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云
【摘要】故事教学是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为党育人的现实需要,更能让教材鲜活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参与动起来,极大地增加思政课堂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在实践教学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运用“听·思·启”三环教学模式,循循善诱,知、情、意并进,不断提升思政课实效。
【关键词】中国故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亲和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资助课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20BDY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1-0027-0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因其学科的特殊性,承載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引领等特殊使命。这种特殊使命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守正创新、必达使命。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采用照搬理论、纯粹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有助于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也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主阵地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让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不断提升思政课效能。
一、融入中国故事,让教材活起来
(一)融入中国故事,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上,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主动宣传“四个自信”,培育“四个自信”。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是宣传“四个自信”的优异方法。因为叙事对人的影响更深,可以进入人的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中[2]。思政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主动讲述、挖掘体现“四个自信”的中国故事,将其融入到教材之中。这种融入不仅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有生命力,也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坚定“四个自信”。
(二)融入中国故事,变“教本”为“学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3]。这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专注学生习惯、品德、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培养。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些内容虽都有涉及,但有些内容呈现较为简单,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润物无声地融入中国故事。这种融入是为了让教材能够成为“陪伴”儿童的存在,能够与儿童产生心灵上的共振,在不干预儿童自主成长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引导[4]。如五年级下册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到了中国众多的抗战英雄,然而书本只呈现了这些抗战英雄的名字,没有具体事例。学生很难从单一名字中体会革命先烈们为国捐躯的满腔热血,很难与先烈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没有情感共鸣和认同,人的认识就很难化为德性[4]。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培养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授课时教师适时地融入中国故事,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也可以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德性,使教材活起来。
二、讲好中国故事,让课堂氛围活起来
(一)讲好中国故事,让课堂更具趣味性、感染力
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综合德育方面知识的欠缺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两大弊端[5] ,导致整个课堂沉闷压抑,课堂氛围冷清。加之道德与法治课因其性质的特殊性,部分教材内容难免存在理论生硬难懂的情况。教师如果采用单纯的讲授,课堂容易乏味枯燥,学生也很难理解理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用故事教学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氛围。因为故事教学是一种符合儿童意义世界建构特点的重要教学策略[6]。相比于传统的讲授法,故事教学法更具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情境化,从而提升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更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如在五年级上册《神圣的国土》一课中,教材提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虽然学生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但却很难理解如何以实际行动去诠释这句话,对祖国责任感的培养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恰如其分地讲述戍边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故事,通过视频学生直观了解到战士们生活环境的险恶,感受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体会出这背后所蕴含的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责任。课堂不再是枯燥没有生命的,而是情感与灵魂的碰撞,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无形中得以培养,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亦得到提升。
(二)讲好中国故事,让课堂思辨热起来、活起来
三年级上册《我学习 我快乐》一课中,谈到读书快乐这一话题,学生一开始无话可说,在学生的印象中读书可能都是辛苦的,没有快乐可言,课堂氛围眼看就要冷清。这时适时地讲述陈毅看书过于认真误将馒头蘸墨水吃的故事,还有陈望道“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故事等,学生瞬间开怀大笑,在这欢声笑语中感悟原来沉浸其中是一种读书的快乐。学生的话题在此瞬间被打开,开始津津乐道读书的快乐,课堂氛围逐渐被调动。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授课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融入有血有肉的中国故事可以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起来。
三、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规律,因势利导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聆听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相比纯粹的知识更具趣味性,也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 探寻优秀家风》一课中,笔者在开篇便呈现曾国藩的家风故事,学生立马被故事所吸引,并在曾国藩亲身的治家故事中体会到家风的含义及其对于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这样不仅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更具吸引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讲述故事,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如在四年级第二课《说话要算数》一课中,需要提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失信的故事,课上进行汇报。学生通过自主搜集故事,搜集、涮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并且通过课上汇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起初有些孩子不敢讲述、声音很小,经过多次训练终于能勇敢、自信地分享故事了。
最后,思考故事,调动学生道德情感。教学本来是以学生的思想感情实际出发,對其进行引导的活动[4]。《说话要算数》课上,针对学生搜集到的故事抛出三个问题:说话不算数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对他人有什么影响?对国家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在这层层递进的问题中,学生不仅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看问题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而且通过分析失信的后果,在潜移默化中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真正实现德育意义的通达。
(二)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3]。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团队在吸取故事教学法的优点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构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听·思·启”三环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此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起来。
“听·思·启”三环教学模式在听故事的基础上,分析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最终指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以知导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将其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年级主要采用“你听我讲”形式,即师讲生听,学生理解、感受故事所蕴含的哲理。中年级采用“你讲我听”形式,即生讲师听,依据故事,教师抛问引思,最终指导学生行为。高年级采用“你讲我思”形式,即生讲生思,学生不仅是故事讲述者,也是故事分析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可以让教材内容有灵魂,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吸引力、感染力,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
参考文献:
[1]姜晨.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N].新华社,2019.3.18.
[2]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9.
[5]张京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9(10):58.
[6]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