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手术切口腓肠肌腱膜翻转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2021-04-13 05:52:14甘辛柳晶陈洁王飞何康方真华喻锋
骨科 2021年2期
关键词:腱膜陈旧性腓肠肌

甘辛 柳晶 陈洁 王飞 何康 方真华 喻锋

跟腱断裂比较常见,多发生于间断参加高强度体育活动和长期参加低强度体育活动的人,外伤是主要致病因素[1]。其中,30~50 岁为高发年龄,发病率为2~10/10 万,男女比率为4∶1[2]。由于病人和接诊医师对跟腱断裂的认识不足,导致对该类疾病的漏诊、误诊和延迟诊断,新鲜的跟腱断裂演变为陈旧性跟腱断裂[3]。此外,跟腱断裂术后感染,再次断裂,开放性跟腱损伤二期修复超过4周均属于陈旧性跟腱断裂[4]。由于跟腱缺损长度和术者的经验习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式很多,主要包括断端吻合、自体肌腱转移、腓肠肌腱V-Y 成形、腓肠肌腱膜翻转和同种异体肌腱、人工肌腱的应用等[5]。既往文献报道的手术方法大多采用小腿后方纵向长切口,尽管暴露充分,但是切口长,愈合时间久,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6-7]。

我科在2016 年7 月至2017 年7 月期间采用改良切口腓肠肌腱膜翻转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方法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跟腱断裂病程超过4 周;②闭合性跟腱断裂;③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和肾功能异常;④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液疾病;⑤病人年龄大于20岁。

排除标准:①病程小于4 周的跟腱断裂;②跟腱区开放性创面;③合并马蹄内翻足;④病理性跟腱断裂;⑤跟腱挛缩者;⑥随访时间小于1年。

二、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18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为闭合性损伤,临床表现为跛行和提踵乏力,腓肠肌挤压试验阳性,其中男10 例,女8 例,平均年龄为42 岁(32~55 岁),左侧损伤6 例,右侧损伤12例,跟腱缺损范围平均为5.8 cm(4~8 cm)。体育活动伤8例,高空坠落伤3例,交通事故伤4例,跟腱手术后再次断裂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0周。

三、手术方法

采用蛛网膜下-硬膜外复合麻醉,在患侧大腿根部敷气压止血带,常规术野消毒,铺无菌手术巾,驱血后设定止血带压力为350 mmHg。取患肢小腿后内侧跟腱断端切口,长约3~5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跟腱断端,清理脂肪组织和薄弱的疤痕组织,修整残端,于跟腱止点处置入1枚带线锚钉备用。取同侧小腿腹侧近端纵向切口,长约6~8 cm,剥离部分腓肠肌腱膜,将腱膜及部分肌束翻转迁移至跟腱断端,作连续返折,维持足跖屈15°,用锚钉韧带线编织缝合,生理盐水冲洗术野,缝合跟腱腱鞘,留置引流管1 根自切口旁引出,逐层缝合切口组织,敷料包扎后,短腿石膏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15°~20°。

四、术后处理

术后予以抗感染、抗凝、活血止痛治疗,每间隔两天换药,清洁伤口。术后第2 天鼓励病人进行大腿肌肉锻炼,术后2 周拆除缝线,术后3 周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4 周改为踝关节中立位石膏固定,术后8 周拆除石膏逐渐负重行走。

五、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IBM公司,美国)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末次随访与术前的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病人平均随访42 个月(36~48 个月),所有病人均能提踵,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AOFAS 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2.5±6.3)分,较术前(50.3±8.4)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病例见图1。

讨 论

关于陈旧性跟腱断裂,为了保持跟腱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最好选择手术治疗,术中将增生的疤痕组织清除。膝关节屈曲30°,足跖屈20°时,测量跟腱缺损长度,当缺损距离小于3 cm时,行断端缝合。缺损范围在3~6 cm时,可选择V-Y延长,V-Y延长法可减小吻合端的张力,但会损伤小腿三头肌的力量,如果缺损范围大于6 cm,则选择自体或异体肌腱移植,腓肠肌腱膜翻转进行修复。腓肠肌腱膜翻转的优势在于取材于自身组织,长度足够,力学性能好,比较牢固,对血运破坏小,缺点是对腓肠肌的损伤。Guclu等[8]采用腓肠肌腱膜翻转治疗17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经过13~18 年的长期随访,临床结果满意,AOFAS 评分由术前的64 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95 分。肌腱转位手术中,长屈肌腱使用较多,其强度大,韧性好,易于获取,最符合跟腱的力学轴线,缺点在于可使踝关节跖屈力量下降。自体组织移植存在切口愈合困难,额外增加创伤,踝关节跖屈力量恢复欠佳等风险[9]。异体组织移植虽然取材方便,缩短手术时间,但是医疗费用相对昂贵,传染性疾病的潜在传播以及免疫排斥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大量使用[10]。

赵峰等[11]比较 长屈肌腱转位、腓肠肌腱膜翻转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作者认为两种手术方法无明显差异,都能够提高运动功能,获得较好临床效果。庄怀铭等[12]采用腓肠肌腱膜翻转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8 例,其中,皮肤坏死7例,伤口感染1例,术后跟腱粘连4例,该术式发生切口并发症和跟腱粘连的概率较高。Park 等[13]运用腓肠肌腱膜翻转治疗跟腱缺损5 cm的陈旧性跟腱断裂,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李飞等[14]认为,跟腱缺损大于6 cm,需采用 长屈肌腱转位联合腓肠肌腱膜翻转手术。安维军等[15]采用腓肠肌腱膜瓣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0 例,术后发生腓肠神经分支损伤1例,无感染及跟腱再次断裂。

图1 病人,女,52岁,就诊前3个月打羽毛球受伤,未作处理 a、b:术前右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局部增生钙化;c:术前右踝关节MRI,可见跟腱下段缺损,缺损长约6 cm;d~f:术后7个月随访时功能片,右足提踵良好

综合上述治疗方案的优缺点,笔者对缺损范围在4~8 cm内的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人采用腓肠肌腱膜翻转重建跟腱,术中清理跟腱断端的瘢痕组织后,予以锚钉置入跟骨结节内,锚钉的缝合线加强固定腓肠肌筋膜。术中测试跟腱强度,重建的跟腱足够牢固。本组共18 例病人,术后平均随访42 个月,无皮肤切口感染,无神经损伤,重建跟腱未再次断裂,病人主观满意,术前、术后AOFAS 踝与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笔者认为,小切口建立皮下隧道行腓肠肌腱膜翻转,辅以锚钉的加强缝合,重建跟腱的强度可靠,无需其它肌腱移植辅助固定,有利于病人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减少肌腱粘连,提高手术疗效。传统的手术方式采用纵向长切口,存在难以愈合的风险,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在小腿后侧近端作一小切口,切取腓肠肌腱膜,腱膜组织宽约1 cm,厚约3~6 mm,利用窄骨刀疏通,建立上下切口之间的皮下隧道,通过皮下隧道翻转腓肠肌腱膜瓣,既缩小了切口,减少组织损伤,减轻疼痛,又可以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符合微创的理念。切取的腓肠肌腱膜做双股翻转缝合,光滑面与腱周组织接触,防止术后的粘连。作者在术中清理时,对坚实的疤痕组织予以保留,将其与腓肠肌腱膜缝合到一起,文献报道这部分坚实的疤痕组织可以参与跟腱愈合,增加强度[15]。

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临床病例偏少,尚需积累病例数量,进行长时间的随访。

猜你喜欢
腱膜陈旧性腓肠肌
高频超声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腓肠肌病变的诊断价值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SMAS综合除皱术
上睑睑板前组织结构研究进展
左侧胸大肌多止点变异一例
解剖学杂志(2020年1期)2020-03-07 05:58:46
帽状腱膜改良缝合法的临床应用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40
腓肠肌损伤的MRI临床诊断研究
磁共振成像(2015年5期)2015-12-23 08:52:53
肌腱—骨复合组织移植治疗拇指陈旧性锤状指
陈旧性锤状指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