,以二、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合理布局医联体网络,做到区域内纵向医联体网络全覆盖。在医联体的建设中应发挥联合所带来的优势,在强基层、构建分级诊疗秩序等政策的倡导下,加强对基层能力的带动:一方面,加强对基层的资源下沉,加快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基层卫生服务的特点,注重基层机构“六位一体”功能的开展,通过鼓励基层与片区居民签约,发挥网底的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促进医联体向区域健康管理体和提升居民健康素养转变。同时,通过医保政策的改革,鼓励医联体关注基层健康管理的实施。

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通过举办“创建群众满意社区医院”等活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医卫人员从各种繁琐的统计和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专心医疗服务工作;积极实施服务提升工程,转变群众对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水平的固定看法,对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用于创建活动等公用支出。

(省人大代表、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 宫海滨)

猜你喜欢
养老心理健康基层
养老生活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