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
——武术民族性与个性化的张扬

2021-04-14 07:31杨祥全
少林与太极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刀法忠义双手

◎杨祥全

苗刀这个名称在明清典籍中就有。如明代何良臣在《阵纪》一书中写道:“苗刀……雁翎刀、将军刀、长刀、提刀之类,各有妙用。”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第十六卷《器语刀》中亦提到:“有苗刀,其纹以九帘为上,轻便断牛。”当然,这里的苗刀是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苗族所锻造的刀,与本文中所说的苗刀不是一回事。

《明代倭寇史略》中提到:“倭是古代对日本人的称谓,倭人是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日本人。倭寇,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和朝鲜人对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的称谓。说得详细一点,倭寇则是指中国人和朝鲜人对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由日本的武士、浪人和奸商组成的得到日本封建主支持的海盗集团的称谓。”面对“日本刀,不过三两下,往往人不能御”的被动局面,刘云峰、石敬岩、戚继光、吴殳等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武术家掀起了向“倭刀”学习的热潮。在学习的基础上,“倭刀”逐渐地与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相结合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苗刀练习式样。从形制上来看,苗刀是典型的“刀剑合体”,与“兼枪带棒”的少林棍一样,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明代的“双砍手”

双手刀剑法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且经过朝鲜半岛流传到日本开日本剑道体系之先河。东汉以后,我国军中长刀逐渐取代长剑成为主要的短兵器。由此,双手刀的研习步入快车道。魏晋以后,长刀逐步在军中退出。元代,由于统治者的一再禁绝,我国的双手刀法在元末似乎已经失传了。明代,“倭刀”的锐利、简单和实用重新引发了人们对双手刀剑法的浓厚兴趣。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曾跟随李良钦学习“荆楚长剑”。这个“荆楚长剑”,马明达判断就是“古代长剑在明代的孑遗”,而其著作《剑经》则可能是俞大歌“借棍存剑”,面至于其“微言妙义”则“须深明此道者自己去慢慢品玩,心领神会”。明末,茅元仪则在其巨著《武备志》中收录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古双手剑谱——朝鲜势法。

明中晚期,出身于徽商的程宗猷(1561-1636)嗜好武术。他除学习了“七分枪法、三分棍法”的少林棍外,还跟随“得倭之真传”的浙江人刘云峰学习了“单刀”。该刀法“器名单刀,以双手用一刀(今名双砍手,又名倭刀)”。其用法“左右跳跃,欺诈诡秘,人莫能测”,刘玉峰的刀法“有势有法而无名”,程宗猷学到后为“使习者易于记忆”,不但“依势取像,拟其名”并将之整理成“成路刀势”——七十二个动作分前、后段八趟习练,而且为“今将入弩兼用” “直逑其理之可以与枪敌者”而选了23势绘图并附带动作说明及注解。另外,为便于“习演者观览”, 程宗猷“又续刀势十二图于后”。明天启元年(1621年),程宗猷撰刻完成《单刀法选》一书。

程宗猷《单刀法选》中的刀共分两种:一种长五尺(刀身长三尺八寸、刀柄长一尺二寸),一种长三尺七寸(刀身长二尺八寸、刀柄长九寸)。其中第一种适合“快马轻刀”单独使用,第二种则适合“用弩带刀”配合使用。而习演时,用“重长者”,临敌时则用“带弩之刀”。

邻邦朝鲜李德懋、朴齐家奉命撰写的《御定武艺图谱通志》(四卷)一书中的“双手刀”亦与“双砍手”类似。至于改名的原因,书中解释曰:“本名长刀,今呼双手刀,以有双手使用之文故也。”《御定武艺图谱通志》历经朝鲜宣祖、英祖、正祖三代朝鲜王之命令不断补充完善而成。朝鲜宣祖三十二年(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明代游击将军许国威入朝作战。许国威是福建晋江人,武进士出身,与俞大献是同乡。朝鲜官方对其特别敬重。正是在许国威的指导下。朝鲜完成《御定武艺图谱通志》初版,内有棍棒、藤牌、狼筅、长枪、镗钯和双手刀“六技”。该书中所列的“十五势”与戚继光“辛酉刀法”的十五势大同小异。难能可贵的是,在《御定武艺图谱通志》一书中,不但有“双手刀总谱”,而且有类似套路动作说明的文字及动作路线图,弥足珍贵。

除程宗猷的“单刀”外,明代武术家尚有戚继光“辛西刀法”之“长刀”(十五势)、吴殳(1611-1695)的“刀法十八势”与“双砍手”类似。但不管是戚继光的“辛酉刀法”之“长刀”,还是吴殳的“刀法十八势”等均受“倭刀”的影响极深。如戚继光所谓“长刀”长达“六尺五寸”(刀身五尺,刀柄一尺五寸),“重二斤八两”“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 。倭寇“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为此,吴殳对“倭刀”推崇备至,希望“得良倭一亲炙之”。受倭刀的影响,明代御林军的大刀干脆“纯系日本刀,系由日本制就直接输入中国者”。

尽管如此,“倭刀”还是迈开了中国化的步伐。如程宗猷“单刀”,尽管“全学日本刀法的本来面貌,他的谱中连拔刀、鞘刀等细节也都效法‘倭式’,大有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一步的味道”(《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马明达著),但程宗猷面临“以前刀法,着着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成路刀势,演习精熟,则持刀运用”的弊端,将刀势“列成路”。这样,程宗猷不但解决了“双砍手”“临战掣肘”的窘况,而且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倭刀”中国化的探索;戚继光“辛酉刀法”前附“隐流之目录”及其“习法”,后面是“从而演之”的15势,合中日刀谱为一体,十分珍贵;吴殳“刀法十八势”则“力图糅合中日两国的刀法为一体,他的十八势是双手、单手变换执柄,其中有明显属于中国剑刀的东西”。但总体上来看,明代的“双砍手”不管从刀的形制、还是套路编排上,虽开启了中日武术文化交流、融汇的大门,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将“倭刀”技法充分吸收并进一步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独流苗刀

入清以后,八旗主力以骑兵为主,明“双砍手”在清军中归于沉寂,但在民间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活态传承了下来。清末,河北盐山(今属沧州)的黄林彪和桑园(吴桥县所在地、今属沧州)的谢玉堂(经营粮行)精通双手刀。

黄林彪的双手刀得自天津一个姓纪的人,后传给了大弟子张玉山及晚年所收弟子马凤图。张玉山一支没有传人,马凤图则传给了二弟马英图及长子马广达等人。1925年前后,马凤图曾将部分双手刀改编成简单易学的“破锋八刀”在西北军中推广。20世纪30年代,东北军夏鹤一团在沧州驻防。夏约自己的恩师郝鸣九前来沧州,并同时邀来李书文、李霖春、马英图等人与之相聚。恰巧,于伯谦陪同郝鸣九前来。利用此机会,于伯谦跟随马英图学习了苗刀。由此,苗刀又传到了东北。

谢玉堂的苗刀来自镇北几十里外连镇的杨氏,而连镇的这个杨老师据说是跟一位东北游方僧人学来的。1891年,天津静海太祖门独流通背拳大师任向荣(1852-1930,以攒筲、押镖为业)、刘玉春(1860-?玩过船,保过镖)以太祖门独流通背拳中的单提腿与谢玉堂换艺学得苗刀。两人回到静海后,潜心研究,将原八趟苗刀套路融入太祖门独流通背拳的风格特点而衍化出“后八趟”。后来,任向荣又将十六趟苗刀精简为十二趟传承至今。

任向荣、刘云春学得苗刀后,并没有保守,而是将之在上海、保定以及天津市内逐渐地推广普及开来。

清末,独流通背拳大师刘玉春之徒李金富(1835-1914)来到宜兴埠,在当地大户温家的帮助下传授独流通背拳技艺。受妈祖文化的影响,天律的体育花会组织特别多。宜兴埠亦受其影响,成立了永新少林会,组织内传承独流苗刀。

“民国”初年,军阀纷争、民不聊生。为了生计,刘玉春弟子任鹤山(老大)、任秀峰(老五)哥俩南下上海谋生,并很快站稳了脚跟。其中,任鹤山还与“沧州二杰”佟忠义(任向荣弟子)、王子平结拜为弟兄(佟忠义老大、王子平老二、任秀峰老三)。1926年前后,刘玉春孙子刘景云(1906-1944)也来到上海。可以说,此时的上海已成为独流苗刀的一个重要传承地。任鹤山、任秀峰弟子鲍关元、孙云鹤、顾宏森以及再传弟子潘锦生(孙云鹤弟子)、吴茂贵(鲍关元弟子)、杨善耕(鲍关元弟子)等均为独流苗刀的发展默默做着贡献。

除上海之外,“民国”时期独流苗刀的另一重要传承阵地是河北保定。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三个月后的9月16日,段祺瑞将曹锟升任直隶督军,由重庆调至保定。来到保定后,曹锟韬光养晦、整军备战。曹锟爱好武艺,1916年保定“曹锟花园”建成后,曹锟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来这里散步、打拳。“民国”十年前后,曹锟在保定练兵,特在军中设“武术营”。就在这时,在曹锟部将天津独流人刘干臣的引荐下,任向荣和刘玉春被邀来到河北保定,在军中教授双手刀。

在天津除任向荣、刘玉春继续教授弟子外,刘景云艺成后曾在天津城内教王子坤、沈德样、庄连芳、庄连印等习武,王子坤后教下了张玉海,2000年。张玉海又收静海县王口镇北万营村人陈树祯为徒,将自己所学合一通背拳及苗刀传回了静海县。另外,任秀峰1949年从沪返津后亦在天津教“荷叶通背拳”及独流苗刀,其子任俊华能传其学。

双手刀何时被改称“苗刀”,马凤图先生认为,“应该就在曹锟设置苗刀营时期”,而至于改名的原因则“很可能是出自对日本刀的忌讳”,而“如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成了苗刀。但马明达认为,“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浅人”。双手刀改称苗刀是否高明另当别论,但从此以后,苗刀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河北桑风“太祖换苗刀”后,任向荣曾花六十块银圆请安徽蚌埠锻刀高手仿制了一把谢家苗刀。该刀全长153厘米(刀身长113厘米,刀柄长40厘米),重约4斤。独流苗刀是典型的剑形刀,其中间没有“血槽”,而是剑脊,刀头26厘米处开始双侧开刃,刀尖2厘米又向中间收拢成剑尖形。目前,太祖门独流通背拳第六代,独流苗刀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孙金生正在与有关人员合作进行独流苗刀的复原与设计,力争能尽早批量生产。

天津宋式李派形意拳传人宋润和自幼在祖籍河北桑园宋家园长大,宋家园离谢家生活的南街很近。对其进行调查时,宋润和说他的嫂子是“谢二爷”的孙女谢印莲(谢进恒的女儿,丈夫为宋润和的大哥宋润洲)。他的爷爷宋占敖是当地红枪会的堂主,和“谢二爷”是好友。宋润和的父亲亦精通苗刀。由于宋润和的精力主要在形意拳上,对苗刀下功夫不多,但尚能依照刀谱比画动作。其家所藏苗刀与独流苗刀类似,只不过上刻有“雁翎苗刀”字样。

三、万胜苗刀

安徽蚌埠流传的万胜苗刀据说由心意六合拳大师宋国宾(1882-1960)所传。1894年,年仅十二岁的宋国宾被父亲送到河南周口万胜镖局跟随杨少同学习十路弹腿及少林功夫。后又经义兄卢嵩高(1875-1961)的介绍拜在袁风仪门下系统学习心意六合拳。“民国”时期,卢嵩高在上海、宋国宾在安徽蚌埠定居并传授心意六合拳。两人及弟子之间交流频繁且密切。

据查,卢嵩高、宋国宾的老家河南周口一带并没有人传承“苗刀”。但“民国”时期,独流苗刀的传人佟忠义、任鹤山、任俊峰、刘景云在上海,郭长生在南京均传习独流苗刀且影响较大。万胜苗刀应当是在此情况下学得的。

万胜苗刀又称雁翎刀,共两路。其苗刀原长165.7厘米(刀身长126.7厘米。刀柄长39厘米),重6斤。目前,万胜苗刀传人所用的苗刀全长150厘米(刀身110厘米,刀柄40厘米),刀重2.5斤。

万胜苗刀配置有三把小匕首,这显然受到了程宗猷《单刀法选》的影响。在程宗猷的“双砍手”中有“藏刀势”和“飞刀势”两个势子。其中,“藏刀势”是“因彼枪变换难测,故悬挂小刀二三把”,而“飞刀势”则是“将小刀飞刺去”,然后“乘此之机,用刀砍入”以取“短技长用也”。邻国朝鲜《彻定武艺图谱通志》一书中亦有类似的记载,该书转述茅元仪的话曰:“日本刀大小长短不同,每人有一长刀,谓之佩刀。其刃上又插一小刀、以备急用。又一刺刀,长尺者谓之解手刀,长尺余者谓之急拔,亦刺刀之类。此三者,乃随身必用者也。”明代周楫在其小说《西湖二集胡少保平俊战功》中写道:“原来倭寇交战时,左手持着长刀杀战,却不甚便利,其右手短刀甚利,官兵与他交战,只用心对付他左手长刀,却不去提防他右手短刀。所以虽用心对他长刀之时,而右手暗暗掣出短刀,人头已落地矣。胡公细细访知此弊,却叫军士一用以对付他右手短刀,因此得利。”这则记述,虽为小说,但内容却是以史为据的。

四、沧州苗刀

任向荣、刘玉春在河北保定传授苗刀,入苗刀营者多来自河北沧州一带。如佟忠义、郭长生、萧福善、赵世奎、石青山、丁超勇、孙玉铭、张风梧、陈凤妓等人。其中以佟忠义和郭长生最为著名。

佟忠义(1878-1963),字良臣,满族。祖籍辽宁沈阳,生于直隶沧州。自幼随父恩瑞学习大六合门武术,与王子平并称为“沧州二杰”。十七岁时,前往奉天投靠二伯并随后在其镖局以保镖为业。1904年,佟忠义“在奉天之前军巡捕队充任差官”,并开始从其师兄蔡进田(蒙古人,佟忠义父亲的大弟子)学习摔跤。1918年,佟忠义“任四省经略使卫队混成旅二团一营武术摔角总教练”。1920年,佟忠义来到保定,“任一营三连连长”并开始跟随任向荣学习苗刀。佟忠义、任向荣两人相见恨晚。1922年4月,佟忠义和任向荣合述了一段关于“武术”的精辟论述:

凡久练成之士,均有底功以降人,再以拳式为外表,既而美观又能实用亦如去之论,兵是将中威,将是兵中胆。诚然。余等以为:以单架练十年再转拳法次兵刃,均能运用。例如,佟君初练摔跤,看跤易,行事难,手端土袋二百余斤,脚踢大椿,凡二十余年才练各式,由浅到深,由会到精,由精到绝技,非苦练几十年方能成名,希后人从基苦练,外别有成就之日唉。

卫兵连兼武术连长 佟忠义

总统府武术队总教官 任向荣

民国十一年四月合述

与任向荣合述武术见解的当年(即1922年),佟忠义就离开保定而辗转来到上海,开设“忠义拳术研究社”“中国摔角社”,以武术、排跤和伤科谋生,“并担任上海市国术馆少林门主任”。

郭长生(1896一1967),字恩普,沧州人。1918年,被直隶督军曹锟选入武术营。刘玉春来到保定后,郭长生习武更加勤奋,每天早晨练功时,他都带着一个黑皮碗和一条羊肚子手巾,练功出汗后就擦下来拧入碗中。待满后就倒入身边的白杨树旁。天长日久,这棵树竟然由绿变黄,慢慢枯死了。天道酬勤,郭长生的汗没有白流,他的苗刀技艺进步很快。

1923年10月5日,曹锟贿选总统成功,并于10月10日起身,由保定赶往北京就任大总统。任向荣、刘玉春、郭长生等均随同前往。但好景不长,第二年的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被抓并被囚禁起来。任向荣、刘玉春不得不回到天津独流老家继续练拳授徒。而郭长生则被时任北京警备司令的鹿钟麟选中,开始跟随其当随从副官。

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张之江任馆长。张之江与鹿钟麟、宋哲元、李鸣钟、刘郁芬五人被誉为冯玉祥的“五虎上将”。他对郭长生的苗刀技艺特别佩服、故特聘其前来南京中央国术馆教授学生,由此,苗刀开始为众人所熟知。

郭长生不但广传弟子,培养了曹晏海、郭瑞林(长子)、郭璃样(次子)、张群炎等武术大家,而且还与马英图合作。将两种不同传授的双手刀糅合在一起,并以“一路苗刀”为基础融汇通臂劈挂拳特点,创编出了二路苗刀和“苗刀进枪”等套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苗刀技艺。郭长生所用苗刀为“民国”初年曹锟托名匠为其量身打制,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时,其后人将之献给了国家。

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郭长生次子郭瑞祥(1932-2013)又研制出新的苗刀式样,取名“中华苗刀”,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该苗刀全长128厘米(刀身98厘米,刀柄30厘米)。

我们知道,盐山的苗刀来自天津纪氏,桑园的苗刀来自东北的一位游方僧人。东北的游方僧人和天津的纪氏来自何处呢?依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我们还无法给出确切的结论。马明达先生曾推测性地认为,“晚清河北省内黄、谢两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可能出自程氏,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刘云峰’”。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胆的假设。

尽管天津纪氏、东北游方僧人的双手刀来自何处现在无从知晓,但有一条线索似乎很清晰,那就是:明刘云峰以后,中国的双手刀法传播由南而北、活跃在京杭大运河的周围。清末至“民国”年间,双手刀法主要通过镖师、游方僧人、军人等游动性很强的武术家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双手刀法在形制上逐渐演化成剑形刀,并逐渐与太祖门独流通背拳、通臂劈挂拳、心意六合拳等传统武术流派相融合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苗刀”技艺,呈现出较为浓厚的中国特色。

猜你喜欢
刀法忠义双手
玉米转录因子ZmbHLH91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应答
双手罢工啦!
以铜为纸 以刀代笔
传话游戏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刀法
向上帝借一双手
“双手”挽留
武师授徒
朋友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