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也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时常面临着严苛的工作环境,同时,由于部分辅导员心理调适能力差,缺乏社会支持,容易产生过度的压力,从而在工作层面表现出自我效能感低和职业认同感低的情况,影响身心健康。为了更好应对压力,学校应该多方面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给予更多社会支持;辅导员自身可以从情绪、认知、行动三方面进行调试。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压力 压力形成与改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42-02
一、辅导员职业素养
教育部43号令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有九大职责: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每一项涉及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简单归纳一下,高校辅导员主要有三项职能:(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高校基层学生事务性管理;(3)为大学生服务。
为了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标准体系,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以下简称教思政〔2014〕2号文),明确了辅导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详细规定了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
二、辅导员常见压力
20世纪初,医学界出现了压力的概念,著名心理学家Selye将压力定义为由环境中的剌激所引起的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压力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适当的压力能积极地推动工作,过度的压力只能消极地削弱工作。高校辅导员压力是指,辅导员与所处的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特殊关系,当环境需求超过辅导员能力而又缺乏社会支持,其无法抵御时,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反应。
(一)压力来源
高校辅导员产生压力主要是两大方面:工作环境的严格要求和社会支持的缺乏。
1.工作环境的严格要求
工作环境的严格要求有时被人戏称为“事多、钱少、发展差”。国家对于辅导员的管理规定主要是教育部43号令以及教思政〔2014〕2号文,但是在实际中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则更加丰富多元,也更充满了复杂与挑战。
面对日常工作,辅导员有着工作范围不明确、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工作职业模糊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全校共18000名学生,一线辅导员80人左右,师生比接近1∶200。但是辅导员除了负责学生管理外,多数还要承担着基层学院的综合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等的行政事务,这些都加重了辅导员的任务,挤压了辅导员的时间。除此以外,很多时候学校中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最终都会落到辅导员来进行解决。“全员育人”这一理念现阶段看来仍然需要不断强化,校园里的一切人员都需要不断加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来,而不是仅仅粗暴地归类为辅导员的事务。
与纷繁复杂的工作内容相比,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并没有获得相应的福利待遇。两眼一睁,忙到熄灯,24小时超长待机的工作,但是福利待遇在校内比较算是底层,与其他中小学老师或者公务员相比,也是差了不少。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辅导员工资待遇只是堪堪接近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他们常常有经济方面的困扰。
在个人发展方面,高校辅导员大都也存在不少困境。就身份而言,目前大多少辅导员只是人事代理,没有编制。虽然在一些高校规定辅导员是“两条腿走路”,允许辅导员既可以在行政序列发展,又可以在教师序列发展。但是,没有编制的辅导员在行政方面极少有上升渠道,在教师序列发展又因为科研时间和科研能力的限制很难有进一步的进步。看不到未来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也会给辅导员带来压力。
2.社会支持的缺乏
辅导员产生压力的另一部分原因是社会支持的缺乏。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是多种多样的,而非限定于心理学专业,虽然在岗前培训时学习过心理学的部分知识,但也会存在有时不能很好应用于实际进行自我调节的情况。辅导员的工作时间较长,有时也会影响与家庭和朋友相伴的时间,从他们那里获得的支持与认同感偶有不足。在学校方面,对于辅导员压力的调试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的问题。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心理咨询室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近五年来专门针对于辅导员开展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只有一次。
(二)压力在工作层面的表现形式
环境需求超过辅导员能力,又缺乏社会支持,其无法抵御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反应,这些压力在工作层面主要表现为自我效能感低和职业认同感低等。
自我效能感低主要是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往往倾向于消极,还伴随着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在笔者与调研辅导员深度访谈时,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承认出现过对工作的无力感,对自身的否定,以及消极的情绪。有的表示自己已经尽力做了工作,可是領导却忽视甚至否定了他;也有的表示每天忙忙碌碌,可是自身却无成长与收获;还有的表示,完全看不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景。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舒缓,就会影响辅导员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
三、辅导员压力的应对措施
适度的压力可以起到激励人的作用,过度的压力则会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反应。学校和辅导员两大主体都应重视产生的过度压力,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应对。
(一)学校层面
学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群体,关注他们工作的同时也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是规范规章制度。对照上文法,完善本校的辅导员管理办法,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规范考核激励措施,尤其是通过拓宽辅导员发展空间引导他们积极工作。二是加强技能培训。重点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培训。在线下培训名额有限的背景下,可以通过搜集高质量的线上教学资源供其学习,同时要求其做好每次培训的总结,不断提升技能。三是拓宽交流渠道。在辅导员日常集体工作类学习的同时,提供平台供其交流工作经验,请辅导员多发言,讲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开展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和特殊问题援助等服务项目,帮助辅导员排解工作、生活和个人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二)辅导员自身层面
面对压力,辅导员自身可以从情绪、认知、行动三方面进行调试。
消极的压力直接表现为情绪的不舒适、不愉悦,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提醒,传达出某种信号。因此首先要允许消极情绪的存在,去觉察它,同时聆听它背后的需要,看看是否是因为工作太繁忙,还是和家人朋友相处过少,又或者是忽视了个人的职业成长等问题。通过增加身体和情绪的对话,关爱情绪,調节负面情绪,从而增强自我调试的能力。
情绪是一时的表现,深入探索出现某种情绪的原因,不难发现极可能是认知出现了问题。面对压力,辅导员要分辨出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心理事实。比如说,辅导员在刚刚想尽办法召开全体学生大会讲解诈骗的常见形式后不久,就连续有三四名学生被诈骗,学院领导批评工作不力,辅导员从而就会产生压力,怀疑自己是否有做好政策宣讲的能力,产生强烈的低自我效能感。这时就应打破那些不合理的信念,调整认知,承认这只是一时的情况,而且是多种原因导致多名学生被诈骗,同时也要从中进行积极的分析,寻找更为有效的宣讲方法。
情绪和认知是属于思维的层面,为了更好地调试压力,辅导员还应该从行为层面采取措施。“得:日行一寸”,由此可见,行动孕育着希望。辅导员的压力很多来自于工作,那么首先就应该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自身要通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多动脑筋,多思考常总结,多去探索工作的规律,研究好学生、研究好学生事务。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增强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关注自身心理的细微变化,主动应对过度压力,拒绝长期沉迷于消极情绪,多多聚焦于解决问题,面向未来,逐步分析、稳步推进。在自身不能应对的情况下,寻求社会支持,尤其是专业人士的帮助。
四、结语
面对环境需求超过能力而又缺乏社会支持产生,辅导员常常出现过度的压力,表现出低自我效能感和低职业认同感。为了积极地应对压力,学校应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辅导员更多的社会支持,辅导员自身也可以从情绪、认识和行动三个层面进行调节,培养更积极的心理习惯,拥有更强大的心理力量,强壮身心。
参考文献:
[1]熊会.EAP视域下对高校辅导员压力管理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4(8)
[2]吴琼.高校辅导员压力:现状、成因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5(6)
[3]刘永焕,董变林,刘谦.高校基层院系辅导员压力来源和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
[4]王玉思.高校辅导员心态的现状与改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
作者简介:
谭银博(1988年-),女,汉族,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