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1-04-13 13:02刘敏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课程设计大学生

【摘要】建构大学生幸福生活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开设大学生幸福教育课程,正是为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贯彻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本文探讨了课程设计理论来源、目标原则、主要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教育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2019年贵州理工学院共青团研究项目:《心理健康视角下理工科大学生幸福教育路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GITGQT06);2020年贵州理工学院突发事件应对及重大疫情防控思政工作专项课题:《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JSZ202006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05-02

幸福,依照馬克思主义观点可以界定为,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感受理解并体验到实践活动的目标和理想实现,从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因此,幸福是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而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体验幸福的人,而这也成为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以下主要围绕 “建构大学生幸福生活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任务,开展课程设计与并赋予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幸福教育——创新的教育实践源自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兴起于上个世纪的美国,它主要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善良、美德、快乐与乐观等,采用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它提出,心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那些使得个体、团体和社会积极发展的因素,进而增进个体的幸福与健康,促进社会的安定与繁荣。2000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等人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主张分层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个体层面重点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及其积极的人格特质,群体层面主要关注那些导致个体做出更好的公民行为的公民美德和制度。此后,积极心理学在各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自美国哈弗大学于2006年开设被人誉为“幸福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以来,全美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幸福课”,在国外幸福教育课程成功实践的启示下,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幸福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一系列的幸福教育课程,该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积极、开朗、健康的心理途径教授学生学习体验幸福、创造幸福。

二、课程设计目标及原则

本课程围绕“建构大学生幸福生活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的课程目标任务,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使学生对幸福有深刻、全面的理解,掌握体验幸福、提升幸福能力的方法,完善人格,幸福地生活。在教学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以针对解决学生现实困惑为靶向

通过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发现,近4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对幸福的内涵理解欠深刻,体验幸福和自主地创造幸福感的经历不多、能力不足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因学科专业、年级、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形式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性,切合大学生现实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及活动形式,极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以贯通学习过程体验为特色

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们对自己与现实生活情境相协调以及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因此,大学生幸福教育必须创设触动心灵、交融情感、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交流的“体验式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必须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认同,活动任务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再多再精彩的讲授,都无法与学生亲身的分享与直接体验相比。

(三)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

大学生幸福教育必须是以学生感悟、体验为主的课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应贯穿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其创造性,课堂实践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积极的心理力量,享受成为课堂主人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四)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

大学生幸福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需关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方面。关注他们体验成功、快乐、满足等主观感受的良好心理状态;关注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尊重与保护他们的独特个性,促使其充分发挥潜能,形成积极良好的心理品质,储备创造幸福的心理资源。

三、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目标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得以实现。大学生幸福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建构主要源于具体施教对象,即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现实心理需要,并据此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教学内容主要由幸福知识建构、团体辅导及训练、综合实践拓展三大模块构成,具体详见表1:

四、课程实施具体形式与方法

大学生幸福教育课程,属于学校通识选修课,总课时为32学时。在每学期末,按照学校教务处通知,学生进入学校教务系统选课平台自主选课,每学期开设2个班,每班限额30人。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实现。但是,授课对象决定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无论采用哪种教学形式,它都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契合,遵从学生实际。大学生幸福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与功能模块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中,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场所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室,可以是集中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反转教室,也可以是视野开阔的校园球场,还可以是让身心安静的团体辅导室。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新鲜,又与课程内容切合,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运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心理测试法

在课堂教学中,心理测试法用于测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人际沟通等心理特征、潜在能力的各项指标,比如,在探讨“幸福离我远不远”这个主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填一填主观幸福感量表,从定量的角度,为参加测试学生提供了解自己幸福感数据,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加以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主动性。

(二)冥想反思法

冥想反思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选择安静的教学场所,把握好课堂节奏,熟练运用适合学生的一套冥想指令,并依据课堂情况适时进行,将准确的冥想指令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潜入内心深处,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进行自我反思与领悟。

(三)案例分享与讨论

在大学生幸福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中,作为导入主题的一种形式,可首先选择案例入手。从案例中发现问题,从而引入教学主题。如在进入沟通艺术这一专题之初,可先导入一个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案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个案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可行的帮助建议。教师暂不做深入评价,沿着授课思路和内容讲解,以加深印象。通过案例的分享、讨论,从而引出沟通艺术这部分主题内容。

(四)合作探究式教學法

合作教学法是基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而开展的创新形式教学方法。它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相互倾听、相互分享,让学生感悟到,知识不仅可以从书本中获得,还可以从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学习到,而且这样的方式会令人印象更为深刻。

(五)课程考核形式

大学生幸福教育课与大多数课程的不同在于,它是一门不断深化学生体验,持续关注自我成长的课程,其考核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知识考查,可根据实际呈现多元化,比如,对幸福知识建构学习模块的考核,可以采用传统闭卷和口头面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对于团体辅导与训练中的各专题考核,根据内容需要通过课堂观察、心理问卷测试、质性访谈交流等形式;而对于综合实践拓展模块的考核,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主题活动或主题调研。

参考文献: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飞飞.浅析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启示[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2(4).

[3]唐睿,杨淑强.新时代大学生幸福教育的路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1,3(6).

作者简介:

刘敏芳(1976年-),女,瑶族,广西桂林人,贵州理工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课程设计大学生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