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胜,王玉玲,张斯清,孙雨晴
(1.天津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天津301617;2.天津市南开医院 临床学院,天津300100)
术后疼痛是指机体受到操作性创伤或手术相关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急性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不愉快感受[1]。 术后疼痛是围术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其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和心理状态等有关[2]。 我国的术后疼痛发生率约为96.6%[3],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86.0%[4]。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导致多器官受累, 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延长住院时间[5]。 药物镇痛作为传统术后疼痛的主要干预方式,易引起肠动力下降、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6]。 中医干预术后疼痛常采用针刺法、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热熨疗法等,不仅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还有利于平衡各脏腑功能加速机体康复。 其中耳穴贴压是指用胶布将药豆精准地粘贴于耳穴处并产生“得气感”的一项中医护理技术,具有成本低、起效快、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防治[7],且对术后疼痛的干预效果满意[8-10]。 目前已有大量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研究,但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选穴、配穴规律各不相同。选穴、配穴不合理会导致止痛效果不理想,科学合理选穴、配穴是提高术后镇痛效果的关键。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新兴数据分析方法,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可用的、 新颖的及最终能被理解的信息, 用于寻找规律或预测未来趋势以指导临床实践或研究[11]。 目前,尚无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选穴规律的报道。 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常用耳穴, 及不同科室患者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选穴规律, 以期为今后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1.1 资料来源 2 名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SinoMed)、 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数据库, 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 年8 月17 日。 中文检索式为(“耳穴贴压”OR“耳穴压豆”OR“耳穴埋豆”OR“耳穴埋籽”OR“耳穴压籽”OR“耳穴压丸”OR“王不留行籽”)AND(“术后疼痛”OR“术后镇痛”),英文检索式为(“Auricular-Plaster Therapy”OR“Auriculotherapy”OR “Auriculopressure”OR “Auricular Acupressure Therapy”OR “Auricular Acupressure”OR “Auricular Point Acupressure”OR“Auricular Acupoint Pressing”)AND(“Postoperative Pain ”OR“Postoperative Analgesia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公开发表的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疗效观察;(2)以耳穴贴压干预为主,单独或结合其他治疗方法;(3)有明确耳穴贴压取穴处方;(4)术后疼痛:手术后立即发生且持续时间≤7 d[12];(5)干预效果:耳穴贴压与对照组或实验组比较显示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和(或)减少术后镇痛剂或止痛药的使用量(P<0.05)。
1.2.2 排除标准 (1)动物实验、学位论文、会议论文;(2) 综述类文献;(3)Meta 分析或系统评价;(4)个案报道、经验性报告;(5)重复发表、数据不全或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3 数据规范及录入 耳穴名称规范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耳穴名称与定位:GB/T 13734-2008》[13]。 双人“背对背”阅读文献,用Excel 2010 记录文献相关信息,包括科室、疾病、手术方式、治疗方法、耳穴处方、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术后镇痛剂或止痛药使用量。 建立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剔除重复项、数据一致性处理、将数据转变为布尔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6.0 进行频次频数分析, 总结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取穴次数和选穴规律。 利用SPSS Modeler 18.0 分析耳穴配伍关联规则, 建立基于Apriori 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模型, 绘制关联规则网状图, 设置耳穴项集的置信度(≥80.0%)和支持度(>20.0%),并按支持度排序[14],注意提升度对结果判读的影响, 剔除提升度<1 的关联规则。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情况 检索到中、英文文献共1 320 篇,剔除重复文献748 篇,阅读摘要及全文后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233 篇(包括与主题无关22 篇、非术后疼痛92 篇、非耳穴贴压83 篇、未说明具体耳穴处方7 篇、综述11 篇、系统评价/Meta 分析14 篇、 无法获取全文4 篇), 最终纳入文献339篇。
2.2 耳穴频次频数分析 纳入文献共包括15 个科室,耳穴使用的总频次为1 553 次,采用单纯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文献共244 篇(72.0%),采用耳穴贴压联合其他方法干预术后疼痛的文献共95 篇(28.0%)。 涉及耳穴共78 个,使用频次最多(>200 次)的耳穴依次为神门穴(20.8%)、皮质下穴(14.2%)、交感穴(14.1%),见表1。 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科室分布见表2,以肛肠科、骨科、普外科和妇产科最多见。 除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外,肛肠科术后疼痛患者常用的耳穴还有肛门穴、直肠穴;骨科术后疼痛患者常用的耳穴还有肝穴、肾穴;普外科术后疼痛患者常用的耳穴还有肝穴、 大肠穴; 妇产科术后疼痛患者常用的耳穴还有内分泌穴、子宫穴。
表1 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高频穴位(频次≥40)
表2 不同科室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频次分布(n=339)
2.3 耳穴配伍关联分析 78 个耳穴中神门穴与交感穴,神门穴与皮质下穴,神门穴与皮质下穴、交感穴具有强关联规则(置信度≥80.0%,支持度>20.0%,提升度>1[14]),见图1。 其中对于肛肠科患者,神门穴与肛门穴具有较强关联规则, 配伍最有意义, 见表3。 对于骨科患者,皮质下穴与神门穴具有较强关联规则,配伍最有意义,见表4。 对于普外科患者,交感穴与神门穴具有较强关联规则,配伍最有意义,见表5。 对于妇产科患者,神门穴与皮质下穴具有较强关联规则,配伍最有意义,见表6。
图1 耳穴关联规则图
表3 肛肠科术后疼痛耳穴贴压穴位配伍强关联规则
表4 骨科术后疼痛耳穴贴压穴位配伍强关联规则
表5 普外科术后疼痛耳穴贴压穴位配伍强关联规则
表6 妇产科术后疼痛耳穴贴压穴位配伍强关联规则
3.1 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是干预术后疼痛的最常用耳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使用频次最多(>200 次)的耳穴依次为三角窝的神门穴(20.8%)、对耳屏的皮质下穴(14.2%)、对耳轮的交感穴(14.1%)。 究其原因,可能是耳部有丰富的神经丛分布[15],术后疼痛的发生和传导与神经调节密切相关。 神门穴所处的三角窝有耳大神经、耳颞神经等分布,交感穴所处的对耳轮有枕小神经、三叉神经等分布, 皮质下穴所处的对耳屏有迷走神经、舌神经等分布。 通过耳穴贴压可间接调节中枢神经及大脑皮质的功能,从而缓解术后疼痛。 从耳穴的功能角度分析,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均为神经系统穴位[16],神门穴为中枢神经调节点,乃镇静止痛之要穴; 皮质下穴为高级神经活动中枢,有抗炎镇痛之功效;交感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有活血解痉的作用。 此外,《灵枢·口问》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表明耳与十二经脉、四肢百骸息息相关, 耳穴既是疾病的诊察部位也是疾病的治疗部位, 通过刺激上行于耳部脏腑脉络的目标穴位就能发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通经止痛的作用[17]。 选取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干预术后疼痛,体现出中医“循经取穴”、“按经络病候取穴”的选穴原则,紧扣病机关键。
3.2 肛肠科、骨科、普外科和妇产科是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常见科室 本研究结果显示, 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最常见的科室为肛肠科(34.1%)、骨科(25.6%)、普外科(12.1%)和妇产科(11.5%)。 说明肛肠手术、骨科手术、普外科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妇产科宫腔镜及剖宫产手术可能是引发术后疼痛的高危因素。 可能与以上科室的患者术后外周神经兴奋性增强、组织损伤所致炎性反应、大量炎性介质(例如组织胺、缓激肽)的释放、痛觉过敏因素有关[18-19]。提示对于上述科室的术后患者,护理人员可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1 次/4~6 h[20]。 当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5 分时, 应通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药物镇痛(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或)非药物止痛(穴位按摩、音乐疗法)干预,1 h 后再次评估,直至术后疼痛评分<5 分[21]。
3.3 不同科室术后疼痛患者耳穴贴压选穴都遵循“藏象取穴”、“按病变部位取穴”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除神门穴、皮质下穴、交感穴是干预术后疼痛最常用的耳穴外, 肛肠科术后疼痛患者常用的耳穴还有肛门穴、直肠穴。 肛肠科以痔切除术、肛周脓肿手术多见,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肠道、肛门[22]。 肛门穴、直肠穴均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升阳、清热利湿的效果,是诊治肛肠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最佳耳穴。骨科术后疼痛患者常用的耳穴还有肾穴、肝穴,骨科以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膝关节置换术多见,病位主要涉及腰背部、四肢。 《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素问·六节脏象论》言:“肝者…其充在筋”。表明肝、肾与全身筋骨密不可分,肾穴、肝穴是治疗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关键耳穴。 普外科术后疼痛患者常用的耳穴还有肝穴、 大肠穴, 普外科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多见,病位在肝、胆、胃、肠[23]。 肝穴可调和营血,大肠穴有通腑下气,解毒利湿之效,肝穴、大肠穴是治疗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重要耳穴。 妇产科术后疼痛患者常用的耳穴还有内分泌穴、 子宫穴,妇产科以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剖宫产术多见,病位多在子宫、卵巢。内分泌穴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代表区,有补肾益精、消炎止痛的效果,子宫穴可调经理气,内分泌穴、子宫穴是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主治耳穴。由此可见,不同科室术后疼痛患者虽选择不同的耳穴贴压,但都遵循中医“藏象取穴”、“按病变部位取穴”的选穴原则,体现出中医“治病求本”的治疗理念。
3.4 不同科室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遵循“按脏腑病机辨证配穴”的选穴原则 穴位配伍不是简单的将耳穴进行随机结合, 而是指将2 个或2 个以上对某一疾病或症状具有良好调治作用的穴位搭配在一起应用[2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肛肠科患者,神门穴与肛门穴具有较强关联,适宜搭配使用。肛肠科患者以中老年多见,按压神门能宁心镇痛,肛门穴与肠道功能密切相关, 二者合用能提高镇痛效果改善脏腑功能。对于骨科患者,皮质下穴与神门穴具有较强关联,配伍最有意义。 骨科以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多见, 手术使机体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致周围软组织和神经发生炎性水肿引发疼痛,刺激皮质下穴和神门穴能通经理气, 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减轻术后疼痛程度[25]。 对于普外科患者,交感穴与神门穴具有较强关联规则,适合配伍使用。普外科患者以胰胆、胃肠相关疾病术后为主,患者多脾胃虚弱,而交感穴主治胆绞痛、胃肠痉挛[26],与神门穴合用既可抑制神经痛觉传导缓解疼痛,又可调脾养胃。对于妇产科患者神门穴与皮质下穴具有较强关联规则,适合配伍使用。妇产科术后疼痛主要以宫缩痛和手术部位切口痛为主, 神门穴与皮质下穴合用能提高患者痛阈,增强止痛、镇静、安神的效果, 对于术后子宫收缩引起的内脏痛和手术创伤所致的切口痛具有特异性[27]。 由此可见,不同科室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遵循中医“按脏腑病机辨证配穴”的选穴原则,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治疗理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检索了中英文文献,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且多以中文文献为主;没有纳入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中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分组复杂,耳穴取穴、配穴多,不利于后期数据分析;部分科室耳穴贴压干预术后疼痛的研究尚少,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不能有效识别其选穴规律。 有待今后开展高质量、大样本或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基于不同研究方法探寻耳穴贴压干预其他科室或其他手术部位术后疼痛的选穴规律, 进一步提高耳穴贴压的选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