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

2021-04-13 22:08张春燕曾昕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创新探究新媒体环境

张春燕 曾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面貌。例如过去对信息的获取,人们更多依赖于报纸或口口相传,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形式更加多样化,纷乱复杂的信息内容也使得人们眼花缭乱,给人们的思想信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对于高校思政教学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项挑战。由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论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高校思政课教学  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029-03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建设的基石,其秉持着怎样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就决定着未来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因此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诸多弊端,如何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当前所有大学思想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1学生不够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阶段的一项基础课程,虽然是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但是其无论在考试标准还是课时安排上都和其他专业类课程相差过大,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安排较少,甚至一个星期只有一到两节课,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接触到的思政知识有限。这样的教学规划会让学生产生错觉,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无足轻重的学科,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在考试安排上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对于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更多仅仅依靠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测评标准,这种教学体系难以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激发紧张感,继而导致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对待,甚至逃课等现象频有发生,最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

1.2内容流于形式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也都在逐步提升,并且很多高校也都结合时代特色,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然而,在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中却发现,虽然很多高校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已经建立完毕,但是其在网络平台上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合理性,甚至很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平台都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例如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的教学工作仅仅是教学视频的投放或相关文章的阅读,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并且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感到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网络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始终没有得到落实。

1.3缺乏和时代的结合

在针对我国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调查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更多高校仍然沿用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和时代的结合。并且信息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飞快,以及信息的增长速度呈爆炸式,因此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是十分迅速的。而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较为缓慢,甚至由于其滞后性导致信息和时代脱节,这种过于滞后的网络教育往往在教学前,学生就已经了解了所要讲述的案例,并且学生会带着先入为主的概念开展学习,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作用,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进而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必要性

2.1传统教学模式效率较低

在针对我国高校思政教学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过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教学效率普遍较低。究其根本,是学生和教师对思政教学的忽视。在针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学缺乏严格的考试评价,因此对待思政课的学习较为松懈,而教师方面则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没有意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固守传统教学模式,没有进行主动创新。而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在教学场所上局限于课堂上,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也较为依赖课本,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沉闷,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学生有了更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因此逐渐削弱,教师的权威性不再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而随着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其营造出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正是教师所渴望的,因此新媒体技术和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结合创新势在必得。

2.2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彼此之间进行观点的交流就更加容易,然而当前一些自媒体为了获得大量关注,故意宣扬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或者是贪图享乐、炫富之类的观点,企图通过标新立异博得人们的关注。然而这些信息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却有着比常人更强的诱惑力,长期在这种观点的洗脑下,学生难免会在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上产生动摇。并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大学校园又作为一个半开放的场所,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和范围比较广泛,再加上大学阶段和初高中阶段在教学管理上有很大区别,大学校园崇尚自由和开放的气氛,导致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接收较为普遍。而这些信息中不乏一些西方媒体恶意抹黑中国的报道,这些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较少的大学生而言是较大的冲击,和学生长期所秉持的思想观念有所冲突且学生难以明确分辨。长此以往,学生势必会在政治信仰上出现动摇,甚至偏离正确的路线。

2.3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提高

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他们的思维习惯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等等,甚至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在价值取向上的構建。前文提到,新媒体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效率极高,且呈现双向传播模式,即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能够产生互动。再加上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依靠新媒体可以获取更加丰富且数量更多的信息,不仅能够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个人空间,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便利。然而,新媒体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由于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导致大量的信息在未经筛选的情况下涌现到学生面前,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而言,其中很多不良信息影响着他们在正确观念上的形成。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对于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也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新媒体教学的优势,而避免新媒体教学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3.1创新教学模式

在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现状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安排上,更多将精力放在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空洞,不仅会增加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难度,还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枯燥和乏味,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保持高涨的热情,继而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新时代下,高校应该积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例如,可以通过组织辩论赛的形式,以互联网技术的利弊为主题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彼此之间开展辩论活动。学生在搜集资料准备辩词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过程,并且在这一主题下,学生对于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3.2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网络平台的建设。前文提到,当前我国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上更多流于形式,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忽视,教师缺乏对时代的正确认识。因此在新时代下,高校方面应该首先加强对教师在互联网技术的认识上,通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以及开展专题讲座和教学经验分享等活动,促使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意义,引导教师深刻体会到互联网技术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帮助,继而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现代化技术,创建形式更加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利用时代优势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微信、微博等等手机APP的出现大大地扩展了教学的开展范围,同时,这些手机APP又正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率最高的事物。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从主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丰富网络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形式,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综上所述,当前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要认识到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走的创新方向,正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为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思政教学课堂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辉,刘剑松.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2010(7):115-116.

[2]唐世刚.创新高教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7):59-60.

[3]周德胜.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8(8):8-9.

[4]呂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5(8):49-50.

作者简介:

张春燕(1970年-),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学士,西南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病理生理学,网络课程应用。

曾昕(1982年-),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西南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创新探究新媒体环境
融媒体语境下民生新闻的崛起之路探索
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探究
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探析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创新探究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