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鲁阁号”事故看民进党的乱政(点评)

2021-04-13 05:22汪曙申
环球时报 2021-04-13
关键词:台铁派系苏贞昌

汪曙申

台湾地区日前发生的台铁“太鲁阁号”翻车事件,是台铁73年来最严重的事故。这段时间,岛内还原事件过程与真相,发现这是一起典型“人祸”酿成的惨剧。

蔡英文执政后台铁管理不善,财务亏损更趋严重,当前负债逾4000亿元新台币;促发此次翻车事故的相关工程承包商有舞弊前科,且不按规程作业,反映台铁结构性弊病。“太鲁阁号”事件只是近十年来台铁问题的最近一次事故。据台湾交通部门统计,自2012年至2018年,台湾地区累计发生4565件铁道(含高铁、台铁、地铁等)行车事故,伤亡827人,平均每年118人;其中台铁占4191件,累计伤亡797人,也就是说,台湾铁道行车事故中逾九成与台铁有关。2018年底普悠玛翻车事故造成18人死亡,当时蔡英文信誓旦旦称“修正系统性错误”“台铁的改革没有上限”,但并无后文。此次“太鲁阁号”翻车事件,国民党拿出证据抨击“行政院长”苏贞昌上任召开110次“院会”,与台铁安全或改革相关议题从未列入报告或讨论事项。显然,民进党当局长期施政疏忽,不愿触碰台铁痼疾,是造成此次重大伤亡事故的根本原因。

在台湾地区政治中,若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主管部门负责人需要引咎辞职,承担连带政治责任。目前岛内民意的矛头直指台“交通部长”林佳龙和“行政院长”苏贞昌。林佳龙是现任“立法院长”游锡堃为首“正国会”系统(民进党派系)的头面人物,2018年寻求连任台中市长失败后,在政治酬庸和派系运作下主持台湾交通部门,不料遭遇台铁事故陷入被迫辞职的窘境,政治前途堪忧。苏贞昌算是陈水扁执政时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2019年1月执掌“行政院”后为蔡英文收拾施政烂摊子,成为蔡的“挡箭牌”,岛内民意支持度不断被耗损。

林佳龙提出辞职后,民进党蛮横地以“台铁问题沉疴已久”“不能无限上纲”“在野党蓄意炒作”等借口为苏贞昌辩护。拥有从政经验和政治手段老道的苏则拒绝林佳龙辞职,引发林所属派系“正国会”抖露苏的“慰留”掺杂“政治算计”,是为了构筑“防火墙”,让林继续成为“箭靶”,避免“究责之火烧到自己身上”。岛内政坛还盛传苏贞昌的女儿苏巧慧有意竞逐明年新北市长选举,如果苏提前下台,势必影响其助苏巧慧“更上一层楼”的盘算。

此次台铁事故折射出民进党内各怀鬼胎。蔡英文进入执政第二任期,民进党内围绕2022年县市长选举和2024年“大选”的接班卡位之争势必日趋激烈,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各个派系的立场、态度和应对充斥权谋算计,政党、派系和政客的利益大于公共利益。目前有多名民进党高层出面推称台铁问题是“历史包袱”和“政策负担”。其实岛内民众很清楚,对民进党当局来说,台铁的改革“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因为碰真动硬的改革必会抖出施政疏失的烂账,得罪台铁工会势力,在选举季给在野党提供“政治炮弹”,从而丢失选票。

从岛内媒体对台铁事故的反应可以看出,《自由时报》等绿营媒体一直在淡化事件影响。近些年,民进党全面以执政资源收编和“绿化”岛内传统媒体,同时豢养大批活跃的“水军”在网络和各种新媒体上“带风向”,处理对民进党不利的焦点事件已驾轻就熟,包括淡化报道,释放假消息、转移问题焦点以及撇清责任。蔡英文完全集中权力,强势执政,利用派系平衡任用“阁员”,造成重大执政失误后,惯于玩弄文青辞藻进行政治包装、传销,塑造自身所谓的“道义形象”。岛内不少媒体评论称,此次蔡故伎重施,拒绝为台铁事件道歉,而是煽情地讲些“虚应故事的场面话”,为的是收编社会情绪,最终将不了了之。

蔡英文连任以来,不断挑衅激化两岸关系,制造岛内民粹主义反中情绪,内部执政问题频出,在处理进口含瘦肉精的美国猪肉、疫苗采购、军机失事、岛内严重缺水、“太鲁阁号”翻车等事情上,无不反映出民进党的执政傲慢与蛮横。▲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台铁派系苏贞昌
别逃票了!
民進黨派系新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