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孤独·寂寞

2021-04-13 19:20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交生活

肖赣贞

独处之美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作家尼尔·安塞尔和另外20个人一起住在伦敦的空置房里。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威尔士山林间的一个小屋,每年房租仅100英镑。但那个地方无比荒凉,唯一的邻居是一对乌鸦和一棵雪松,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安塞尔一住就是5年,没有一个人去过他的小屋。山林间没有自来水、电、车和电话,还需要自己种地或寻觅食物,享受夜晚繁星璀璨如画风景的代价是与世隔绝。但他很快发现,这不再是一个挑战,感觉这才像真正的生活。作家强调,这段独处经历对自己有许多积极的影响,认识到采取正确态度的重要性。即便到了今天,已经写了3本书的安塞尔仍表示,自己依旧持续受益于那几年曾经的独居生活。

独处指的是一种没有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客观状态,在家与另一个人在微信上聊天,算不上真正的独处。独处应当是积极主动选择的,并非逃避身外的世界,而是寻找另一种融入世界的方式。独处的感觉之所以很棒,是因为可以简单地和自己待在一起,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有益于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兰迪·拉森心认为,独处分为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两种。非自愿独处常与强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关,会给个体带来伤害。积极独处是一种人格特征,不以独处本身为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关注和发展自己,要点是关注当下的自己。

多年来,我们常常将独处视作孤僻的象征。心理学家也观察到,很多人回避社交活动,确实是因为他们有社交恐惧症,或者他们情绪抑郁。不过,很多人喜欢独处是因为他们觉得独处时心情平静而愉快。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指出,达到成熟、自我实现的人,会特别注重隐私、心灵超脱,对沉思默想感兴趣。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在独处的时间里,我们一方面不会受到他人影响,真的有机会去探索,去发现自己到底是谁;另一方面,可以深入、独立思考。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自主选择积极独处的人,往往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独自面对生活。

花多少时间独处更恰当,每个人的感受可能大有不同,要看个人偏好和环境。对某些人来说,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杂事之余抽出时间独处很难得,可能觉得一个人清静会儿是一种奢侈。也会有人觉得自己独处的时间太长,几乎难以忍受。这个平衡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寻找,或长或短,没有孰优孰劣。

孤独之累

孤独是什么?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帕尔曼和利蒂希娅·安妮·佩普洛提出的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定义,将孤独描述为“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某些重要方面(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出现缺陷时产生的不愉快体验”。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孤独的破坏力不仅局限于影响健康,还可能更严重。研究表明,长期的孤独与每天抽15支香烟一样有害健康。它比肥胖还糟,并且与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

尽管科学家们仍在寻找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和个中联系,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对孤独以及这种情绪状态给人的影响还不够了解。孤独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会在关键年龄达到顶峰。说起来这还是个偶然发现,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心理学教授、健康老龄中心主任迪利普·杰斯特和他的同事假设,老年人可能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因为他们独处的时间更长。但是在评估了340名年龄在27岁—101岁之间的圣地亚哥县居民的心理健康后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过假设至少部分得到了证实,研究结果证实,80多岁的人孤独感最强烈。然而这并不是数据中唯一的孤独感高峰,人们在20多岁时孤独感也很严重,另一个高峰则出现在50多岁时。

数据并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峰值会存在,但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孤独情绪的峰值与特定年龄段相一致的挑战和压力关系紧密。20多岁是获得归属感的阶段,正处在职业关键期或承受着找生活伴侣的压力。这原本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过程,有的人可能开始得早,有的人开始得晚。但如果感觉到别的同龄人做出的决策要比自己做得好,相比之下就会产生孤独感。另外,人在这一阶段会更多地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比较,从而使自我效能感低。50多岁是中年危机时期,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多数人在这个时期察觉自己罹患糖尿病、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有些人对死亡有深入的认识,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开始感到人生苦短。如果幸运地活到了80多岁,心理负担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伴随着身体虚弱、痴呆等病症以及配偶和朋友先后离开人世,意识到自己的寿命不会永远长久,另外可能还会遇到财务问题,这可能是三个孤独感高峰中最容易理解的时期。

虽然数据中这些峰值十分显眼,但最让研究团队感到惊讶的另一个主要发现是孤独感在所有年龄组普遍存在。根据评估人们的标准化量表,在所有研究的参与者中,超过四分之三(76%)的人经历了中度至重度的孤独感,研究人员原本预期只会超过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者们并不被认为是中度至重度孤独的高危人群。他们没有严重的身体疾病,也没有患上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重大精神疾病,总的来说,这些参与者都是普通人。男人和女人都感到同等程度的寂寞,在患病率或严重程度上均未发现性别差异。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在社会关系中感到疏離,并非因为没有朋友,而是因为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想要的”和“拥有的”不匹配,也就是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在当前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成年人的孤独感因其生命阶段的重要因素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影响,例如,年轻人无法与朋友或同学面对面交流。在考虑当前疫情对孤独感的影响时,可能要考虑这种差异。

第三个重要发现是孤独与智慧之间的反比关系,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杰斯特研究团队在评估参与者的孤独和社会隔离水平的同时,还根据一个与人智力相关的能力(诸如社会态度、情绪调节、反思和自我理解和宽容等等)的数据模型,测量了每个参与者智慧的六个组成部分:生活常识、情绪管理、同理心、包容心、观察力及准确高效的决策能力,证实智慧和孤独之间有很强的反向关联。从本质上说聪明人经历的孤独更少,这可能是因为同情、怜悯、情绪调节和自我反省等情感能够有效地对抗或防止严重的孤独感。

寂寞之困

寂寞被定义为“主观困扰”,介于孤独和落寞之间,是一种源自心里的无奈思绪,当个人离开群体不久后就会有这种特有状态。其中情绪性寂寞指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社会性寂寞则是指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引起的寂寞。孤独和寂寞的词性几乎完全相同,不同点主要在于感情色彩。孤独是一种可见的状态,指没有人陪伴或者拒绝别人陪伴。作为状态来说,只要一个人有人陪伴着,便不是孤独的。作为态度来说,一个人有主动权,可以选择孤独,也可以选择不孤独。寂寞指一种不完全可见的状态,无法与人沟通或无法通过沟通来获得满足。寂寞与否的判断,从别人的角度而言是猜测性的和充满暧昧的,难以从对方身边有没有人以及其行为表现来确知是否寂寞。寂寞拥有属于不受人们主观好恶所影响的特性,是不能选择的。

寂寞的产生往往是内心找不到和自我的连接,所以才会失去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寂寞总是和期待相伴,与想改变现实条件并从事积极活动的愿望有关。如果只注意生活中的消极方面,那么就可能体验到更大的寂寞。寂寞的人比较内向,害羞,自信心弱,自尊心虚假性过强,社交技巧差。这些人格因素里有一些可以同时是寂寞的起因及结果。例如,缺乏自信心的人可能不愿在社会生活里冒险,使得其不易和他人形成人际关系,从而加重了寂寞。反过来,长期的寂寞经历可能使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个社交上的失败者,致使自信心更弱,更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一项研究发现,18岁以下的人有79%说他们有时或经常感到寂寞,在45到54岁的人群中只有53%这样回答,而55岁以上的人同样回答的比例降到了37%。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日趋稳定,加上社交技巧的发展和对社会关系预期的日益实际化,人们的寂寞感确实降低了。對于这种年龄差异,心理学家认为这与年轻人愿意说出自己的寂寞感有关,也与年轻人的生活变化多有关。

另一项研究证实,偶尔的寂寞或许有助于清醒地面对喧嚣的尘世,但寂寞太久会把自己弄得多愁善感。寂寞的人缺乏社交技巧,摆脱寂寞首先需要从提高这方面的技巧做起。一是勇于尝试,关注别人,向他们多问问题;与此同时主动表现出对他人话题的兴趣,而不是被动地一问一答,或者只津津乐道于自己感到有趣的事。二是提高认识并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丰富内心世界。学会巧妙引出话题,妥善处理沉默期,恰当使用非语言的交流线索,用心倾听别人的观点。若能按照上述方法走出寂寞,把生活调节得有滋有味,快乐就一定离你不远了。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社交生活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生活感悟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