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诚信教育初探

2021-04-13 13:43:31陈怡斐张岚岚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诚信教育诚信

陈怡斐 张岚岚

【摘要】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政府及各高校均出台并不断完善各项资助政策以精准帮扶。而在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诚信成为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影响着帮扶的具体成效。本文将从诚信的文化内涵解读入手,深入分析资助中引发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的诱因,提出可供探究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诚信  高校资助工作  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08-02

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政府及各高校均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资助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学生群体在求学途中的后顾之忧。但在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至今仍存在受助学生违约还贷、违规贷款等涉及诚信的问题,亟待行之有效的策略来进行化解。

一、中华传统美德——诚信之内涵

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不同的历史时期诚信所包含的内容也略有不同,但都保留了其真、善、美的优质共性,为时代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哲学上诚信力求主“真”

“诚”即诚心诚意,真实不欺,《孟子·离娄上》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即天地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此基础上,“诚”即可寓意做万事万物存在的基础,也是人所固有的本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心无非物也,物无非心也”,即心物合一,天道即人道,二者皆为实有,“诚”即作为贯通天人之道的桥梁,是人道的本位。由此可见,中国哲学史上贤哲们寄予了“诚”以“真”的哲思。

“信”可拆为“人”和“言”二字,可做“人言不欺”之解,意为言行合一、诚实不欺。孔子曾教育学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民无信不立”,分别站在国家和个人角度,他认为诚信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人立足于世的基本准则,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诚”“信”深刻地反映了古人对于客观存在的哲学性思考。

(二)品行上诚信强调为“善”

诚信在反映本真的同时,也将“善”作为了一道基准线。孟子“性善论”有云:“人之初,性本善。”意在主张通过教育感化将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善”不断发扬光大,从而抵制并削弱“恶”的存在,因此对人就有了真心实意、出言有信的要求。《礼记·大学》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大学“三纲领”,“至善”即做到最好,則“善”就是生而为人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好追求。

从古至今,先贤皆视诚信为至高无上的美德且广为传颂,可见诚信于世人、社会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现今,优秀传统美德传承至今依然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是华夏子孙为人处世始终坚守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基准。大国外交中,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政策;社会交往中,人民坚持“诚信为首”的处事原则,是人行走于社会的名片。于是,由大至小、以小见大均在道德品行上要求诚信“为善”。

(三)人格上诚信彰显尽“美”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本质在于其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中,人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形成、发展的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的实质,而人际关系的生命力需要主客观因素同时发生作用并以此不断延续。这种交往关系深入探究其实质会发现,产生联结的其实是脑和心,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因此,站在伦理道德的角度,诚信则能够作为推动关系良性发展的离合器,升华人格中的“美”。

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人民的道德准则。一个人,只有诚于自己的社会名片,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使命,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良好的诚信。反之,人们普遍建立了诚信,对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又能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彰显了诚信中人格之美的强大力量。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诚信问题归因

(一)社会诚信环境需要改善

诚信是维系社会交往不可或缺的纽带。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和增进社会诚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某些方面而言,诚信意识仍然处于较弱或缺失的状态。部分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错误的认知导致对于孩子的教育引导一边倒。还有极个别偏激的教育方式认为,诚信处世是导致人上当受骗的主要因素,人应该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才能占据先机而不吃亏。因此,国家资助何以推拒、助学贷款何以不贷?甚至于通过各类关系为学生提供虚假的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种种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极易扭曲学生的认知。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普通学生而言,内心更为纤细敏感,更为注重个人隐私,因而高校资助工作者对于精准掌握学生真实家庭情况存在一定困难,难以在助困过程中做到百分百的公平。种种因素导致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诚信意识有待加强,违规贷款、家庭经济贫困材料不实、奖助学金另做他用等诚信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二)高校诚信教育需要革新

现如今,诚信教育在高校的受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很多院校没有针对性地就专项工作制定教育计划和方案,内容相对重复匮乏,形式较为刻板单一。就教育内容而言,讲诚信就围绕着诚信反复引申,讲资助就反复讲解开展的各项资助工作,内容板块相对独立,没有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三观与之进行串联,而由于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尚浅,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因而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导向作用迫在眉睫;就教育形式而言,高校多采用传统课堂,着重理论的讲授,直接结果就是程式化地完成流水线任务,无法引发学生情感共振,进而导致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形成了“空”“泛”“虚”的尴尬局面。

(三)信用约束机制需要完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征信系统的建立完善,诚信不仅需要人们的自发自愿,也需要一定的奖惩机制进行约束,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目前,在高校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明确了制度,规范了程序,但仍然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一系列个性问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诚信评价机制,违规操作屡见不鲜。除此之外,高校资助工作具有一定的专项性,对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而部分院校的负责人欠缺专业知识,没有经受过具体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因而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于诚信教育的把握力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约束机制也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

三、高校资助工作中诚信问题应对策略

(一)提升理论素养,强化诚信认知

近几年,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均将诚信摆在重要且突出的位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結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铿锵有力的24个字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先进制度的本位体现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强化大学生诚信认知的理论基石,明晰了发展的方向。

(二)完善规章制度,巩固诚信意识

诚信要良性发展,就要从法律的每一项类别、每一个执行环节不断地加强改善,确保体制正常运营。同时,也要持续完善征信系统,以形成法律保障和舆论导向双重约束,依据法律法规加大惩戒力度,力争形成守信者人人敬之、失信者人人避之的社会氛围。同时,在国家社会创造良好大环境的基础之上,高校也要进一步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一要积极落实具体工作,品德教育、专业教育两手抓;二要有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打造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高水平队伍;三要继续完善大学生诚信评价及监督机制,明确奖惩措施,注重提升诚信教育实效。

(三)加强榜样引领,鼓励诚信行为

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其中要求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以诚实守信、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引领全民诚信热潮,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同时,学校引导和家庭教育也同样不可或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第一顺位教师,因此家长应首先端正三观,以身作则,为人处世时坚守诚信原则,在孩子心中从小种下诚信的种子。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教师的品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因而高校教师务必做到德高为范、言出必行,以德服人,身体力行地做好学生诚实守信的楷模,激励学生自觉将诚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开展社会实践,丰富诚信体验

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它能够起到强化认知、稳定信念的作用。高校教师应将诚信的培养融入教育各阶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理论讲授与体验实践相结合,教师能够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在互动中加强沟通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在实践中品悟诚信的真谛。同时,高校应围绕“诚信”开拓思路创新形式,以“真人真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以“诚信”为题开展主题辩论赛、主题演讲、主题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丰富体验感强化诚信意识,以可见的活动形式不断强化教育成效,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猜你喜欢
诚信教育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财经职业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6:37:11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9:43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